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宋徽宗祥瑞三图之一的《瑞鹤图》(图1)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徽宗在画卷左端的题跋末尾有“御制御画并书”及“天下一人”的押书,字上钤盖有“御书”印,字印俱真。
傅熹年先生所著〈宋赵佶《瑞鹤图》和它所表现的北宋汴梁宮城正门宣德门〉1傅熹年,〈宋赵佶《瑞鹤图》和它所表现的北宋汴梁宮城正门宣德门〉,《中国古代建筑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31—244页。一文根据《瑞鹤图》中北宋卤簿铜钟上的城楼形象,从建筑学的角度考证城门就是北宋皇城宣德门,并勾勒出宣德门楼的具体结构和形象及其演变过程,这一成果具有重要价值。石慢[Peter C.Sturman]在1990年发表了〈群鹤飞鸣:徽宗朝的祥瑞图〉[Cranes Above Kaifeng: the Auspicious Image at the Court of Huizong]一文,该文把瑞鹤事件和徽宗朝同时期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如铸造钟鼎礼器、重制大晟乐等相关联,进而进行研究,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徽宗在《瑞鹤图》的题跋如下:
政和壬辰上元之次夕,忽有祥云拂郁,低映端门2“月上九门开,星河绕露台。君方枕中梦,我亦化人来。光动仙球缒,香余步辇回。相従穿万马,衰病若为陪。”[宋]苏轼,〈次韵王晋卿上元侍燕端门〉。,众皆仰而视之。倏有群鹤飞鸣于空中,仍有二鹤对止于鸱尾之端,颇甚闲适,余皆翱翔,如应奏节。往来都民无不稽首瞻望,叹异久之。经时不散,迤俪归飞西北隅散。感兹祥瑞,故作诗以纪其实。
清晓觚稜拂彩霓,仙禽告瑞忽来仪。
飘飘原是三山侣,两两还呈千岁姿。
似拟碧鸾栖宝阁,岂同赤雁集天池。
徘徊嘹唳当丹阙,故使憧憧庶俗知。
政和二年(1112)的正月十六,忽然有浓郁下拂的祥云低低地映衬出端门的姿态,这种景象引得在场众人仰头而视。过了一会儿有群鹤在空中飞鸣,有两只鹤还左右对栖于宣德门的鸱尾顶端,模样闲适。其余的鹤翱翔天空,好像在响应宫乐的节奏。来往的市民无不稽首行礼瞻望,感叹这奇异的景象。这种景象经历了很长时间,最后群鹤慢慢地往西北方向飞去。有感于这件祥瑞的事情,徽宗作诗文以记。
图1 [北宋]赵佶,《瑞鹤图》卷,绢本设色,纵51.6厘米,横138.0厘米,辽宁省博物馆
在这首七言诗中,徽宗阐发了自己对这一事件的理解。第一句主要讲了正月十六早晨祥云拂阙,仙鹤来仪的事实。在徽宗眼中,在自己的治理下,天下太平,国泰民安,这种功德感动了天地,才会有这一祥瑞的出现。在第二句中,徽宗认为天空中的翔鹤是居住在蓬莱、方丈、瀛洲三山上的仙人们的伴侣,而对栖于鸱尾的双鹤优美高洁的姿态也是仙姿的流露。在第三句中,徽宗认为仙鹤有着和古代神鸟鸾凤同等的地位。鸾凤是百鸟之王,只有圣贤治世的时候才会出现。仙鹤的高贵超越了汉武帝时栖集在天池中的赤雁。第四句讲明了仙鹤在宣德门楼上徘徊鸣叫的目的,是为了向天下百姓彰显徽宗的德政,表明徽宗是圣人出世。
在研究《瑞鹤图》的学者中,很少有人去关注出现于政和二年(1112)正月十六宣德门门楼上的丹顶鹤究竟是不是一种自然现象?根据现有鸟类学的经验和知识,可以断定这不是一种自然现象,因为从古至今从未有过丹顶鹤的南北迁徙路线经过北宋的都城汴梁(开封)。中国境内的候鸟路线分为东、中、西三条路线(图2),丹顶鹤在中国境内走的是东部的迁徙路线,3在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和我国东北与华北东部繁殖的湿地水鸟,春、秋季节通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进行南北方向的迁徙,沿着这条线迁徙距离最远的候鸟可到达澳大利亚,丹顶鹤在中国境内的迁徙路线走的就是这一条。