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文飞
[摘 要] 中职音乐教学主要为国家培养音乐专业的教育者,需要中职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音乐功底,以及丰富的教学实践技能和先进的创新意识。从分析中职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原则入手,分别提出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保障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个体能动性、设计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建立并完善中职音乐教学体系等有效培养方式,以供参考。
[关 键 词] 中职音乐教学;学习主动性;个体能动性;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8-0010-02
一、中职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原则
为了进一步推进中职音乐教学的发展,各个中职学校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计划,对课程安排做出调整,改变传统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方向,进一步实现社会和学校之间的无缝衔接。现阶段,在中职音乐教学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传统的教学授课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下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教育发展,虽然新课改的进程一直在继续,但是大多数中职学校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没有与时俱进,仍然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不仅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还会打消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陷入机械化的学习和状态中,所以针对目前面临的各种问题,在中职音乐教学中,需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培养原则: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中职音乐教学过程中,中职学校的音乐教师应该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在日常生活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爱护和关心学生,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困惑,做到及时解答,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教师的好感,能够让学生主动和教师讲出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教师敞开心扉倾诉,方便教师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内心想法和学习情况,根据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教学方式和课程安排,促进音乐教学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音乐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对于中职音乐教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和阻碍作用。学生很难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也很少有机会亲自参加实践教学活动,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下降,很难对学科和今后发展方向有清晰的认识,在学习中容易缺乏积极性,出现焦虑等状况,使音乐课只能成为“副课”。近些年,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要求逐渐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改变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中职音乐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
(三)发挥学生个体能动性
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学生,由于每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和学习能力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按照差异性进一步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尽可能兼顾到学生的不同特性,保证每个学生在音乐课堂上都能够学有所获。
二、中职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中职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应用较为轻松的授课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课堂环境,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更容易使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更加期待下一节音乐课的学习。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要确保学生能够在快乐学习中获得相关音乐知识。例如,在乐理课堂《力度和速度》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应该先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速度”和“力度”带来的不同情绪以及产生的不同作用,然后让学生表演一首相对激进和一首相对抒情的曲目,进一步做出对比,教师也可以使用同一种乐器表演同一首曲目,分别引出“速度”和“力度”的概念,在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基础上,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对于重点内容进行及时温习和回顾,对整节课的学习任务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
(二)创建中职音乐教学模式
在中职音乐课堂上,教师需要强化课堂管理,由于学生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需要教师进行提醒和指正,充分发挥监督职能,让学生尽快回到认真听讲的状态。教师还可以引进教学评价体系,能够时刻发现音乐授课资源是否科学合理,如果发现问题,教师需要及时指正和改进,结合实际的情况和教学需求,对音乐课堂教学的进度进行修改,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吸收能力不同,所以教师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出进阶式音乐教学计划,以便学生更好地进行音乐学习。
(三)利用新兴科技开放课堂
采用新兴科技方式进行中职音乐教学,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例如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提升学习效率,还可以全方位展示教学内容。所以在中职应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增添音乐教学设备,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和潮流,让学生感受到多媒体方式带来的便利,在视觉和听觉上多层次感受音乐带来的无限魅力,能够在音乐课堂上陶冶情操、放松心情。比如,可以采用微课模式进行音乐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中职音乐教学教材的编写是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进行编写,所以内容既有简单的基础知识,也有较难理解的复杂理论,针对重难点知识教师需要利用微课构建教学场景,可以结合一些具体章节的教学任务,提出一些相关的思考问题,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让学生在趣味问答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根据学生回答的答案正确引导学生的思路,之后可以通过微课视频给学生总结和整理这一节课的重难点和知识点梳理,让学生对课堂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可以设置一些课后练习,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和练习。
(四)设计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
由于新课改的要求提出,要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教师的作用是辅助和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所以在中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和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科学的教学方式和场景构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在建构音乐教学课堂时,需要深入学习纲要,认真体会主要精神的内涵,将教学的内容融入“三维目标”当中,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要渗透三个维度的具体内涵,同时教师需要精心备课,注重整体的音乐教学质量,从学生角度进行设计和开展,对于班级内的每位学生的学习水平有清晰的掌握和合理规划,分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情况,给出相应的措施,然后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例如,在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协奏曲时,教师应该先明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结构特点,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在接下来进行分段聆听,对比不同类型的音乐结构,分别欣赏“再现部”和“引子”部分,让学生观察乐曲的特点和节奏,感受凄美乐曲带来的艺术魅力。另外,教师的最终目的是需要培养学生学习和理解音乐的抽象思维,不仅对简单的理论知识能够理解和运用,还能够以此为基础,进行综合评价和进一步分析,学生形成具有自我认知风格的音乐思维。
(五)建立并完善中职音乐教学体系
在中职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进教学评价体系,及时发现课程资源是否科学合理,如果发现问题,教师需要及时指正和改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需要设计完整的课程计划,还要采用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手段,进行自我评价或者课程小结,了解学生的情况和掌握程度,同时教师也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肯定和鼓励。在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学校还要不断改革相应的教材内容,确保教材的先进性和完善性。与此同时,学校可以通过编制基本内容不同的教材,组织师生进行集体投票,选出符合广大师生需求的教材,有助于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完整合理的教学体系能够为中职学生构建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和平台,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音乐,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
(六)提升教師对音乐教学的重视度
在培养中职音乐教学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教师团队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加强对音乐教育的整体重视程度,进一步讨论和思考新颖的音乐教学模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在加强专业人才引进、提升人员素质的同时,也要优化教师培训人员的内部队伍结构,打造优秀的师资队伍,提升人员的专业能力,优化队伍配置,才能更好地配合完成中职音乐教学工作。如果教师人员的队伍年龄较大,没有年轻人才的引进,导致整个师资队伍在专业水平和思想观念上都过于落后,很多专业知识都与现在的观念要求不匹配,跟不上教学意识的更新和发展,很难实现课程理念更新的全面推广,引进年轻的教师人才能够带动队伍创新,思维活跃,有助于指导工作的展开。
(七)多为学生制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中职音乐教学和数学等其他科目不同,具有很强的自由性,也没有固定的流程和学习套路,很大程度上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需要学生有充足的知识储备,不能够只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应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自己查找资料,制订学习目标等。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确保每一组的学生都能优势互补,形成帮衬式合作学习模式,更好地提升学习的效率。在进行分组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有全方位的考查,将各种影响因素都要考虑进去,然后进行合理分配,让学生互相督促,共同进步,教师需要对分组方式有一个清晰的规划,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履行监督者和执行者的职责。此外,还需要提升分组学习的科学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互相帮助的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从而提升课堂效率和学生的成绩。
综上所述,中职音乐教学在培养专业性音乐人才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尽可能多地培养高质量的音乐专业性人才,各个中职学校应该在中职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多投入时间和精力,有效解决在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根据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培养越来越多的全面发展的优秀教育者,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进一步的贡献。
参考文献:
梁阿红.中职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探究[J].北方音乐,2020(1):204-206.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