李桂民
[摘要] 在当前学科主流评价体系中,教育部学科排名对国内高校影响最大。虽然学科建设中存在诸多共性问题,但这些问题在非“双一流”高校尤为突出。针对一流学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对教育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人才引进困难,学科发展重特色、轻整体,研究生对学科建设贡献率不高等问题,提出了优先和重点发展优势学科、学校管理人员专职化、科研人才的学术评价和身份认同、研究生培养制度创新等具体对策。由于高校间竞争的激烈性,非“双一流”高校管理者需具有忧患意识和教育家的胸怀。唯有集中力量非常规性发展,才能寻求突破。在机遇和险阻面前,只有真抓实干、把握良机,一所大学才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高校;学科评价;评价体系;一流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1)02-0147-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2.026
“双一流”建设是继“985”“211”工程以后,国家实行的一项新的战略工程,目的是使更多高校能够跻身于世界著名高校行列,是国家建设目标的明确体现。尽管在遴选“双一流”高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诸多因素,但对“一流”学校和学科进行动态评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破除固化的高校身份,为地方院校突围进入一流学科高校提供机遇。毋庸讳言,有些高校长期缺乏忧患意识,对学科建设重视力度不够,学科建设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些教师存在对高校性质和使命认识不清、人为地割裂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关系的问题。因此,本文拟结合主流考评体系,查找分析一流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普通高校的学科突围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研究。
一、大学评价和大学的核心任务
高等教育发展离不开大学评价。大学评价可以分为自我评价、社会评价等形式,无论哪种评价方式,“大学评价的最终目的都在于更好地发挥大学机能——进行教育和研究。换句话说,它的目的在于提高并改善教育和研究的水平”[1]。因此,大学评价对高校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就当代大学而言,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办学方向,大学国际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或一所高校為适应全球化、一体化而做出努力的全过程,是从闭塞走向开放、从低水准提升至高水准的全过程”[2]。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综合考虑世界主流排行榜的指标体系,以制订适合高校发展的政策。世界大学排行榜发源于中国,QS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USNews大学排名、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被公认为四大权威的世界大学排名。其中,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由国内研究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所发布。这是出现最早的世界大学排行榜,2009年以后,改由上海软科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发布。这种大学排行榜的具体指数和权重并不相同。QS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USNews大学排名都有占比不等的主观评价,如QS世界大学排名中,同行评价就占了40%。QS(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排名由英国夸夸雷利·西蒙兹公司公布,其大学排名和学科排名的依据主要包括6个方面,即学术领域的同行评价占40%、全球雇主评价占10%、单位教师的论文引用数占20%、学生比例占20%、国际学生比例占5%、国际教师比例占5%。
世界大学排行榜与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密切相关。国内教育行政部门在做决策时,往往会参考这类排行榜,进而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和资源配置。然而,尽管这种排行榜有其积极意义,但是综合排名显然对大而全的高校更为有利。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校长镰田薰曾说过:“在我看来,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大学,以一个标准来评价并不科学,早稻田就是(世界大学排名的)‘受害者。早稻田没有医学院,这意味着在生命科学领域论文的引用率几乎为零。大学排名主要是综合排名,而早稻田没有医学院就比较吃亏。”[3]针对这种问题,早稻田大学的做法是缩减本科生招生规模、扩大研究生人数,以提高论文数量和引用率,而学科排名则是针对具体学科,这显然比高校综合排名更科学。