几千年来代代相传,路线变更的可能性几乎没有。4现代的丹顶鹤迁徙路线变短,只到达江苏的盐城。古代丹顶鹤沿这条东线可以到达松江以及更南。而它们出现于当时汴梁的时间,即该年的阴历正月十六,对应的阳历为1112年2月22日,与丹顶鹤正常向北迁徙时间相比,明显偏早。丹顶鹤一般于阳历2月底3月初北迁,从它的越冬地到北方的繁殖地平均所耗时间为29.5天。它们即使穿越汴梁,还需一段行程时间,应该比2月底3月初还要晚一些。考察北宋末期徽宗朝的气候可知,当时的冬天比现在的冬天还要寒冷,5张全明,《两宋生态环境变迁史》,中华书局,2015年,第151页。温度的降低,丹顶鹤的北迁时间应该比现在的还要延后一些。因此,这一祥瑞事件不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出现的时间和空间都存在着很大的疑问。
图2 中国境内候鸟迁徙路线简图
自然现象的反面就是人为现象。北宋末期的历史资料里面还是保留着一些徽宗导演这场戏的蛛丝马迹。这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正月十六)和空间(端门)明显是经过精心选择的。
每年的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佳节元宵节,在当时的都城汴梁会举行盛大的元宵灯会,百姓都会聚集到宣德门前狂欢。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的“元宵”条记载了当时的场景:
元宵
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至正月七日,人使朝辞出门,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面北悉以彩结山呇,上皆画神仙故事。或坊市卖
药卖卦之人,横列三门,各有彩结、金书大牌,中曰“都门道”,左右曰“左右禁卫之门”,上有大牌曰“宣和与民同乐”。彩山左右,以彩结文殊、普贤,跨狮子、白象,各于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摇动。用辘轳绞水上灯山尖高处,用木柜贮之,逐时放下,如瀑布状。又于左右门上,各以草把缚成戏龙之状,用青幕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自灯山至宣德门楼横大街,约百余丈,用棘刺围绕,谓之“棘盆”,内设两长竿,高数十丈,以缯彩结束,纸糊百戏人物,悬于竿上,风动宛若飞仙。内设乐棚,差衙前乐人作乐杂戏,并左右军百戏在其中,驾坐一时呈拽。宣德楼上,皆垂黄缘帘,中一位乃御座。用黄罗设一彩棚,御龙直执黄盖掌扇,列于帘外。两朵楼各挂灯球一枚,约方圆丈余,内燃椽烛,帘内亦作乐。宫嫔嬉笑之声,下闻于外。楼下用枋木垒成露台一所,彩结栏槛,两边皆禁卫排立,锦袍幞头簪赐花,执骨朵子。面此乐棚、教坊、钧容直、露台弟子,更互杂剧。近门亦有内等子班直排立。万姓皆在露台下观看,乐人时引万姓山呼。6[宋]孟元老 撰、伊永文 笺注,《东京梦华录笺注》,下,中华书局,2006年,第540页。
宣德门是宫城正门,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当时的重要性,是北宋皇权的象征性建筑。在元宵节期间,宫城的南面三门“宣德门”、“左掖门”、“右掖门”都会结彩。宣德门会挂上“都门道”,左右两门会挂上“宣和与民同乐”的金书大牌,还会放置用万盏灯烛装点的青幕草龙,入夜了就像是两条蜿蜒前行的火龙。
