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静 卢军 陈姗
[摘 要] 目的:探索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中分层级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于2019年4月—2020年4月在本院进行,选取本院42名护理人员为对象,将护理人员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护理管理中开展常规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做好分层级管理。对比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护理服务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护理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按照分层级管理模式进行,提升管理效率,推广价值很高。
[关 键 词] 医院护理;分层级管理模式;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7-0064-02
医院管理工作内容比较多,每一项都非常重要,需要做好高效管理,护理管理是护理质量的保障,对护理工作的开展有非常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到护理人员的医疗服务质量、社会形象以及经济效益等,尤其是在近些年,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在不断提升。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护理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创新管理方式。管理模式是影响护理管理的重要因素,科室的层级管理模式在护理质量控制中,地位较高,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将现有的护理人力资源做出合理的调配,提升层级管理的效率,给出相应的对策或者建议,更好地开展护理工作,降低不良事件出现的可能性[1]。本次实验主要研究的是层级管理模式对医院护理管理工作的影响效果,请看下述。
一、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42名护理人员作为本次试验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为2019年4月—2020年4月,将护理人员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男女性别比7∶14,年龄最大37岁,最小20岁,平均年龄(31.2±2.5)岁,本科学历16名,专科5名;观察组:男女性别比6∶15,年龄最大36岁,最小21岁,平均年龄(31.1±2.6)岁,本科学历15名,专科6名。基本资料无较大差异,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对照组常规管理:患者在入院之后,及时带领患者检查以及治疗,给予临床基本护理,做出相关的指导,包括用药、生活等方面,及时给予患者必要的帮助,解决问题。
观察组为分层级管理方法:(1)根据医院护理人员的职称、学历、工作年限等落实护理人员责任,护士长、病区护士长、责任护士、护士。定期对工作人员做出能力评估和分析,对岗位做出调整。(2)在确定层次之后,宣导层级组织管理模式:总护士长—病区护士长—责任护士—护士,明确各层级权利和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管理和护理,包括基础护理、生活指导、知识宣教等,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对应的护理计划和方案;责任护士在工作中,要对护士工作做出指导和监督,注重护理质量的提升,帮助护士解决难题并对危急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做出指导,指导护士开展相关工作,对护士及时宣教[2]。(3)对排班制度做出调整,弹性排班制度,根据患者的数量、科室规模等做出规划,在就诊高峰期要增加护理人员数量。(4)对护理人员做好定期考核工作,考核的结果与工作人员的绩效相联系。在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并督导对工作做出调整,降低出现失误的可能性,严重问题要做出处罚,当然对于表现好的工作人员要及时给予表扬,并对奖惩制度进行调整,根据护理人员在工作表现等方面的内容,适当给予物质上的奖励,提升工作积极性,更加积极完成自身的工作。(5)管理者与护理人员要保持密切的联系,注意与护理人员交流,了解护理人员学习的难处等,主动帮助解决,注重给护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护理人员进行必要的鼓励和支持,安排其参加相关的培训活动,鼓励其多参加学历提升等活动,实现护理人员工作能力的提升。
(三)观察指标
参照本院护理质量评分量表,医生、患者以及家属对护理人员工作做出评估,项目包括:基础护理、护理态度、个人能力、护理安全。每一项满分为100,分数与护理质量为正比关系。
(四)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結果
观察组基础护理、护理态度、个人能力、护理安全评分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
三、讨论
护理对治疗工作的进行起着重要的影响,一定程度来说,护理质量体现着医院的能力和治疗水平,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护理工作对患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想做好护理管理工作,就要提升对工作人员责任和工作的重视,对护理管理工作做出优化,切实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传统护理管理模式在开展的过程中,没有参照护理人员资质、职称等开展工作分工,各科室的护理人员缺乏合作,在护理工作中,对患者缺乏系统性护理,而且存在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情况,部分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较大,对护理质量的提升效果不明显。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较多,所以要重视对护理管理工作做出调整,按照分层级管理模式开展工作[3]。
分层级管理在组织管理中,重视职位职责的划分,对权利、利益等做出合理的分配和调整,各司其位,尽其职,实现自身的价值,严格按照组织程序等做好工作。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能解决护理人员能力不足以及调配不合理等情况。分层级管理能对护理管理工作做出优化,对医院护理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影响和意义,对护理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实现医疗质量的提升,发挥出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管理方案进行对应的优化。按照不同岗位对护理人员的职责、权限等做出调整,提升护理管理队伍的凝聚力,提升护理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实现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在科室构建过程中,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能保障制度的实施,将各项责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4]。通过分层级管理,让护理人员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开展对应的护理工作,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有更多的时间掌握患者的相关信息,分析患者的护理需求,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降低疾病恶化的趋势,及时控制病情,给患者和家属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减少护理安全事故出现的情况,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痛苦[5]。
分层级管理模式实现护理人员的合理化安排,充分保证不同层次护理人员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实现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改善护理服务的态度,提升医院的整体护理水平。在分层管理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护理工作分层过于细致,对护理人员之间的团结有一定的影响,部分护理人员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只顾自己的工作,在学习知识方面积极性不足,但是管理优势比较明显,在分层管理模式中要提高重视,避免工作失误[6]。
本次试验研究发现,观察组的护理服务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数据相差明显,所以说,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护理管理工作的积极影响较大,能提升护理服务的水平,方便护理工作的开展,对患者有利,推广价值很高。
参考文献:
[1]马景双,孙茜,王艳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护理学导论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8,25(20):5-7.
[2]黄玉贤,申敏.基于专业能力进阶制度的护理人员优化层级管理模式初探[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9,18(5):510-514.
[3]郭依桂,廖永红.护理人员分层级管理对提高患者满意度的效果评价[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8,26(z1):319-320.
[4][5]池金凤,文姝,阿依努尔,等.分级管理模式在基层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J].武警医学,2019,30(3):218-220.
[6]刘晓艳,刘晓蓓,高倩,等.精细化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31(12):1557-1560.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