由于大学排名是建立在学科建设水平的基础上,世界大学排行榜的发布者往往同时也发布世界学科排行榜,如QS学科排行榜、ESI学科排名的影响力就很大。ESI是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的简称,其依据科睿唯安公司(Clarivate Analytics)SCI和SSCI收录的全球学术期刊数据库,成为分析评价当前科学研究绩效、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工具。SCI作为科学评价重要指标,20世纪80年代末才由南京大学引入国内,由于其相对客观性的评价标准,SCI论文评价在全国科教机构得以推广。创建世界一流高校,权威排行榜具有参考作用,但是需要清醒地看到,任何一个学科或高校排名都不是至美至善的,许多评价标准依然需要不断完善。目前,片面追求SCI论文数量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已经被有关部门所认识。
国外学科评价的标准和结果为国内学科评价提供了参考。由于资源配置方面的原因,国内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教育部学位中心所组织的学科评估。教育部学科评估始于2002年,按照自愿参评、客观和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因“双一流”建设中首批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确立的主要依据是教育部第三次学科评估的结果,所以使得教育部学位中心组织的学科评估认同度显著提高,对各个高校的影响日益扩大,参与评估的学科也越来越多。
对于官方排行榜和民间排行榜哪个更为可信这一问题,曾经存有争议,主要是因为地方普通高校认为官方排名不利于非重点高校,因此一些高校在宣传上青睐于各自高校排名较高的榜单,再加上教育部学科中心参评的原则是自愿加入,致使有的高校最初参与排名的动力不足。教育部学科中心第4次评估结果公布后,甚至在A类期刊的遴选上还存在争议。随着“双一流”的启动,一流学科和一流高校遴选的主要依据是教育部第3次学科评估结果,从而使得各高校开始普遍重视教育部学科排名。教育部学科排名标准参考了世界上有影响的排行榜,并具有鲜明的特色,其考评体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会影响国内高校的发展策略。可以看到,长期缺乏权威学科评估标准,显然不利于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近年来,教育部排名的介入打破了各排行榜之间的均势,对于统一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学科评估并没有采取如ESI排名一样的纯客观标准, 其评估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 即“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对于师资队伍与资源的评价主要采用主观评价的方式,对人文学科的基地建设不单列指标,评估中要求专家适当降低此部分比重。教育部学科评估标准在影响今后大学建设方向的同时,亦需要根据需要不断完善,并不能永久保持不变。如,A类期刊需要根据期刊的发展情况进行变动,其4个一级指标的具体标准应加大客观标准比重。2018年,软科发布的中国最好学科排名采用了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的一级学科,并对有学术型研究生学位授权点的高校的一级学科进行了排名。排行榜共包括93个一级学科,涉及460所高校的4 999个学科点。这个排名的特点是采用客观评价,分为高端人才、科研项目、成果获奖、学术论文、人才培养5个指标类别。其中,容易产生主观评价的人才培养也完全采用客观标准,即根据造就学术人才(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国家杰青)的数量来进行评价。软科的评价体系虽然同样存在完善空间,但其客观性评价标准可以有效减少主观评价,增强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学科评估的4个一级指标中,师资队伍是重中之重。没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都无从谈起。因此,大学工作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培养和用好人才的问题。没有一流的人才,就没有一流的学科。
二、一流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双一流”建设项目对于一流学科的认定延续并强化了高校学科分层发展、重点建设的基本思路[4],不过,除了原“985”“211”高校外,这次一流学科认定工作有25所双非高校入选,取得较好成绩的主要是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的高校。其中,北京有中国科学院大学等8所高校入选,上海和江苏各有4所高校入选。这三地在首批一流学科遴选中表现突出,构成中国“双一流”高校(包括一流学科)分布地图的第一方阵。从这些入选的双非高校看,基本上均具有较鲜明的特色,入选学科也都是学校的特色和强势学科。
从这次“双一流”高校遴选的结果看,入选高校数量与当地经济并不完全成正比,也就是说,制约学校学科建设的根本因素并不是当地的经济能力。在学科建设上,由于政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学科发展,因此,为了促进学科建设,各高校不仅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还要集思广益,切实制订好学校的内部政策。
结合当前高校实际,非“双一流”高校存在的普遍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对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管理部门俯下身来服务科研的主动性不够,缺乏对优秀科研人才的人文关怀。相对于“双一流”大学,普通高校的学科建设任务更为紧迫,如果不能在新一轮学科建设中力争上游,就会被其他高校赶超。然而,有的高校却缺乏这种紧迫感,没有干事业的朝气和闯劲,仅满足于眼前利益,不能尽全校之力去发展优势学科。另外,学校的人文关怀不够,杰出人才留不住,调研浮于表面,缺乏具体落实措施和检查程序,导致调研一阵风或流于形式。