正对着宣德门前的御街上,开封府在冬至后就开始组织安排绑缚立起巨大且金碧辉煌的灯山,灯山朝向北面的方向都会绑上彩帛,这些工作都是为了使宣德门楼上的观者看到赏心悦目的景象。在灯山的两侧,会放上结彩的跨狮子的文殊菩萨和跨白象的普贤菩萨,这两位菩萨还被装上了机关,能于五指处喷出道道瀑布状的水流,巧夺天工。
在距离百余丈的灯山和宣德门楼之间,则会圈围起内有两根数十丈高长竿的“棘盆”,彩竿上挂满各种纸扎的百戏人物,衣带迎风飘举,就好像飞仙下凡。棘盆里还有官方的乐人和优伶在奏乐演戏。
在宣德楼上,都挂上了黄边的帘子,正中摆着徽宗的御座,用黄罗设立一个彩棚抵挡寒风,边上会有侍卫擎着黄盖和扇等仪仗。两边的朵楼也分别挂上了一个大约方圆丈余的巨大灯球,各有乐队奏乐其中。楼下的露台则布满了警卫、剧团和乐队。这一切布置,都是为了迎接徽宗、文武百官及亲王宗室的到来。元宵节期间,宣德门前的御街上皆是歌舞百戏和奇术异能的表演,绵延十几里,一时游人如织。在这一年中人气最鼎盛的时刻,整个宣德门(端门)区域是汴梁最热闹的去处。
《东京梦华录》中还记载了徽宗在宣和某一年的上元节期间的活动行程。孟元老记述的该年十六日徽宗的行程,和徽宗在政和二年正月十六在宣德门看到了瑞鹤飞舞的时间和空间正好可以相互印证,说明政和年间徽宗的上元节行程应该和此大同小异,因为这是传统的习俗。在正月十四、十五这两天,徽宗“十四日车驾幸五岳观”7同注5,第583页。、“十五日驾诣上清宫”8同注5,第594页。。五岳观位于汴梁城正南门南薰门里右侧,内有迎祥池。上清宫在汴梁城的东南门新宋门里左侧,和汴河为邻。这两处道教宫观似乎都是设宴的好去处,徽宗在里面和群臣们摆酒开宴为乐,至晚才回。而十六日,则是节日的高潮时间。这一天,徽宗会在宣德门楼上欢宴,与万民同乐:
十六日
十六日车驾不出,自进早膳讫,登门,乐作卷帘,御座临轩宣万姓。先到门下者,犹得瞻见天表,小帽红袍独卓子。左右近侍,帘外伞扇执事之人,须臾下帘则乐作,纵万姓游赏。两朵楼相对:左楼相对郓王,以次彩棚幕次;右楼相对蔡太师,以次执政戚里幕次。时复自楼上有金凤飞下诸幕次,宣赐不辍。诸幕次中,家妓竞奏新声,与山棚露台上下,乐声鼎沸。西朵楼下,开封尹弹压,幕次罗列,罪人满前,时复决遣,以警愚民。楼上时传口敕,特令放罪。于是华灯宝炬,月色花光,霏雾融融,动烛远近。至三鼓,楼上以小红纱灯球,缘索而至半空,都人皆知车驾还内矣。须臾闻楼外击鞭之声,则山楼上下,灯烛数十万盏,一时灭矣。于是贵家车马,自内前鳞切,悉南去游相国寺。……至十九日收灯,五夜城闉不禁。尝有旨展日,宣和年间,自十二月于酸枣门(二名景龙)门上,如宣德门,元夜点照,门下亦置露台,南至宝箓宫,两边关扑买卖,晨晖门外设看位一所,前以荆棘围绕,周回约五七十步,都下卖鹌鹑骨饳儿……团团密摆,准备御前索唤。以至尊有时在看位内,门司、御药、知省、太尉,悉在帘前,用三五人弟子祗应。
在正月十六日,徽宗就不出宫城了,在用完早膳后,会登上宣德门。此时挂着的帘子会卷起来,戴着小帽、穿着红袍的徽宗会临轩露面,向楼下的百姓表示他的到来,门下站得近的百姓甚至能一瞻天表。不一会儿帘子就会放下来,乐声响起,楼上的欢宴开始,楼下的百姓们也可以开始游乐赏玩了。
左边的朵楼上,出席的是郓王赵楷为首的亲王宗室们。右边的朵楼上,是以蔡京为首的执政官员们和外戚们。驸马都尉王诜就出席过这样的活动,有东坡诗为证。9同注2。徽宗会不时地赏赐金凤给两个朵楼里的亲近之人。这时众人都在连绵的乐声中饮酒狂欢。在西边的朵楼下是待决的罪人。开封尹会召开宣判大会,决定罪犯的命运。楼上的皇帝有时还会传来赦免释放罪犯的口敕,以示法外开恩。
到半夜三鼓时,会挂起一个小的红纱灯球,表明徽宗回大内去了。再过一会儿则击鞭为号,数十万盏灯烛齐齐熄灭。而参与狂欢的富贵人家的车马,都改去皇城东南不远处的大相国寺继续狂欢。
从正月十四日开始到正月十八日结束的赏灯闹元宵活动要一直到正月十九日收灯为止,这五个晚上汴梁城的城门是没有门禁的。
