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普通高中选课走班问题

2021-05-31 12:58董裕华
江苏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选课走班普通高中

【摘 要】选课走班是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轮高考综合改革以来,不少普通高中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但在具体实践中,仍有不少问题需要继续总结和反思,包括选课走班与选科分班有什么区别,何时实施选课走班最为适宜,以及什么选课走班形式更有效等。对这些问题的辨析与追问,有利于选课走班回归理性、回归常态,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考综合改革;普通高中;选课走班;选科分班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27-0035-03

【作者简介】董裕华,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江苏南通,226600)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选课走班是“舶来品”。20世纪80年代,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率先开展了物理学科的走班教学探索。当前,选课走班的理念和方式已逐步被高中学校、学生和家长所接受,但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反思。

一、选课走班与选科分班到底有什么区别?

1.“选科”和“选课”的区分。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指出: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计入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科目中自主选择(本文所研究的选课和选科都指向这6个科目)。从6个科目中选择3个,就是“选科”,选科是对所学科目的选择。科目的取舍,会使学生所学课程发生结构性变化,同时不同的选科组合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将来报考的高校和专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选科就是学生选择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

“选课”最初来自大学。大学选课是指学生对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包括选择课程、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量和学习进程。对高中生而言,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这6个科目都必须学,只是学习要求有必修与选修两种。选课是对课程教学要求的选择,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的需求。选课不涉及科目的增减,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各类课程必须开齐,只是教学要求不同而已。

2.“分班”和“走班”的区别。

分班重在“分”,是学校按照某些规则标准把学生分配到各个班级。走班重在“走”,是学校对某些学科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设置不同层级的班级,由不同教师在相同时间到不同教室授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兴趣自主选择合适的层次、合适的教师去听课。

由此看来,“选课”与“走班”直接关联。选课是走班的前提,学生选择的课程层次不同,必然要走进不同的教室。走班是选课的必然结果,同一课程同时开课,学生才有了“走”的可能。“选科”与“分班”相关联。选科以后,无论是均衡分班,还是分层教学,同一课程不一定同时开课,学生也就无法“随意走动”,一“分”即“定”。

从高中教学的全过程看,“先选课走班、再选科分班”比较顺畅。选课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试”的机会,学生无需过分纠结于未来的选科方向。高考的所有选科组合学生都可以选,都可以试,发现原先选择不合适的还可以随时调换,这样学生就有了更多的从感性认识、冷静思考、理性比较到慎重选择的时间,也为后续的选科提供了充分的准备。同时选课走班不涉及学科的增减,只是学科的教学要求分层次,教师也不会有大的变动。因此,从学校管理角度看,先选课走班也是积极稳妥的。倘若选科以后再走班,教育教学受到的制约因素会更多。“高考试卷相同,凭什么教学的要求不一样”是众多家长共同的心病。所以,选科以后再走班,理论上可行,但在操作时难以得到广泛支持。到底是先选课走班,还是先选科分班,最关键的还是如何理解选课走班。

二、何时实施选课走班最为适宜?

普通高中实施选课走班的最佳时机是高一年级第二学期。这是因为:

1.高一学生需要体验所有课程的经历。

学生选科难,最重要的原因是课程学习体验不充分。在课程学习中,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尝试、体验和比较,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方向。选课走班定位在给学生提供“试”的机会,更利于课程改革的深化。通过选课,学生可以主动接触不同课程,实践感知自己的最佳发展方向,不仅发现了自己想学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能学好什么。学生最初的直觉不一定很准确,通过“试”,甚至是多次“调整”,可以更清醒地认识自己,选科时也能够不再简单地听从他人的建议。

2.高一学生需要减轻学业负担的路径。

高一年级课程总量多,按照国家课程标准,高一年级至少要開设14个科目,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也安排在高一。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初高中衔接,服务选科需要,不少学校还开设了心理健康、生涯规划等课程。加上初高中教学的跨度大、差异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可能遇到的新情况又特别多。在经历高一第一学期的学习,对高中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学生必然在各学科之间有所倾向。在高一第二学期开展选课走班,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要。

