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服务型师德培训:师德培训的供给侧改革

2021-05-31 01:27曹纯惠
现代教育科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师德建设服务型供给侧改革

曹纯惠

[摘要]师德培训是加强师德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师德培训不是强加任务,而是提供服务。师德培训的目标、内容、方式、师资都应服务于参训教师的需求。然而,在当前师德培训过程中,存在目标空洞、内容陈旧、方式老套、师资异化等现实问题。因此,必须进行师德培训的供给侧改革,构建服务型师德培训、明确师德培训服务于参训教师的价值主体地位,开创全新的师德处方与参训教师进行心灵对话,通过浸入式参与激发参训教师加强师德领悟反思,确立专业引领、实践导向的理念优化师德培训师资。

[关键词]师德培训;供给侧改革;师德建设;服务型

[中图分类号]G4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1)02-0129-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2.023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强师必先加强师德建设。加强师德建设必须重视师德培训,师德培训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更明确提出“师范生必须修学师德教育课程,在职教师培训中要确保每学年有师德师风专题教育”[1]。可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必须有师德教育和培训的存在,师德培训是加强师德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当前师德培训过程中,存在目标空心、内容陈旧、方式老套、师资异化等现实问题。针对此,有研究者提出要抓住师德培训的核心原则,通过激发和传递感染力推动师德培训创新[2]。有研究者认为师德培训应当遵循教师职业发展与道德发展的规律,聚焦课程建设的整体架构与常态实施[3]。还有研究者提出构建省域师德培训体系,以全员性、常态化、长效化为思路进行体系设计,推进区域师德体系培训[4]。总体来看,师德培训的最大问题在于供给侧无法满足供求侧的诉求,各要素间尚未达到最优配置,让众多一线教师对师德培训留有刻板印象。因此,必须进行师德培训的供给侧改革,通过推进师德培训供给结构调整,改善师德培训供给质量,提高师德培训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5],更好地服务于参训教师的需求,促进师德培训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师德培训的供给侧改革,构建服务型师德培训,实现由强加任务向提供服务、由流于形式向质量提升转化,是提高师德培训效果,将师德培训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供求侧诉求:师德培训不是强加任务,而是提供服务

师德培训是满足教师职业道德发展愿望的服务,而不是外在的、强加的、额外的任务。能否提供给参训者相应的服务价值,培训者能否满足参训者的道德需求,参训者能否从培训中有所收获,是判断一场师德培训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并不希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被强行参加培训,增添任务负担,他们更多地期待通过师德培训实实在在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解决可能或者已经出现的道德问题。只有提供服务和满足教师需求的培训,才能溅起火花、产生触动、引发共鸣。因此,将师德培训构建成满足教师职业道德发展出尽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道德素養以及提升教师个人修养的培训,应根据参训教师的需求来确定培训的目标、内容、方式及师资。

(一)培训目标服务于参训教师需求目标

师德培训必须体现教师生命“在场”,回归教师的目标需求。“没有对学习问题的全面认识,便无法形成科学的教育观,也无法更好地为教育工作服务”[6]。诚然,对于师德培训与教师参训学习的关系而言,亦是如此。师德培训若没有对教师道德学习规律及教师道德困惑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就无法推进理论与实践的展开,从而也无法为教育工作及教师服务。师德培训目标站在师德培训的制高点,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师德培训目标的设立从一开始便决定着师德培训的好坏。基于参训教师培训需求的师德培训,应以参训教师的需求目标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为教师解决道德生活中的疑难杂症。此外,参训教师的需求目标既是培训的起点,亦是培训的终极目标。师德培训目标应基于参训教师的实际需求而拟定,随着参训教师的实际需求而调整。在具体实践中,培训者需通过训前调研,深入了解教师在道德生活中的不解和困惑,在道德教学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疑难问题,围绕问题开展培训,以解决疑难问题为目标。据此,师德培训目标服务于参训教师需求的目标才是好目标,才是令教师满意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由关注培训教师“如何教”向重视参训教师“如何学”的转变。