综上所述,瑞鹤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都是徽宗精心安排的。在时间上,此日是元宵放灯五夜中最热闹的一天,也是徽宗登临宣德门和万姓同乐的一天,有更多的人能够见证瑞鹤降临的场景;在发生的空间上也经过精心选择,宣德门楼是整个汴梁最核心繁华的地段,也是象征皇权的标志性建筑。在徽宗的眼中,在此时此地出现的瑞鹤意义非凡,他的内心早就在盼望着这一天、这一幕的到来。
鹤和人的关系,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它是如何从古人的食物转变成宠物,最后又成为神物的?人类最初的食物由狩猎采集而得,这时候能够获得的鹤,基本上都是人类的食物。进入农业社会后,获取能量的主要方式改变了,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生物能,这样获取的能量总量大,能够养活更多人口,社会也变得更加稳定。在中国,“人文初祖”黄帝(约公元前2600年)的出现,标志着农耕文明已经走向成熟,农业社会的分工也初步形成。整个社会在逐步解决了食物这个物质问题后,社会上层才逐渐有时间和财力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鹤也逐渐从食物转变为宠物。
人类在开发自然的过程中,逐渐驯化了很多动物,如牛、羊、猪、狗、鸡、鸭、鹅等。通过对相关知识的积累,如何选择和驯养禽畜的经验也慢慢变得丰富而系统,逐渐出现了许多如〈相牛经〉、〈相马经〉之类的品鉴和选择优良品种的册籍,而托名于战国时的名乐师师旷所著的〈相鹤经〉10该经作者存疑,大概因为师旷擅长用琴声模仿各种鸟鸣,故托名于师旷所著,另有《禽经》亦托名师旷作。,则是两千年来文人士夫对丹顶鹤的观感认知的集中体现:
鹤者,阳鸟也,而游于阴,因金气依火精以自养。金数九,火数七,故禀其纯阳也。生二年,子毛落而黑毛易。三年,顶赤,为羽翮。其七年小变,而飞薄云汉。复七年,声应节,而昼夜十二时鸣。鸣则中律。百六十年大变,而不食生物。故大毛落而茸毛生,乃洁白如雪,故泥水不能污。或即纯黑,而缁尽成膏矣。复百六十年,变止,而雌雄相视,目睛不转,则有孕。千六百年,形定,饮而不食,与鸾凤同群,胎化而产,为仙人之骐骥矣。
夫声闻于天,故顶赤;食于水,故啄长;轩于前,故后指短;栖于陆,故足高而尾周;翔于云,故毛丰而肉疏。且大喉以吐故,修颈以纳新,故天寿不可量。所以体无青黄二色者,土木之气内养,故不表于外也。是以行必依洲屿,止不集林木,盖羽族之清崇者也。
王策纪曰:千载之鹤,随时而鸣。能翔于霄汉。其未千载者,终不及于汉也。其相曰:瘦头朱顶则冲霄,露眼黑睛则视远,隆鼻短啄则少暝,鞋[故解反,又音谐]颊宅[得宅反]耳则知时,长颈竦身则能鸣,鸿翅鸽膺则体轻,凤翼雀尾则善飞,龟背鳖腹则伏产,轩前垂后则能舞,高胫粗节则足力,洪髀纤指则好翘。圣人在位,则与凤皇翔于郊甸。
其经一通,乃浮丘伯授王子晋之书也。崔文子学道于子晋,得其文,藏嵩山石室中。淮南八公采药得之,遂传于世。11[明]周履靖辑,〈相鹤经〉,载《黄石公望空四字数》,涵芬楼,1940年。
〈相鹤经〉根据其表达的意思可分为四段:
在第一段中,解读了作为仙禽的鹤与中国的道教文化的紧密联系,该段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了鹤的内在性质。其为阳鸟游于阴,是阴阳两气相互作用的产物。金为白色,火为赤色,水为黑色,丹顶鹤身上这三种颜色是其内在五行性质的体现。由于古人掌握鹤的知识有限,南来北往的鹤显得非常神秘,人们既不知道它们的具体寿命,也不知道它们往何方去,因此有了种种臆测。作为仙禽的鹤在人类所想象其漫长的生命过程中,渐渐在它的飞翔、鸣叫、繁殖、饮食等方面被古人赋予越来越大的神通和能力。并且它又是仙人的骑乘,寿达千年,有着与鸾凤一样的地位。