二是对于人才引进困难的原因缺乏深层次的认识。仅提高引进费无法使优秀人才安居乐业,且只重引进,对引进教师的发展潜力缺乏认真评估,一校两策,不利于校内人才的稳定。人才引进把关不严,引进后考核落实不到位,新引进人才和校内原有人才政策衔接不够。非重点大学在人才引进上,尤其是一流人才引进上存在困难,于是便出台了弹性引进措施。有的学校只是看中了所谓特色,还有的学校弹性引进外单位退休人员,给予特聘教授职位,这种做法对于本单位人才梯队队伍建设起不到根本性作用,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科人才梯队的合理配置。
三是职称评审不能秉持教学科研优先原则。非学术因素在职称评审中占比过大,导致一流科研人才流失。有的学校在职称改革过程中权力下放,职称评审中的人情因素使得优秀人才职称不能及时晋升,导致每评一次职称,就会造成人才流失。如何克服职称评审过程中的人情因素,建立起以教学科研贡献为主的职称评审体系,对于高校学科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一所大学没有营造出学术至上的环境,那就不是一所真正的大学;没有学术和学术传承,大学就不复存在。这样讲并不是说大学其他工作不重要,只是因为其他工作都是建立在大学这个学术共同体存在的基础之上。
四是学科建设重特色、轻整体。学科建设不是根据研究基础发展平臺,而是教师的研究方向根据平台调整,甚至已经脱颖而出的优秀学者由于没有团队和平台,无法发挥更大的学术影响。有的地方院校在学科建设上喜欢剑走偏锋,认为一门学科再怎么努力,也难超重点大学,于是就瞄准特色。发展特色这种思路本没有错,问题是片面强调特色,发展的仅仅是一级学科下面的一个研究方向,对于整个学科的发展虽有带动,却难有整体发展。地方普通院校教师的成长环境不如重点大学,容易受到平台等因素的制约,如果优秀的人才无法获得认同感,就会造成人才流失。对于人才的流失,有的学校不以为然,殊不知以这种心态办学是办不出一流学科和一流高校的。在一个学科专业有多个一级学科的情况下,不重视相关学科的发展也是一些高校存在的问题。
五是研究生对于学科的贡献率不高。造成这种状况,既有研究生自身素质的原因,也有研究生培养的原因,致使研究生视野狭窄、创新意识缺乏。当前,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招生改革加大了推免生的比例,这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源质量,但并不能彻底改变研究生培养的不足,有的高校甚至正面临着优秀生源缺乏却又不能不招的困难选择。另外,由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缺乏问题意识,导致学术论文写作能力不高。写作水平是长期积淀的结果,在研究生期间往往很难补齐短板。
三、动态调整机遇与一流学科建设
在学科评估上,教育部学科评估结果日益被社会所接受,再加上其直接和“双一流”高校的遴选相关联,所以,对照标准进行学科建设成为诸多高校的共识。“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机制”[5]。“双一流”建设标志着高校发展模式由政府选择向大学竞争性发展转变[6],这让没能进入“双一流”的高校看到了希望。由于动态调整是微调,要想在下一轮调整中脱颖而出,必须针对评估体系切实做好学科建设。
一是外部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内部统筹规划,集中全校之力,服务建设好优势学科及相关学科。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校长田长霖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过,世界上地位上升迅速的学校都是在一两个领域中首先取得突破[7]。一所高校集中建设好优势学科,执行起来其实并不容易,需要选择潜力最大、最有可能突破的学科,这需要政策执行者舍弃私我,从学校发展的角度去推动,而不是抱着为别人做嫁衣的心态不愿去作为。有的“211”高校只有1个一流学科,甚至有的还是自定学科,有的“985”高校只有2个一流学科。因此,一所高校要冲刺一流学科,有限的力量就不能太分散,没有大局意识、整体意识、服务意识是无法实现超常发展的。就国内高校的学科建设而言,必须认真对照学科评估体系,加大力气把学科建设工作落实好,尤其是有希望冲击一流学科的地方院校,如果不彻底更换脑筋、超常规发展,就会在新一轮高校建设中落后于人。
二是高校管理岗位专门化,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探索教师分职制度,在高层次人才评聘上克服一校两策,建立学术特区制度。人才是高校的根本,虽然人才在高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想要真正发挥人才的作用并非易事。有学者指出,当前中国的重点大学在硬件上与发达国家已不相上下,甚至超过其水平,但大学文化、管理理念、制度设计、责任感与热情等软实力上若有差距,则无法一蹴而就[8]。只有建立专门化的管理队伍,才能促使管理者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当前,许多高校已经推行管理岗位专门化,但依然存在部分岗位双肩挑的现象。利用行政权力的影响挤占有限的资源,不利于一线科研人才的成长。高校如果不能彻底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在一定限度内赋予学术带头人用人权和财权,不然就会影响学术团队的组建和成果产出。
在人才使用上,要充分调研并建立科学系统的人才标准。人才标准要减少主观评价,以客观评价为主。高校教师专才较多,考评体系不能面面俱到,却要求教师样样达标,但有的学者致力于学术产出,对评奖等可能并不热衷。因此,高校任何政策都不宜固化,必须有灵活的措施与之相辅而行。高校要积极探索人才分类,让擅长科研、拙于科研的教师主要承担基础性教学工作;要不断优化师生比结构,解决教师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教学科研或教学型高校中普遍存在。