3.教学组织需要整体统筹规划的机制。

高二开学时文理分班是长期形成的惯例。本轮高考综合改革以来,不少省市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时间安排在高二第一学期末或第二学期初,如果把选课走班也安排在高二年级,高二阶段就要完成三项任务,教学管理压力大,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都疲于奔命。选课走班的美好愿景很可能因此而破灭,出现走过场的情形也在所难免。部分省市从高一第二学期开始,采用随考随清的办法,每学期期末都进行合格性考试,学生根本没有“试”的时间和机会,选课走班很可能有名无实。

4.课程设置需要宏观周密细致的安排。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规定:历史、地理、化学、生物学的必修部分是4个学分。如果高一两学期都开设2个课时,高二上学期就难以安排专门的复习时间。如果高一下学期不开设,留到高二上学期,一方面这些科目“丢”了一段时间再“捡”起来,学生学习缺乏连贯性,另一方面这些科目“丢”了,也就意味着这些科目已经确定为必修,选科便提前了。所以,最好的调整办法是高一下学期和高二上学期这些学科都开设1个课时,既保证在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前这些学科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和复习,也让选课走班顺理成章。

这四个方面都表明,选课走班的最佳时机是高一第二学期。高一进校以后,学校帮助学生了解高校专业设置,依据兴趣特长进行学业规划和生涯规划;高一第二学期进行选课走班,让学生通过体验尝试找到自己对课程的最佳选择;高二开学时完成好选科分班。这样安排,既顾及高二中途的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又照顾到传统习惯,一举多得。

三、哪种选课走班形式更为有效?

目前选课走班有四种模式:“全走班”“零走班”“大走班”“小走班”。

“全走班”不设行政班,人人承担教育、教学、管理的所有责任,意在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满足全体学生个性化的选课走班需求。这种方式在国外较为流行,国内却难以推广,其主要原因是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所有教师都必须是“全能型”的,除少数名校外,绝大多数学校难以企及。

“零走班”是由学校提供选择性考试6个科目的几个固定搭配,学生的选择空间小,选择权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新高考改革突出“选择”,特别是课程的多样可选,“零走班”不能算是真正的选课走班,本质上是变相的选科分班。

“大走班”和“小走班”两种模式都是教学班与行政班并存,只是针对选择性考试6个科目。“大走班”覆盖全年级,在年级层面上走班,适用于规模较小的学校,有利于全校资源的整合;“小走班”将全年级分成若干组合,在组合内的班级之间进行,不同班级组合之间互不影响,适用于规模较大的学校。

选课走班以后,从学生的考勤、安全、座位安排、卫生值日、作业收发,到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集体观念培养,事无巨细,都需要有人来落实。刚刚组建选课走班的教学班时,许多教师并不清楚自己到底应当做什么,遇到突发事件时更拿不定主意。因此,无论是“大走班”还是“小走班”,都强调要以行政班为基础,充分发挥行政班班主任的主心骨作用。學校在挑选班主任时,除了考量师德和教学能力,还要考量工作责任心和组织管理能力,也是考虑到班主任要承担更多的事务和压力。教学班与行政班分工不分家,教学班必须依靠行政班,特别是教育管理工作要充分依靠行政班班主任。只有教学班的教师和行政班级的班主任密切配合,教书育人的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做好选课走班工作,还需要招生考试部门、高校和普通高中“三驾马车”齐心合力,拿出真招实招,真正引导学生回归兴趣特长和发展需要,选课走班才能健康有序地向前推进。

猜你喜欢
选课走班普通高中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普通高中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普通与特色同步发展
走班模式下高中政治教学策略探究
教育部要求各地防止建设大规模普通高中
“选课走班”背景下学困生学习力提升的策略初探
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选课走班教学思考
选课走班形势下的分层化学课程建设实践研究
“分层-分类”选课走班复习策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