在第二段中,详述了鹤的丹顶、长喙、短后指、高足、圆尾、丰毛、瘦身等身体特征与其形成的渊源。
第三段指出鹤寿千岁,有翱翔霄汉的能力。并且只有鹤身体各个部位符合了文中所描述的特征,才会是一只真正的仙鹤。中国的历代统治者笃信“天人感应”一说,认为只有圣人出现了,鹤才会和鸾凤一起显现于世。
第四段则讲述了〈相鹤经〉的传承关系,从浮丘伯传给王子晋,王子晋再传给崔文子,最后被淮南八公在采药时从嵩山石室得到并传于世。浮丘伯、王子晋、崔文子、淮南八公都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仙人,由此显得〈相鹤经〉的来历不凡。
在这篇短文中,较为准确地记述了鹤的一些自然特征和变化,如“生二年,子毛落而黑毛易。三年,顶赤,为羽翮。”也有另一些描述出于阴阳五行学说,通过人为想象力的加工和夸张,赋予鹤种种神奇的特征,最终使其衍化为仙人的伴侣和座骑。
图3 徽宗朝瑞鹤发生地点图
道家对鹤的选择和包装,在道教发展的初级阶段就已经存在了,如五斗米道的创立天师张陵,在东汉顺帝时期(126―144)学道于蜀中鹤鸣山。蜀指的是现在的四川,在自然界中,该地其实并不产鹤,鹤鸣山明显是由扎根于此的道学家所命名的。鹤在这时已成为了道家的符号和象征,这么做是为了显示自身和仙家有着某种联系,抬高教派的地位。在道学家的眼里,阴阳五行学说是整个宇宙存在和运行的基本规律,它是无处不在的道,所以对丹顶鹤的理解分析也只是把道阐释出来而已。正因为有〈相鹤经〉的千古流传,所以中国的绘画和文字中的鹤一般指的都是丹顶鹤,除非在图文中有特殊的说明。徽宗这位崇道的皇帝选择了丹顶鹤作为祥瑞,在读懂了〈相鹤经〉后也变得很好理解了。鹤是人类追求修炼成长生不死的神仙路上的衍生产品,从人类的宠物演变成为道教的神物。在北宋末期,在鹤的来源、养鹤的技术和方法等问题都得到了完美解决后,这种高雅的兴趣爱好,在实质层面得到了有力的支撑。
唐宋的皇室都崇信道教。北宋早期,在真宗的一系列崇道活动,如醮祭、封禅、降书中,这种利用仙鹤来营造祥和而又神秘的气氛的手段已是相当成熟。“仙鹤迎舞前导者,塞望不知其数”12[宋]魏泰,《东轩笔记》卷二,载《全宋笔记》,第二编,八,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14页。,这一幕和一百多年后徽宗统治中后期仙鹤出现的场景非常相似,徽宗在利用鹤这种传说中的道教仙禽为自己的表演助力的行为和真宗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不完全统计,徽宗朝的鹤瑞事件共有十二起,主要发生在政和、宣和年间,政和年间发生了十起,宣和年间发生了两起。这些鹤瑞事件发生的地点,主要还是以徽宗居住的皇城为主,发生了七次,在汴梁内城发生了两次,外城发生了四次(图三)。鹤瑞的发生,明显是围绕着宫城进行。徽宗和他的臣子们在进行什么活动的时候会迎来鹤瑞的降临?有三次在大飨明堂,有两次在演奏大晟乐,有两次是铸成和移动九鼎,有两次是宫宴,有一次是讲道经,有一次在庆祝上元节,有一次徽宗诞辰,另有一次群鹤翔集神霄殿的活动不详,应该和道教的活动有关。上述鹤瑞事件的发生,主要是向世人表明徽宗和他的臣子们推行与新政相关的活动获得了上天的肯定和回应。
徽宗有不少描写鹤的文字和图像。现存徽宗绘画作品出现鹤的作品有三幅:《瑞鹤图》《六鹤图》《唐十八学士图》。《唐十八学士图》中的两只鹤是衬托画中人物高雅情趣的道具。前两图中鹤是主角,鹤是徽宗绘画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翎毛种类。
文字记载徽宗鹤画的有南宋邓椿的《画继》:
……政和初,尝写仙禽之形,凡二十,题曰《筠庄纵鹤图》。或戏上林,或饮太液。翔凤跃龙之形,警露舞风之态,引吭唳天,以极其思;刷羽清泉,以致其洁。并立而不争,独行而不倚,闲暇之格,清迥之姿,寓于缣素之上。各极其妙,而莫有同者焉。……13米田水译注,〈画继〉,《图画见闻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263页。