(二)培训内容服务于参训教师需求内容

参训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身份不同于普通学生,他们“具有明确的学习需求,其学习动机主要来自内部,是自我导向的学习者;他们学习是基于已有的经验且往往以问题为中心。”[7]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道德认知主体,拥有自身的道德理念、道德思想与道德判断,因此,开展师德培训需要基于参训教师已有的经验且以问题为导向,以参训教师在生活实践中出现的道德案例为内容,将培训内容与具体道德事件有机结合。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师德培训亦是一种人格培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康布斯(Combs,et al.)提出:“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学生知识或谋生技能,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感需求,使他们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健全人格。[8]”为此,在师德培训过程中,培训教师需要与参训教师建立情感共鸣,激发其道德感悟,实现人格升华。师德培训内容若不能服务于参训教师的需求,不能触动参训教师的心灵,不能与参训教师开展心灵对话,不能引发参训教师的情感认同,其有效性便难以保证。

(三)培训方式服务于参训教师需求方式

师德培训的目标达成和内容实现就像是过河,没有优质的船或没有稳固的桥也难以上岸。师德培训方式就是成功渡河的“船”和“桥”,是师德培训目标和内容的重要载体。随着时代变迁,“过河的方法”也不能仅仅依靠过去的“旧船”和“老桥”,而要针对师德培训对象的不同进行调整与更新。传统的培训方式是造成师德培训刻板形象的源头。“满堂灌”不受青睐,体验参与式的动态培训方式更为看好。所以,培训管理者在设计培训方式时,应以体验参与式的动态培训方式为起点,服务于参训教师,以合理的、成体系的方式进行规划和整合。在师德培训过程中注重与参训教师进行心灵的点拨、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实现从单向培训到双向参与,从消极听讲到积极互动,从单纯说教到对话交往,建立双向交流、平等对话、和谐互动的主客体间关系。倘若培训方式无法满足参训教师的需求,只是一味地说教与灌输,用智育的方法代替德育的方法,不注重参训教师的内化与吸收,不注重情感的渗透与共鸣,则与通识教育并无区别,将无法实现师德培训的专业化,也无法调动参训教师的积极性,最终致使师德培训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

(四)培训师资符合参训教师的需求标准

教师的道德需求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时期心理需求各异,解决教师职业生涯各阶段出现的道德危机与道德冲突要遵循针对性、指向性和适切性原则。无论是在职前职后的普通培训还是师德培训,参训教师均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具有高度的价值判断和自我导向。研究者在一项对教师培训师资需求情况的调查中发现,教师对教研员及一线名师需求最高[9]。可见,参训教师对培训师资提出了明确的内在标准。教研员是具有理论和实践高度的专业人士,一线名师是通透一线教师心声,走在实践前沿的领路人,他们在教师道德的培育和提升方面极具发言权。因此,在师德培训实践中,培训管理者应参照参训教师的内在要求,以专业引领、实践导向的标准配备相应的师资。艾伦·布卢姆(Alan Bloom)曾提出,“真正的教育必须对人们的需要作出回应”[10]。师德培训是一种教育活动,教育活动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因而,师德培训也应关注人的存在和发展问题,重视人的意识和思想观念,立足人的内在和标准要求。对个体而言,德性养成与德行培育往往来自耳濡目染和顺势而彰的无意识教育,这类无意识教育可从培训师身上习得。作为道德榜样,培训教师的内在涵养与外在表征,都将作为柔性指标为他人所关注和模仿,这比煞有介事的鸿篇阔论和满目说教的有意规训更有说服力。因此,选择符合参训教师需求标准的培训师资往往更贴近现实,更能保证培训高效有序进行。

二、供给侧受阻:师德培训供给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尽管参训教师对师德培训的目标、内容、方式和师资都存在期许,但由于传统的师德培训未按需施教,导致培训的实效性不强,只是走走过场,倾向于通过一些客观、可操作的技术对师德做简要陈述,所以参训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师德培训也因此流于形式,收效甚微。主要表现在当前师德培训过程中存在目标空洞、内容陈旧、方式老套、师资异化等现实问题。

(一)培训目标空洞:培训者与参训者供需目标脱离

近年来,教育部十分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这不仅体现在教育部提出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中必须包含师德培训项目,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将师德建设放在首位,还体现在颁布了专门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文件,并要求各级各类机关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诚然,在师德培训初期,各级各类培训组织者秉持坚决贯彻实施教育部下发文件的理念,基本完成师德培训工作。然而,在培训目标拟定的过程中,存在培训者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原则要求,主观预设培训目标的现象,仅是强调新时代教师要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而没有结合参训教师道德智慧与专业素养协同发展的实际需求,没有解决参训教师在道德生活中的困惑及道德教学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疑难问题。就此观之,如此宏大的师德培训目标难免遭遇“空心”。培训者未将大目标分解,没有进入到教师实际面临的道德情境中,帮助教师破解现存的道德问题而拟定的培训目标均是空洞的,不合实际且供需脱离。远离教师现实教育教学场景的培训目标,将拉低整个师德培训的质量,对教师的教育实践工作帮助也不大。

