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桂敏
摘 要: 《道德情操论》作为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品之一,同情观贯穿始终,对今天进行道德建设仍具有启发性。“同情观”启示我们:对大学生道德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加强学校教育和大学生自我教育,建立公正的奖惩评价机制。
关键词: 亚当·斯密 同情观 大学生 道德建设
一、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同情观”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一)亚当·斯密“同情观”的内容。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开篇就写道:“人,无论被认为有多么的自私,他的本性中显然还存在某些秉性,使他关心别人的际遇,视他人之幸福为自己之必需,尽管除了目睹别人之幸福所感到的愉悦之外他一无所获。怜悯或恻隐之心,也属于这类秉性,即当我们看到或身临其境地想到他人的不幸时所感受到的情感,我们常常因为他人的悲伤而悲伤。”①(39)这就是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对“同情观”的定义,“同情”就是使自己与别人联系起来,使自己设身处地地想象假如自己处在同一种境遇中时,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正如我们今天在纪念“南京大屠杀”时,无法回到当时人们所处的悲惨世界,但是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体会和感受当时人们的遭遇,感受他们的痛苦与悲伤。他觉得“同情”并不是善良人的独有之物,即使是最大的恶棍也会具有这种天性,它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影响人们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他也指出,人们的同情来源于人们的生活经验,同情是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的感受。“通过想象,我们把自己置身于他的处境之中,想象自己遭受了完全一样的痛苦,仿佛进入他的身体之内,在某种程度上与他像是同一个人,进而对他的各种感知形成某种观念,即便是程度较轻,但也非完全与其不同的感受。当我们深切感受他的痛苦,认同并使其成为我们自己的痛苦时,这种种痛苦便最终开始影响我们”①(40)。
(二)亚当·斯密“同情观”的作用。
1.有利于个人品德的培养。
当今社会各种思想并存,道德建设就是要求我们不断完善自身道德素质和提高道德水平。亚当·斯密的同情观就是要求我们换位思考,多多体谅和理解别人,通过对别人的同情约束和调整自身的行为。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主要是由于人们不能换位思考引起的,因此我们如果能够根据同情观换位思考,相互同情,最大限度地互相理解,那么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就会少很多。亚当·斯密基于同情观提出了四美德:仁慈、正义、谨慎、自制,有利于人们的思想由利己主义转向利他主义,有利于人们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做出利他的行为。
2.有利于社会公德的践行。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社会公德的建设还任重道远。亚当·斯密将“同情”作为进行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的基础,基于“同情”我们可以联想和想象,与他人换位思考,做出合宜的行为选择,从而注意到自身的言行,因此有利于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在“同情”的作用下,我们形成一系列社会美德,形成自律意识,控制不合理行为,避免受激情的影响,建设和谐友爱的美好社会,促进社会公德的践行。
二、当前一些大学生的道德状况
(一)道德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价值取向改变,责任意识不够强。
一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够强,过于强调个人本位和功利价值。有的学生道德意识不够强,做出一些违背自己身份的事情,缺乏基本的教养。有的学生虚荣心较强,追求名牌,感恩意识和尊重意识有待加强,奉献精神和合作精神不足。有的学生道德底线不明确,对出现的一些违法事件没有勇气指出。
2.道德信仰缺失。
当前,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物质条件显著丰富。经济影响力逐步扩大的时代。当代大学生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强烈的个人追求目标,但个人理想存在明显的功利性。看待问题敏感却缺乏深度,做事情充满激情,但是往往不能持之以恒,还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和迷茫困惑。一些大学生,在职业规划和选择上,更看重经济和权利,缺乏明确理想信念。
(二)影响道德发展的因素。
1.价值取向逐渐多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今社会文化思想多元,多种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和融合。特别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文化交流等途径,使多元文化交相激荡,文化教育环境复杂多变,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挑战。
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形成期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新媒体等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且多样化的世界。通过网络开阔大学生视野的同时,使其接触到不同倾向文化的机会增多。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存在一些以各种形式伪装的消极文化,会利用学生的猎奇心理进行传播。
2.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人们生存生活的基本场所,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庭中度过,这对我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颜之推说:“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绩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②(87)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培养孩子优秀的行为习惯,也能推动个人道德素质的提升。反之则会给孩子的健康发展造成阻碍,甚至危害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及父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言行舉止都影响孩子优秀品格的形成和行为的发展。
目前,大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都是家庭里的“掌上明珠”,一些老人和父母有着“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的心态,使孩子从小生长在一个偏爱溺爱的环境中。一些孩子,形成了以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的利益的错误价值观。当下大学生的父母,大多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这一代人,受各种原因的影响,他们对“成绩好就是好学生”这一标准深信不疑。不少家长深知教育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提供最好的学习环境,唯一的要求就是孩子取得好成绩,孩子如果成绩不理想就会受到父母的责骂。这种唯分数论的观念,使孩子成为学习的机器,同时重智育轻德育造成他们人格的缺失,人际交流的困难,不利于社会公德建设。
3.学校教育的影响。