在徽宗政和初年,徽宗就写生过二十种形态的鹤,并将之命名为《筠庄纵鹤图》。筠庄,应是位于皇宫西北角后苑中的一处地方,当时徽宗得到的珍禽几乎都喂养在此,谓“扰于禁籞”14同注12,第266页。。“纵”即“放”的意思,说明政和初徽宗养过鹤而且鹤已经驯熟到可以放飞的地步。徽宗在《瑞鹤图》的题跋中讲到仙鹤在端门飞舞之后“迤俪归飞西北隅散”。而后苑,恰恰就在皇城的西北方向,这或许就是后苑中驯养熟了的丹顶鹤归巢了。
其实笔者怀疑徽宗在没有登上皇位之前就已经在养鹤了,因《全宋笔记》载:
杨震急逐鹤去
徽宗在藩邸,杨震给侍左右,最为周慎。尝有双鹤降于中庭,左右皆贺。震急逐去,曰:“是鹳,非鹤。”又一日,芝生于寝阁,左右复称庆。震急刈除,曰:“是菌,非芝。”由此信任弥笃。15[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三,载《全宋笔记》,第五编,四,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103页。
徽宗在藩时就爱好文艺,尤喜绘画,以花鸟画见长。这就需要大量的禽鸟以作写生之用,鹤便是其中重要的绘画创作题材,这也解释了为何当时宫廷中要养鹤。自然中的野鹤多依湖泊沼泽生活,是一种涉禽,畏人而警惕,不会轻易降落在繁华城市的官宦庭园中。双鹤降于中庭,在宋人的眼中是一件祥瑞的事情,但这件祥瑞的事情发生在端王赵佶藩邸里,或许会带来不必要的猜忌,所以才有杨震及时掩饰护主的故事发生。
徽宗现存关于鹤的诗有二十首,一首见于《瑞鹤图》题跋;有两首是写大晟乐的乐章新成,演奏之时群鹤飞舞相贺的事件;七首是关于《六鹤图》的,其中六首诗皆咏鹤姿;还有十首诗也是组诗,名为〈白鹤词〉。
在徽宗这十首咏鹤的诗中,所用的词语表明他熟谙一些关于鹤的神仙传说,也非常熟悉〈相鹤经〉。如“辽海”“华表”是关于仙人丁令威的,“緱山”是关于仙人西王母和王子晋的,“蓬莱”“三山”是关于海上三山神仙出没之地,“瑶池”是关于西王母的,“青田”是关于仙人浮丘伯的,诗中的鹤就是仙人的伴侣和座驾。又如“胎化灵禽”“冲天”“金火纯精”“千六百年”“羽驾”等词,则表明徽宗这位崇奉道教的皇帝非常明白鹤是道家的符号和象征。
综上所述,徽宗爱鹤,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原因:崇奉道教、爱好文艺和丹青、制造祥瑞。
在北宋官员毛滂16毛滂(1060—约1124),字泽民,浙江衢州江山石门人。生于“天下文宗儒师”世家。父维瞻、伯维藩、叔维甫皆为进士。滂自幼酷爱诗文词赋,北宋元丰二年(1079),与西安(今衢州)赵英结为伉俪。哲宗元祐间为杭州法曹,元符二年任武康知县。政和中,守嘉禾。毛滂晚年,因言语文字坐罪,罢秀州假守之职。政和五年(1115)冬,待罪于河南杞县旅舍,家计落拓,穷愁潦倒。卒于宣和末年。有《东堂集》十卷和《东堂词》一卷传世。的文字中有一篇文章可为我们揭示瑞鹤事件的某些真相:
《送鹤文》并序
太师鲁国公取鹤于华亭,将归之天子之囿。《相鹤经》云:鹤千六百年饮而不食,与鸾凤同群。又云:鹤,仙人之骐骥。今天子抚世清明,凝神冲虚,而天人自见,数奏鹤数万只,翔集魏阙上,庆云湛露之间,将下与鸳鸾接武。而此鹤乃锻翮投笼,争食鸡鹜,赖鲁公之力得同白驹之见维,陪振鹭之在廷,备仙人之骐骥,腾飞于天衢。嘉禾假守毛某作《送鹤文》一首。