(二)培训内容陈旧:培训者与参训者难以引发共鸣

传统的师德培训内容过于陈旧,学习内容较为狭窄、片面,重复率高。培训者多半以教育部或各级各类部门颁布的政策文本为依据,采用道德解读的方式,划定道德条框、规定道德红线。政策文本的大方向固定,培训者的“讲解提纲”便如被反复翻炒的隔夜饭,既无针对性和指向性,又无鲜活感和生命力。还有一部分培训者只重宣扬自身经验,未考虑因人而异,使得参训教师面对道德困境时无法形成自身对照。另外还有基于表层性地宣传空泛且抽象的崇高道德故事。众所周知,多数教师、通过阅读媒体宣传等途径对崇高的道德故事了然于胸,此时再花大手笔对其进行专业化的学习益在何处?对于培训内容中的道德故事,我们要抓取道德故事背后的意义,吸纳道德故事背后的精华,而非浅显地浮于事迹表层。事实上,崇高的道德故事令教师内心敬仰。我们需要的不是让教师瞬时感动,而要鼓励其付诸行动。总体而言,陈旧的师德培训内容具有泛政治化、泛道德化、凌乱化、随意化、狭隘化、抽象化、口号化等特点,内容空泛又不切实际,难以引发参训教师的共鸣。

(三)培训方式老套:培训者一味灌输使参训者无精打采

师德培训会议、师德教育报告和师德专题讲座是目前较为常见的师德培训方式。可无论是会议、报告还是讲座都偏向于理论知识讲解。一味地强调理论容易忽视教师自身的道德判断和道德理念,一味地重视说教容易引发教师的培训倦怠和抵触心理。毕竟,个体的道德不是“开大会、听报告、听讲座”等大一统、泛泛而谈、一味灌输的培训方式所能形成的。德行的塑造和修養源自内在体悟和内化吸收。培训者在大会、报告和讲座中一味灌输和单向传授,免不了形成一种僵硬、刻板、腐朽、老套的局面,参训教师的培训倦怠油然而生,伴随着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灌输是通过强制式以进攻的方式不断重复地向个体头脑输送事物的一种方式。灌输式培训具有预设性、单向性、强制性和压迫性的特点,控制力极强。这种对培训现场的控制将进一步衍生为培训教师的话语霸权,无视参训教师的主观能动。灌输式培训重道德知识和道德认知的传递,而轻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的交流,忽视参训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能力。杜威也曾说,反复灌输道德规则和为数众多的惯例一样,不可能形成人的品德[11]。因而,培训者通过会议、报告和讲座的灌输方式过于老套,无法促成参训教师道德品格的习得与养成,让参训教师无精打采的同时也让整场培训冷冷清清。没有情感的交流互动自然也不存在思想的火花碰撞,最终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

(四)培训师资异化:对培训者的“档次”要求与参训者的“地气”标准不符

培训管理者们对培训师资留有惯性思维,认为知名专家或上级领导越多,培训分量就越足、越上档次。因此,为提高培训水准,费尽心思请来高校知名德育专家或上级领导开展培训。然而最终实际操作效果却未必尽如人意。究其缘由,作为培训者的高校知名德育专家或上级领导所提供的培训内容往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理论性较强,与偏重实践的参训教师的实际工作存在不小的差距。所谈及的理论内容脱离实践,使得参训教师对高校知名德育专家或上级领导的培训课失去兴趣,对他们提出的相关方案存在质疑。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培训管理者热衷于对一线德育标兵教师的追求。这些一线德育标兵教师往往出类拔萃,多为城市重点中小学的骨干教师,真正来自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十分罕见。培训者为了突出自身的培训亮点,讲的几乎都是他们的特色活动,这样一来,若培训者与培训对象间存在群体差异,例如培训者为城市重点小学的骨干教师,则可能会让培训对象为农村小学的教师生发“水土不服”,致使培训者在培训课堂上所传授的众多操作方法和经典案例无法落地[12] 。事实上,参训教师具有自身的“地气”标准,他们更倾向于培训管理者能够组建一股“接地气”的师资力量,这股力量能贴近教育工作,走近教学生活,深入教育实践。上述培训者均过于“高档”,这些离开了教师职业道德“最近发展区”的培训者,即便拥有再宏伟的师德建设工程,对参训教师而言也不具备吸引力、感染力和号召力。