就高校教师群体而言,有的教授正值年龄黄金期,却过早地跳出了学术产出的圈子,而有的教授年过花甲,却成果丰硕,因此,非“双一流”高校应珍惜这部分稀缺资源。如理工科的院士制度,截止到2018年8月,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平均年龄是74岁,80岁以上的占42%,75~79岁的占13%,70~74岁的占6%,65~69岁的占4%,60~64岁的占11%,而小于60岁的仅占24%[9]。近年来,院士年龄趋于年轻化,如2017年增选的院士平均年龄是54岁,可见,年龄和科研绩效间的关系需要具体分析。文科尽管没有院士,但是各个高校都拥有一批知名教授,所以,要充分发挥有真才实学、学术创造力旺盛的学者的作用。目前,部分高校实行的资深教授或终身教授制度并没有在各高校得到较大范围的推广,非“双一流”高校的学科建设在加大学术梯队建设的同时,也要利用好本校这部分资源。
要恰当处理好现有人才和引进人才的关系。这需要给予校内同水平人才与引进人才平等的待遇,合理解决外来人才“水土不服”的问题。在高校内部,要给予重点发展学科领军人物财权和用人权,协调本专业项目或重大攻关项目申报,形成向心合力。高校要积极营造优秀人才成长的环境,支持、重用拔尖人才,不能因为潜心业务而成为院系边缘人。用好人,妥善处理引进和本校人才间的关系,调动本校人才的积极性,事关学科建设的成败。所以,高校要切实引进亟需的一流人才,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有多大贡献,就兑现多大待遇。一所高校要制订出科学、明确的人才标准,避免同等贡献两种待遇。要切实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让学术水平高、贡献大的教授拥有适度的资源调用权,优先推荐评选各级人才,在高校形成崇尚学术的良好风气。
三是集中全校之力发展一个学科及其相关学科,需要各项政策向这一学科倾斜。如果这一学科门类下有多个一级学科,不可孤立发展一个而忽视其他相关学科,亦不可以所谓特色代替学科。针对地方特点发展特色学科,的确是一个容易突破的做法,但是一定要注意学科归属,不可单纯发展一个学科方向而忽视学科的整体发展。学科,一般指的是一级学科,其建设不是孤立的,注重协同发展尤为重要。这种协同发展不能仅仅局限在一级学科内部,还要扩展到一个大的学科门类内部的数个一级学科中。由于高校学科师资或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一些重点大学对学位点进行优化调整,主动撤销了一些弱势或重复学位点,仅2016年,全国175所高校就主动撤销了576个学位点。非“双一流”高校面临着建设一流学科的重任,而在单一学科的评估过程中,既要在纵向上关注同一学科衍生出来的线性学科群,还要在横向上考察相邻学科融汇出来的相关学科群,甚至是互不相干的学科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交叉学科群[10]。一些地方高校鉴于整体发展难以与重点大学相抗衡,片面追求发展三级学科,选择避开重点大学的关注点去寻找特色,这种发展特色的做法并没有错,但如果不重视学科整体发展,依然对学科建设无补。
四是研究生招生向重点发展学科倾斜,重视研究生的选拔和过程培养,提高研究生对学校的科研贡献率。由于研究生扩招,量和质难以同时保证,于是,重点大学之间通过彼此推免招录部分优秀生源,减少普通高校招生比例,这反映出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被重点高校所認识。研究生招录倒逼本科阶段的培养方式进行改革,高分低能、缺乏问题意识的学生越来越不受欢迎。保研是研究生选拔的一种便利途径,但要真正把好研究生入口,就需要对考试制度进行改革,加大专业考试的难度和深度,让平时读书多、有独立见解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各高校在本科阶段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改变缺乏因材施教原则的一元培养模式,根据学生专业选择配备指导教师。也就是说,对于部分打算继续深造的学生,不能止步于大学基础教育的培养,而应让学生参与导师的项目或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式创新培养。
在严把研究生入口的前提下,还要踏实做好研究生培养工作,把好出口关。化解研究生扩招和质量之间矛盾的办法并不是一味缩招,而是提高招生质量,加大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力度。在研究生培养上,要充分尊重并发挥导师的作用,试行导师组负责制,根据专业方向设计培养课程,选用水平高的教授主讲,坚决淘汰水课。研究生课程体系要根据专业方向灵活设计,坚决避免不利于研究生发展的无特色课程。同时,各级管理部门要拨付一定的科研经费,设立研究生可以申请的科研项目,使他们的专业探索能够获取经费支持,而不是过度依赖导师项目。研究生自主获取项目更利于研究生的学术成长,提高研究生对学科建设的贡献率。
总之,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是高校工作的中心任务,鉴于没有科研就没有大学的认识,高校需要把科研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当前,高校内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制约学科建设发展的因素,涉及学校制度建设、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等诸多方面。在高校间竞争日益加大的背景下,非“双一流”高校的管理者如果没有教育家的心胸和视野,满足现状、不思进取,那么一流学科建设就没有出路。只有集中力量,对照标准,采取非常规发展方式,在人才引进、学术平台搭建、学科发展、研究生培养方面特事特办并主动作为,才能在新一轮学科建设竞争中抢占先机,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如此,一所大学才会有生机、希望和未来。
