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搏动性血流灌注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2021-05-31 01:14邓毅权王广阔成祥军李伦明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

邓毅权,王广阔,成祥军,李伦明

(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外科,广东 江门 529030)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采用由合成材料制成的人工机械瓣膜或用生物组织制成的人工生物瓣膜替换的手术[1]。并且大量研究[2-3]报道,心脏瓣膜病患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有效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但是心脏瓣膜病患者由于心肌张力增加,心脏负荷加重,使得心功能不全,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应用传统平流灌注存在增加血管阻力、左室负荷增加、心肌灌注不足、心肌供氧减少等缺点,易导致组织损伤,使得患者术后常服用正性心肌药物进行治疗,影响治疗效果[4]。然而,体外循环搏动性血流灌注符合生理化需求,具有改善微循环、降低心脏负荷、增加供血量的优点[5]。鉴于此,本文为了探讨体外循环搏动性血流灌注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抽取2017年05月—2019年05月收治的106 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取2017年05月—2019年05月收治的106 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组和观察组,各53例。传统组中男33 例,女20 例;年龄28~53 岁,平均年龄为(40.68±8.57)岁;体重51~80 kg,平均体重为(66.58±8.22)kg;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5 例、Ⅲ级18 例、Ⅳ级30 例。观察组中男34 例,女19 例;年龄28~54 岁,平均年龄为(40.70±8.61)岁;体重51~80 kg,平均体重为(66.60±8.24)kg;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5 例、Ⅲ级17 例、Ⅳ级31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符合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指征;②知情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有严重的失语、视力或听力障碍者;②伴有精神或神经障碍病史者;③伴有肝肾肺功能不全者;④拒绝参与研究者。本次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认证。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进行治疗。均行气管插管全麻,预充液采用平衡液,适量预充钾、碳酸氢钠、甘露醇,血红蛋白(Hb)稀释至60~80 g/L。使用SORIN S5型人工心肺滚压泵和东莞科威膜式氧合器、动脉插管、动脉微栓滤器,改良ST.Thomas Ⅱ型心肌保护液,在中度低温中流量灌注下完成手术。体外循环方法:并行循环全流量灌注后开始降温,鼻咽温降至30 ℃时阻断升主动脉,心脏血供阻断期间传统组患者术中应用传统平流灌注进行干预(传统平流灌注参数:收缩压可达60~70 mmHg);观察组患者术中应用搏动性血流灌注进行干预(搏动性血流灌注参数:搏动频率70~80 次/min,射血时间占泵动周期的40%,搏动流量60~90 mL/(kg·min),波幅高度调至动脉压为35~40 mmHg,收缩压可达70~100 mmHg)。搏动性血流灌注开放升主动脉后恢复平流灌注,辅助循环时间达到阻断时间的1/4~1/3后缓慢调整停机,肝素中和,拔除动、静脉插管,撤离体外循环。

1.3 观察指标

1.3.1 生化指标:于转流前、转流后30、60、90 min及升主动脉开放时血红蛋白仪测定Hb,利用红细胞压积测定仪测定红细胞压积(HCT),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计数(PLT),采用免疫化学法测定纤维蛋白原水平。

1.3.2 手术指标:记录术中尿量、术后血红蛋白尿例数、心脏复跳情况、下肢末梢皮肤温度恢复时间、正性心肌药物应用时间及例数、术后引流量、呼吸机应用时间等。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数据利用SPSS 20.0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表示,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判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转流前、转流后30、60、90 min及升主动脉开放时各生化指标比较 转流前和升主动脉开放时,两组Hb、HCT、PLT和纤维蛋白原及转流后30、60、90 min HT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流后30 min,相比传统组,观察组Hb、PLT和纤维蛋白原明显更高;转流后60 min和90 min,相比传统组,观察组Hb明显更高,PLT和纤维蛋白原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转流前、转流后30、60、90 min及升主动脉开放时各生化指标比较(±s,n=53)