三、结构性改革:构建服务型师德培训,让师德培训富有生命力

实现師德培训的供给侧改革,在回应供求侧诉求的前提下,必须提高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率,改革供给资源结构。当前师德培训必须解构过去未按需施教,致使培训流于形式又收效甚微的培训现状,建构服务型师德培训。构建服务型师德培训是一种供给资源的结构性改革,力求通过全方位的改革提高培训质量,提升培训效率,建设道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因此,在建设道德高尚的教师队伍的过程中必须全程服务于人,从人出发,最终回归到人。针对参训教师需求建构的服务型培训不仅具有内生动力,是教师内心认可的培训,还具备现实感染力和未来延续性,是富有生命力的培训。构建服务型师德培训必须明确师德培训服务于参训教师的价值主体地位,开创全新的师德处方与参训教师进行心灵对话,通过浸入式参与激发参训教师加强师德领悟反思,确立专业引领、实践导向的理念优化师德培训师资。

(一)明确师德培训服务于参训教师的价值主体地位

开展师德培训要先架构一个理论和实践的基点,即明确师德培训服务于参训教师的价值主体地位,聚焦道德困惑,解决道德难题。培训的质量高低取决于参训教师的收获多少,而非培训教师的教学本身。师德培训要抛却工具性的观念,找寻培训的初衷,明确培训的本质,回归培训的本真,实实在在地为参训教师服务。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师德培训要关注人的存在和发展问题,关注如何从培训者的“教”转向参训者的“学”,关注如何唤醒参训教师的主体意识,照亮他们的内心,点燃他们的热情,激发他们的生命价值和创造力,回归其本真丰富的教育生活状态。在培训过程中,参训教师是具有道德认知与道德判断的鲜活个体,而非作为抽象存在,因而培训者要服务于参训教师的价值主体地位,以为参训教师服务为目的,以参训教师的需求为旨归,将教师看作完整的道德认知主体,积极开展训前调研,了解参训教师的实际需求。服务型师德培训是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发展需求的培训,教师职业道德发展需求是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内源动力,有利于教师树立自我道德发展意识,形成自我道德发展观念,激发合理的道德行为。明确师德培训要为参训教师服务,关注参训教师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才能建立具有人文关怀又充满人间温情的师德培训。

(二)开创全新的师德处方与参训教师进行心灵对话

长期以来,多数师德培训在融通心理活动与道德内容之间出现一定程度的断层,并未针对心理影响去选择和确定培训内容,理论与实践独立存在,让内容与心灵产生阻隔,致使最终的培训存在流于形式、脱离实际、走走过场、草草了事等弊端。因而,要提高师德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就必须革新培训内容,“对症下药”,积极回应参训教师将培训内容与具体道德事件有机结合的培训需求,从而构建服务型师德培训,开创更具实践意义的师德处方。这剂处方是服务于参训教师,符合参训教师内心标准和需求,能与参训教师进行心灵对话的良药。比较而言,培训内容是外在的显现,个人品德是内隐的存在。而在外在的内容与内在的品行之间搭建一座心灵桥梁,开创全新的师德处方,与参训教师进行心灵对话,是解决培训内容陈旧的关键。文字内容不易改变,但人的心理灵动多样。一方面是道德内容;另一方面是心理活动,找寻二者联系,阻止二元对立,是解决供需脱离的重要举措。师德培训应当遵循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从整体上架构其内容框架,打造丰富鲜活的课程内容体系,例如按比例分别设定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等。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不同阶段参训教师的职业道德发展需求,进行最大范围覆盖,最高效率实施,实现师德培训的新突破。