参考文献:
[1](日)庆伊富长等.大学评价——评价的理论和方法[M].王桂等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7.
[2]龚放.大学教育的转型和变革[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92.
[3]胡乐乐,杨林.怎么看待大学排行榜[N].北京日报,2018-12-19(19).
[4]胡建华.“双一流”建设对我国学科建设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8(7):5-8.
[5]教育部、財政部、国家发改委.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1/27/content_5163903.htm#1,2018-09.
[6]马廷奇.“双一流”建设与大学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9):9-14.
[7]马陆亭.一流学科建设的逻辑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62-68.
[8]朱冰莹,董维春. “建成”抑或“生成”:世界一流学科成长的逻辑与路径[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9): 14-19.
[9]中国科学院学部.院士队伍年龄分布[EB/OL].http://casad.cas.cn/ysxx2017/xgtj/ysdwnlfb/201803/t20180306_4637304.html,2019-09.
[10]徐高明.学科评估要引领一流学科建设[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3):8-11.
(责任编辑:申寅子)
On the Mainstream Evaluation System of Disciplin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First-class Disciplines
LI Guimin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Shandong 252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mainstream evaluation system of disciplines, the discipline ranking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the greatest impact on domest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lthough many problems i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re common, these problems are particularly prominent in non-double first-clas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 view of the common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disciplines, such as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lifeline of the school, the difficulty of introducing talents, the emphasis on characteristics over the whole, and the low contribution rate of graduate student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s, and so 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priority and key development, specialization of school managers, academic evaluation and ident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alents, innovation of graduate training system and so on.Because of the fierce competition amo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managers of non-double first-clas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have the consciousness of suffering and the mind of educators. Only by focusing on unconventional development can they seek a breakthrough.In the face of opportunities and obstacles, only by working hard and not missing out on good opportunities, a university can have a better future.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scipline evaluation; evaluation system; first-clas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