鹤将去此而何之,去故乡之苍莽,谢云海之渺瀰。岂将问路于黄鹄,下建章,集太液,矫仙云而凌烟霏?顾天居之崇绝,有九虎之守关,孰为之容,乃得通紫禁而望赤墀?惟真人握图,体道高妙,凝神清虚,而抚世无为,致天人之来假,宛图画之所披。浮宫殿于缥缈,燦环佩之陆离,霓旌绛节,舞凤僛僛。若汝之类,翔集则动以万计,下觚稜,俯金雀而窥璇题。汝独与鸡鹜而同老,向湖海而栖迟。赖鲁公之余力,致冲天之一飞。毋忧汝渴,饮汝以瑶池之水;毋患汝饥,食汝以玉田之芝。见金人之露下,何缯缴之能施?见天子万年莫如汝寿,上固将见汝千六百年,与鸾凤而群栖。充汝凌霄之姿,毋回首于藩篱。17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132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18页。
该文序中明确提到太师鲁国公蔡京取鹤于华亭,并将它们送进徽宗后苑之事。蔡京曾任钱塘尉,后任提举洞霄宫,居于杭州,熟悉江南风土人情和物产,对奉徽宗之命在江南置办花石奇珍的朱勔也非常熟悉。蔡太师取鹤应是为徽宗办事,配合徽宗演瑞鹤之戏,这些送去的鹤应该都是演出的道具。
当时的华亭只是秀州管辖下的一个小地方,历来以产鹤出名。今上海嘉定南翔古镇就因为白鹤飞翔而得名。18[宋]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三载:“南翔寺昆山县临江乡有南翔寺,初寺基出片石,方径丈馀,常有二白鹤飞集其上,人皆以为异。有僧号齐法师者,谓此地可立伽蓝,即鸠财募众,不日而成,因聚其徒居焉。二鹤之飞,或自东来,必有东人施其财;自西来,则施者亦自西至。其它皆随方而应,无一不验。久之,鹤去不返。僧号泣甚切,忽於石上得一诗,云:“白鹤南翔去不归,惟留真迹在名基。可怜後代空王子,不绝薰修享二时。”因名其寺曰南翔,寺之西又有村名白鹤。”载《全宋笔记》,第三编,七,第191页。蔡京需要到千里之外的华亭取鹤也表明当时的汴梁的确不出产丹顶鹤。在写该文的时候,长期困于下僚的毛滂在秀州(今嘉兴)作代理太守一职,这应该是当时的宰相蔡京帮了他的忙,毛滂在太守任上自然要竭力为蔡京办事,华亭取鹤大概只是其中的一件。根据文中所写,毛滂明显已经知道在京城发生过多起瑞鹤来仪的事件,并且形之于图画了,瑞鹤事件的影响扩散到了全国,徽宗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后来毛滂在秀州代理太守的任上因为语言文字坐罪,大概只在这个位置上坐了一、二年,在政和五年(1115)冬戴罪于河南杞县的旅舍中。他为什么获罪?笔者认为这篇〈送鹤文〉或许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蔡京取鹤的这件事情,自然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否则百姓都知道了鹤的来源,瑞鹤就失去了它的神圣性,徽宗的戏就演不下去了。毛滂却写文广而告之,虽然在文中毛滂为徽宗歌功颂德了一番,也大大地恭维了蔡京一番,但坐罪原因也早已经植根于文中了。
在现代,单纯从美术史的角度研究徽宗的画,因资料有限,难有新的发现。本文尝试换一个角度研究《瑞鹤图》,先从鸟类学着手,再综合历史、地理、文学等资料分析,认为徽宗《瑞鹤图》所记载的瑞鹤事件不是一起自然事件,它发生的时间和空间都是精心选择过的,目的是使瑞鹤降临之景获得最多的观众和最广泛的影响。崇尚道教的徽宗对鹤的选择,是因为鹤在道教中的特殊意义。徽宗和他的手下一次次地利用鹤瑞现象,是为了让国人相信他们进行的事业是获得上天肯定的,然而这一切没有获得金人的认可。“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虽然这是现代的说法,但求真的要求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不过时,投机取巧和弄虚作假最终会受到报应和惩罚,徽钦二宗北狩和北宋的覆亡便是很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