(三)通过浸入式参与激发参训教师加强师德领悟反思

道德作为一种内在品质,必须通过个人的外在现实参与和内在自我省察得以激发与修炼。根除长时间的讲授、去除空洞的说教、倡导务实的参与,能让师德培训效果上一个台阶。浸入式参与强调教师在道德世界里遨游,接受道德生活洗礼,感受道德文化熏陶,体验道德教育的内核,以参训教师为主体,将师德培训现场变成参训教师主场,实现师德培训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的飞跃。具体做法是,在师德培训现场内开展辩论赛、座谈会、情境模拟等活动,让参训教师全程参与,真正成为培训的主角。与此同时,还可以带教师走出师德培训现场,亲临特殊学校体验,在现实场景中观察和体会,感悟道德的真谛,领悟人生的可贵。浸入式参与激发参训教师积极开展自我反思,让他们将自己看作客体展开全新思考,正视实践中存在矛盾的道德行为,进行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从而形成全新的道德价值观。领悟反思以问题启发、案例引导、生活充实为根基,三位一体统筹规划,将问题、案例和生活紧密相连。生活是问题和案例的源头。问题可以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触及的道德疑难或是可能存在的道德两难事件作为文本,进行情境预演和交流研讨。案例的选取要注意正反两面均需囊括,掀起一场全新的头脑风暴。还可以通过网络视频播放,交流互动,深度探讨。教师只有真正参与和感受,才会有体验和感悟,思想才不会被钝化。在整个参与和反思过程中教师不仅完成了道德的提升,人格的完善,还将实现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超越。

(四)确立专业引领、实践导向的理念,优化师德培训师资

培训师资要符合参训教师的标准要求,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和不同需求的参训教师配备相应的培训师。总而言之,参训教师对师资力量的需求都离不开专业引领和实践导向。2011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强教师培训师资队伍建设,遴选高水平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组成培训团队。聘请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和中小学优秀教师担任兼职教师[13]。从《意见》中我们可以看出,专业引领和实践导向是教育部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师资的要求,师德培训作为教师培训不可或缺的一个模块,亦是如此。师德培训师不仅是知识载体,还是人格载体,必须由极具道德信服力的人来担任。极具道德信服力的培训师不仅要专业,还要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这些力量并非经由一两次预演习得,而是通过理论与实践融合,是经过理论的研讨与反思和实践的锤炼与打磨的时代产物。专业引领要实现教师有权威,实践导向,还要实现教师有人格魅力。确立专业引领、实践导向的理念,优化师德培训师资才能真正实现从道德要求的外部规训走向道德情感的内生增长,最终实现教师敬业立学、崇德尚美的新风貌。

綜上所述,本文从过去的师德培训在目标、内容、方式和师资4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进一步探讨了师德培训从供给侧方面应该进行的改革,从而构建服务型师德培训,以便使师德培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12/16/content_5461529.html.

[2]戴双翔.师德培训的核心原则:激发与传递感染力[J].教育科学研究,2016(3):22-24+55.

[3]陈韵妃.回到“人”:师德培训课程整体架构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4(17):28-31.

[4]黄佑生,凌云志.省域师德培训的体系设计与推进策略[J].中小学德育,2019(9):60-63.

[5]智学,徐爱新.教师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构建教师教育培养新机制[J].教师教育研究,2017(6):47-52.

[6]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

[7][美]雪伦·B·梅里安.成人学习理论的新进展[M].黄健,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

[8]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81,185.

[9]周建华.“国培计划(2013)”──骨干教师高端研修项目人大附中高中数学班培训需求调查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14(2):78-84.

[10]Allan,Bloom.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M].New York:Simon&Schuster,1987:19.

[11]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77.

[12]王金涛.班主任师德师风建设培训的现状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2):71-72.

[13]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101/t20110104_146073.html.(责任编辑:劳丽丽)

Constructing Service-oriented Teacher Ethics Training:

Supply-side Reform of Teachers Ethics Training

CAO Chunhui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Shanxi 710062,China)

Abstract: Teachers ethics training is an indispensable and important part of strengthening teachers ethics construction.Teachers ethics training is not to impose tasks,but to provide services.The goals,content, methods and teachers of teacher ethics training should all serve the needs of the trainees.However, in the current process of teachers ethics training,there are realistic problems such as hollow goals,outdated content,old-fashioned methods,and alienation of teachers.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he supply-side reform of teachers ethics training,build a service-oriented teachers ethics training, clarify the value subject status of teachers ethics training to serve the trainees, create a new ethics prescription for spiritual dialogue with trainees,stimulate trainees to strengthen their reflection on teachers ethics by immersion in understanding,establish professionally-oriented and practice-oriented concepts to optimize teachers  ethics training.

Key words:  teachers ethics training; supply-side reform; teachers ethics construction; service-oriented

猜你喜欢
师德建设服务型供给侧改革
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的回溯与镜鉴
“人性化”服务型机器人
工信部副部长: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服务型制造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
履行社会责任建设服务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