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使命

2021-05-31 01:27赵洁周月华
现代教育科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化育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赵洁 周月华

[摘要]文化伴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与思想道德观念,规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向。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化形态间的相互冲击与碰撞,必然会造成大学生文化精神迷茫、道德失范现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价值取向产生消解作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承担起自身的文化使命,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遵循文化的逻辑,把握文化育人的格局,坚持以文化认同促进国家认同,以文化融通促进文化创造,以文化自信促进民族自信,以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厚度、凸显文化底色、传承文化精神,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境界,使他们在真懂之中领悟文化知识,在真信之中打下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在真用之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使命;文化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1)02-0088-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2.016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1]“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会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2]。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文化所产生的力量和价值在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世界也正在把眼光转向中国。文化全球化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直面的课题,“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传播精神文化,担负着维护、丰富、发展主流文化的重任,同时也担负着批判和抵制有害文化的职责”[3]。新的时代需要有新的思想和新的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一、困惑与彷徨:全球化进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文化危机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世界各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同化与异化成为可能并且越来越频繁,伴随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同化与异化,使文化融合、文化冲突的问题也逐渐凸显,文化也呈现出全球化的特征。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在为我们带来文化发展新理念、新视野的时代红利的同时,也使西方腐朽的、带有美化侵略色彩的、别有用心的文化产品进入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之中,引起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迷茫和道德失范的现象。因此,如何有效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变革所带来的文化渗透、文化冲突以及文化殖民的现实挑战,是高校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所必须应对的紧迫问题。

(一)文化心理冲突:文化变革对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影响和冲击

文化的冲突是指文化的“同质”和文化的“异质”在全球化进程之中所产生的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之间的冲突。发展中国家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在文化交流时的不平等。面对西方扑面而来的文化和价值观输入,他们裹着华丽的外衣,对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们的思想道德观念造成强烈的冲击,大多数的大学生能够保持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态度,但是仍有一些学生认识模糊、态度暧昧、非理性认知占据上风,从而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再加上当代大学生极强的自我意识,其人格心理特点也多出现与传统文化之间不和谐的现象。比如对于虚拟社交的高度依赖会使他们在现实社会交往中感到不适,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不能很好、很快地将自己融入到现实的实践活动之中。因此,在文化变革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精神生活受到影响和冲击,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深化和开展。

(二)文化认同危机:文化变革对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影响和冲击

大学生对文化的认同不仅是社会所构建出来的,同时也是大学生自己参与构建以及主动选择的过程,是社会重要的风向标,具有前瞻性和可预测性。21世纪以来,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哈韩”“哈日”“非主流”“偶像崇拜”“网红”等现象层出不穷,弥漫在高校的群体中。文化的多样性造成一些大学生在文化认同的过程中认为,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老旧的、过时的表现,而模仿、学习西方外来文化则是“潮”的表现;认为对他们有用的文化就应该是“认同”的,而无关他们自身利益的则面临着被选择性地剔除。种种诸如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一些西方社会价值观念在大学校园里悄然滋生和蔓延。部分大学生超前消费、攀比性消费、炫耀消费的现象伴随着诸如“校园贷”“蚂蚁花呗”“借呗”等贷款平台的应运而生,更是让一些有着与自身收入来源不匹配的消费欲望的大学生着迷和沉沦,并为之付出惨痛代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将我国勤劳、节俭奉献等优秀传统文化边缘化,也使得当代大学生们日渐淡忘中国精神和中国脊梁。面对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在文化选择上的趋同、趋利心理,高校思政教育最根本和迫切的任务就是发挥其“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功能,消解大学生对于文化认同的偏差,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衍生息。

(三)网络文化盛行:“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的涌现和侵蚀

网络文化是不同的文化类型、意识形态之间的冲击与整合。伴随着互联网的极速发展,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当代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向我国进行文化产品的输出和价值观念渗透的攻势不仅更加迅猛,而且手段也更为隐蔽和多样。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内容也更趋于纷繁复杂,使得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呈现日益多元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代表的西方社会思潮,否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并通过互联网散布带有严重主观色彩的言论等。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与当年苏联的解體、苏共的垮台如出一辙,他们的险恶目的就是要通过搞虚无主义来伤害中华民族的历史情感,虚无民族文化价值和文化精神。