人的一生中大部分知识,都是在学校中由教师教授的,因而学校是学生形成良好道德水平的重要场所之一。如果学校教育传授的方式存在问题,则在现实中学生的道德行为会受到影响。传授道德知识的主体是教师,他们既可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监督、说服,又可以评判学生的表现。但是,现在一部分教师只停留在课堂上的宣教,并没有真正付诸行动。另外,部分教师对道德教育不够重视,认为道德素质教育的事情是辅导员的工作,或者只是班会活动课的内容,并没有在各个科目中形成合力,融入每一节课之中。一些学校的道德教育,往往存在重知识传授、轻道德实践的问题。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需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获得认同,单纯的理论说服教育并不能深入学生内心。
在道德素质评价上,尽管做到了教师互评与学生间互评相结合,但是流于形式。有些学校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只期末或者临近毕业的时候仓促地填写,并没有如实反映学生的现实情况,而且评价内容过于宏大,没有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一些学校将各种奖励和荣誉与社会公益实践联系在一起。目的是让学生关心社会弱势群体,承担社会责任,但一些学生只是为了获取奖励荣誉参加这些活动,而不是内心自发积极主动去做。
三、“同情观”对我国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启示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形成良好的校园道德教育环境。
“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否愿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③(188)。面对人们价值倾向、文化选择、思维活动多元的现状,坚持先进文化的主导地位主要表现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其他文化形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舆论环境,使大学生在接受先进文化中陶冶情操、升华人格”④。高校是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要积极唱响先进文化主旋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点滴生活之中,使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的理念转化为自觉意识,成为符合社会和时代要求的行为规范。
针对高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内涵挖掘不够、教育内容与大学生实际脱离、无法达到应有效果的现状,要着力对其进行探索与完善。作为学校教育主体的教师,要提高师德素养,加强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用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践行社会道德要求。还要提高对公德教育的重视,全方位多角度地使公德教育融入学生的方方面面。同时教师要改变一味地灌输说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当下的社会热点事件进行疏通引导。除了课堂上的教育以外,还要结合当下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媒体例如:微信、微博等宣传道德知识和要求。课下开展多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道德的认识,加强实践活动。高校的道德教育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着力于增强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勇于面对不同声音,拓展道德教育的适应性,促使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才能让大学生在提高自身道德素质时产生更强烈的精神共鸣。
(二)大学生要提高自我教育水平,增强自律意识。
“按照完美的谨慎、严格的正义和适当的仁慈这些准则行事的人,可以说是具有完善的德性的人。但是,只靠极其完全了解这些准则,并不能使人以这种方式行事:人自己的各种激情非常容易把他引入歧途——这些激情有时驱使他,有时引诱他违反他在清醒和冷静时赞成的一切准则。对这些准则的最充分了解,如果得不到最完善的自我控制的支持,并不能总是使他尽到自己的本分”①(243)。大学生是积极的主体,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不仅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和引导,还与大学生自身的努力息息相关,大学生要有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当今社会各种思想并存,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不随波逐流,坚决抵制不良思想观念对自身的腐蚀。在面对他人的失范行为的时候,克服心理误区,不盲目跟风,保持自己坚定的信念。大学生要做到“慎独”。这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把道德要求真正内化于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反思自己的行为,在反思中提高自身的素质,做到知行统一。
(三)建立公正的道德评价和奖惩机制。
亚当·斯密认为具有有益倾向的合宜动机,应当受到奖赏。因为只有这类行为才能激发人们出于同情的感激之情。具有有害倾向的不恰当动机,应当受到惩罚。因为只有这类行为能够激发人们出于同情的愤恨之情。“那种似乎应受责备的,缺乏的是一般程度的合宜的仁慈行为,经验教导我们这是可以期望每个人都做到的;反之,任何超出这个程度的仁慈行为都值得赞扬。一般程度的仁慈行为本身似乎既不应该受责备又不值得赞扬”①(113)。有效的奖惩机制对拥有较高道德素质的人是一种机制保护,也是对行为失范的人一种警示惩罚。大学生首先最主要的生活是校园生活,因此学校要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要避免流于形式。行使有效的奖励制度,可以激发大学生行动的主动性,提高整体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在评价方式上,要避免流于形式,同时还可以扩大评价主体,除了同学、老师之外,还可以把家长、社区,甚至用人单位纳入评价主体,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评价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高大空。
习近平同志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⑤亚当·斯密的“同情观”对于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指导我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有利于良好社会道德秩序的形成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使其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注释:
①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罗卫东,张正萍,选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
②檀作文.颜氏家训[M].北京:中华书局,2007.
③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④黄发友,王海龙.以先进文化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9(02).
⑤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19(02).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罗卫东,张正萍,选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
[2]李晓静.亚当·斯密“同情”伦理思想及当代价值[D].郑州: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6.
[3]林倩.斯密“同情”理论及现代启示[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6.
[4]温凤仙.论“同情思想”对我国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D].南宁:广西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