指标 组别 转流前 转流后30 min 转流后60 min 转流后90 min 升主动脉开放时Hb(g/L) 传统组 130.25±13.03 148.22±14.82 198.52±19.85 218.33±21.83 121.09±12.11观察组 131.22±13.12 201.25±20.13 235.82±23.58 315.26±31.53 121.58±12.16 t 0.394 4.951 8.810 18.401 0.208 P 0.965 0.000 0.000 0.000 0.836 HCT(%) 传统组 38.29±3.83 37.22±3.72 37.16±3.72 36.85±3.69 36.58±3.66观察组 38.30±3.83 37.52±3.75 37.02±3.70 36.91±3.69 36.71±3.67 t 0.013 0.414 0.194 0.084 0.183 P 0.989 0.680 0.846 0.934 0.856 PLT(×109/L) 传统组 16.58±2.38 5.28±0.87 8.69±1.30 7.11±1.22 14.22±2.00观察组 16.62±2.41 8.19±1.27 5.33±0.90 4.51±0.78 14.12±2.05 t 0.086 13.762 15.471 13.072 0.254 P 0.932 0.000 0.000 0.000 0.800纤维蛋白原(g/L) 传统组 2.35±0.30 1.95±0.20 2.13±0.22 2.11±0.21 2.41±0.34观察组 2.37±0.31 2.20±0.24 2.03±0.21 1.98±0.18 2.43±0.35 t 0.338 5.826 2.394 3.422 0.298 P 0.736 0.000 0.019 0.001 0.766

2.2 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比较 相比传统组,观察组术中尿量、术后血红蛋白尿例数、正性心肌药物例数明显更低,心脏复跳例数明显更高,下肢末梢皮肤温度恢复时间、正性心肌药物应用时间、呼吸机应用时间明显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比较

3 讨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适用于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疾病,并且该术式手术成功率较高[6-7]。但是有研究[8]报道,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常出现并发症,其与平流灌注这种非生理的灌注模式有关。

体外循环搏动性血流灌注符合生理化,且能够降低患者术中外周阻力,增加心肌供血和供氧量,改善心肌的顺应性,降低心脏后负荷,从而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正性心肌药物的使用[9-10]。鉴于此,本文为了探讨体外循环搏动性血流灌注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抽取106 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应用体外循环搏动性血流灌注患者的术后Hb、HCT、PLT和纤维蛋白原与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应用传统平流灌注患者相近。说明体外循环搏动性血流灌注对患者血液系统影响较小,同时由于传统平流灌注心肌供氧量较低,使得患者耗氧量增加,导致患者转流后30、60、90 min的Hb消耗较多,从而使得患者Hb水平降低。

另外,本次研究发现,相比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应用传统平流灌注患者,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应用体外循环搏动性血流灌注患者的术中尿量、术后血红蛋白尿例数、正性心肌药物例数明显更低,心脏复跳例数明显更高,下肢末梢皮肤温度恢复时间、正性心肌药物应用时间、呼吸机应用时间明显更短。分析其原因,首先搏动性灌注能够改善微循环,降低外周血阻力,增加心肌供氧量,增加冠状动脉血流流量,促进心脏复跳,减少正性心肌药物应用,促进下肢末梢皮肤温度恢复。其次,传统平流灌注患者术中血流振幅较小,血流速度较慢,外周血管收缩,使得心脏和其他器官供血不足,导致术中尿量、术后血红蛋白尿更低。

综上所述,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应用体外循环搏动性血流灌注明显优于传统平流灌注,值得广泛推广。由于本次研究中所采取的样本量较少,因此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尚需要广大科研工作者进一步加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
加速康复心脏外科需要体外循环的贡献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镜治疗:不是良好的治疗措施/LOVRO L R,KANG H P,BOLIA I K,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12):3575-3580.
有髋关节手术史的全髋置换术与单纯全髋置换术比较
高分子介入瓣植入,是创新也是颠覆
充气升温系统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智三针介导JNK信号通路对体外循环大鼠的脑保护作用与机制研究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对比分析
防压疮被架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患者中性粒细胞NF-κB活性及血浆TNF-α和IL-8水平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