“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4]高校作为各种意识形态交流碰撞的发源地和辐射源,一些防范意识不强、甄别能力不足的大学生就很容易受到这些不良思想的侵蚀,这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化人”使命需要不断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培育和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去占领网络阵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去引领潮流。

(四)文化价值遮蔽:思政教育文化性功能的缺失

高校思政教育论其本质是一种“内涵文化生命、体现文化价值、承担文化使命的文化实体”[5],也是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改革开放4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一直都在进行着将优秀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探索实践和创新,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融入的效果还不够理想,高校思政教育文化性的价值往往被其工具性的价值和“泛政治化”的倾向所遮蔽,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呈现不平衡性发展的特征。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及时对社会上不良思想予以回击,更需要以优秀文化去涵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及价值观。但实际情况显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文化的融入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并未发挥出其强大的合力效应和育人功能。

二、生机与活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现实考量

文化作为一种更稳定、更长远、更持久的力量,在其流变和整合之中,我们要格外注意文化价值和目的的同化、吸收和融合。高校思政教育要善于借助思政教育的文化手段、文化载体、文化平台和文化价值,构建“以文载道”的渗透式教育,充分发挥文化的渗透和传递功能,发挥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协同育人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特质的体现从有意识性到无意识性的转化,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文化力量,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更具温情地给学生以精神指引和实践力量,最终达到知行合一。

(一)文化育人之文化自觉的理性回归

文化自觉作为應对文化多元化的有效武器,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提和思想保证,要求我们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着清晰的把握和明确的定位。首先,我们需要警惕当代大学生在西方文化、他者文化下的“被自觉”现象,要在“被自觉”之前率先实现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引导大学生对我们国家文化的渊源、发展过程以及发展方向保持清醒的认知;引导他们客观地评价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引导他们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之中辩证地对外来文化进行扬弃;引导他们发现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其次,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同化与异化成为可能并日趋频繁。因此,只有积极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唤起他们的文化自觉意识,使之自觉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自觉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自觉于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才能保持大学生在新时代下对文化自主选择的主体性,才能避免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对当代大学生的腐蚀。最后,高校思政教育应充分关注每一个个体,引导大学生在自我反省、自我构建和自我考量中理性地热爱和传承中国优秀文化,从而达到“化人”的终极目标,即文化自觉。

(二)文化育人之文化自信的价值彰显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不仅仅是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6],同时也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7]。新时代大学生如果失去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理解,失去了对中华文化的自信,那么他们也必将失去对本民族文化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失去理想信念,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和迷惘。首先,当代大学生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实践者和创新者,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满自信心,从内心深切地认同并产生深厚的情感,只有具备了情感基础,才能由内而外地拥护和认同。其次,对于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淀也是坚定文化自信所必需的。当代大学生要认真主动探索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确保在真懂之中领悟这些文化知识,在真信之中打下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在真用之中传承和弘扬好中华文化。再次,教育和引领当代大学生在文化交往中理解差异、理解本民族的文化,在正确评价的基础之上对本民族文化实现真正的认同,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实现文化自信。总之,提升文化自信、凝聚和引领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以文化自信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担当是我们的使命所在。

(三)文化育人之文化融通的实现路径

文化互鉴的最终结果就是融通,文化的融通是文化顺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的现实体现。实际上,世界上的各种文化都是在相互比较之间存在,在相互融通之间发展在相互碰撞之中不断壮大的。不管是正确文化态度的坚守,还是文化能力的增强,都必须依靠文化知识的积累拓展和互通有无。无论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文化,其中“浅层的关于什么是正确和谬误的基本概念的最低限度的道德”[8]就是彼此之间共性的东西,是得以融通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和教育大学生辨证地处理好“古今和中外”“本来和外来”“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明确我们的“本来”,它不是单一的指传统文化,这样想太过于狭隘,它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者的统一,更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进步和向前发展着的。其次,只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是不能够真正地、全面地认识中国,要了解世界才能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把中国置身于世界之中去比较,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这是文化融通的前提。最后,文化融通绝对不是文化之间的同质化,而是站在本民族的文化基础之上,扬弃地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把它作为本民族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养分,融通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当代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从而在实践创造中推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

(四)文化育人之文化创新的驱动发展

面对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如果我们不打开视野,不打开格局,不进行文化的转化和创造,那么我们的文化就是僵化的、守旧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创新能力是检验一种文化是否具有先进性的重要标准。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新时代,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要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就是对毛泽东提出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创新发展。进行文化创新既是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我们在文化育人下不可回避的任务。首先,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必须要立足于时代经济、现实基础。它既不是由旧技术向新技术的发明的转化,也不是由旧规律向新规律的发现的转化,而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传统文化不断积累之后的创造转化。其次,我们的文化建设不仅要继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还要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古为中用,推陈出新,在传承中实现创新。再次,还要注意发挥现代传媒的作用,大力推进文化校园建设,建立并形成颇具影响力的“两微一端”平台,占领网络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从而推动文化的传承。

三、新时代新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应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作用”[9]。高校思政教育特别要注重在文化多样性视角下从制度、精神、物质、活动文化的大格局中去把握文化育人,从而增强高校思政教育文化的力量,增添文化的厚度,凸显文化的底色。抢占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主旋律的教育阵地,以文化认同促进国家认同,以文化融通促進文化创造,以文化自信促进民族自信,以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出新要求,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一)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0]。从文化角度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相融合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11],如果我们忽视或者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那么就势必会造成思想上的多元化,导致资产阶级思想趁虚而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渗透和侵蚀。我们应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以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基础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根基,以中华民族的话语体系拉近理论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大学生在理论信仰与文化认同的统一之中加强和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认同,做到“真懂”“真信”“真用”三者的统一。

(二)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个倡导”初次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揭示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深刻的价值内涵。习近平总书记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像我们的根,是我们吸取养分和枝繁叶茂的前提和基础。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渊源不是单一的,它不仅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包括西方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化,但是我们要着重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它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其次,“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12]。高校应该强化大学生的价值自信,契合大学生的文化心理和思想变化,解决由被动作为到主动作为转变的问题,解决他们内心敬畏和真切期待的问题。再次,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的成长过程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相契合的,他们的青春梦是与中国梦同构的,在他们的肩膀上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艰巨任务,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光荣使命。面对多元文化的冲突、世界格局的变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需要用统一的价值观去消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多元、多样,引领大学生正确的思想和行为。

(三)以高度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文化的兴衰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认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是通过将先进文化内化为大学生内在的本质力量,促进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思政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弘扬正能量和主旋律,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指引他们在新时代应该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领当代大学生把自己定位在“正价值”之上,从解决学生思想信念的问题化为为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努力,再到为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纵观历史,每个时代文化消费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文化的本质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手段,是人化的自然,是人的创造能力与自由本性的结合,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为不同的文化模式,进而发挥着不同的社会作用。从传统到现代,人民都通过文化创造和文化活动体现着这种功能”[13]。21世纪的文化是多元的、多样的、多变的文化,全球化的进程更是加速了不同国家、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交锋、交融。作为一种文化活动,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去“化”人。高校思政教育应“在创新发展中担负文化使命,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出发,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辨证地看待文化发展中的历史与现实、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去引领大学生,引导当代大学生保持文化定力,带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与自觉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保持政治定力,在继承革命文化的基础之上,不断探索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先进文化。在新的时代,沿着新的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应“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充分发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文化优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传播中国精神,彰显中国力量,为当代大学生提供精神指引和实践导航。

参考文献:

[1][4]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0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752.

[3]周中之,石书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探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4-95.

[5]朱炜.文化视域中的高校德育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150.

[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7]習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5.

[8][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43.

[9]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49.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

(责任编辑:刘宇)

Cultural Mis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On the Hesitation and Vitality of Cultural Education

ZHAO Jie,ZHOU Yuehua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4, China)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history and human civilization, culture develops continuously. It restricts people's social life with an invisible power, affects people'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cepts, and sets the innovation dire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mutual impact and collision of different cultural forms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will inevitably result in the confusion of cultural spirit and moral anomalism of college students, which will eliminate the dominant value ori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epoch,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honor its cultural mission, persist and consolidate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in the ideological, following the logic of culture, to grasp the cultural educationsituation, adhere to cultural identity to promote national identity, to promote cultural creation, Promoting National self-Confidence with Cultural self-Confidence,Maintaining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with cultural,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thickness, highlight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takes on mental function of spreading and inheriting culture, increasing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spirit realm, make them in really comprehence understanding cultural knowledge, in the true faith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nheriting the Chinese culture in real use.

Key words:  new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ural mission; cultural education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技术文化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