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奎英
中华传统节日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农村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学生理解传统节日习俗,体会传统节日所寄寓的民族情感和人文精神,利用节日文化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大有文章可做。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依托博大精深的节日文化开展师生共写随笔实践,在广阔的时空里重温民俗传统、涵泳人文情怀,引导学生与先贤对话、与自己对话、与未来对话,在随意挥洒的随笔文字中穿枝拂叶,留下了写作能力提升的串串足迹。
一、“我过xx节”——衔接生活体验的记叙性随笔
节日生活是进行节日文化随笔写作的源泉。初中生拥有十余年的节日经历,耳濡目染,脑海里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节日生活表象。熟悉的环境、亲近的人、年年岁岁叠加的记忆,这些都给师生随笔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只要用心发现、认真提炼,以“我过××节”为话题,师生可以写出多彩的、充满乡土气息的随笔。
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腊八喝腊八粥……传统节日除了味蕾的感受以外,还有很多不同侧面的生活习俗:春节期间贴年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一系列活动你参与了哪些?清明节你祭祀了哪些先人?有没有走出家门加入踏青春游的队伍?重阳节你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了吗?……此外,还有很多富有内涵的独特画面可供人们久久怀念。比如中秋赏月时,爷爷奶奶讲月亮上嫦娥、玉兔、吴刚、桂花树的故事,故事里的爱恨缠绵、离合悲欢令人感慨难忘。对于师生而言,这些都是寻常的记忆,记忆中蕴含着切身体会过的情感,因而很容易衔接起大家对生活的体验。带着感性的生活体验写作,有利于个性表达,同时提升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
这一类随笔宜以记叙为主,写作的总体要求是“求真”——这是随笔写作最基本的要求。写作能力的提升是从真实的写作历练开始的,随笔写作的园地里首先要种下“真”的种子,拒绝虚假,摒弃教条,遵循能力发展的规律,滋养学生的言语生命。对于初中生而言,随笔写作要在写得出、写得顺、写得好上下工夫。有些节日情境学生未必一下子就能够理解,教师可以设计适当的活动再现情境,借助集体的智慧深化他们的认知,然后再开始写作。节日文化的题材非常广泛,学生写作时尽可左右逢源,任意东西,只要内容丰实、条理清晰,让人读出情趣,给人带来启示即可。这一类随笔写作能培养学生内在的自由,是通过语言文字展现真实自我的重要途径,写作的时候应尊重学生独特的表达方式,保护他们自由表达的积极性。“风格即人”,大多数情况下,为了实现真实写作,笔者会让学生先放手写作,把指导、点拨的环节放在后面,给学生以自由驰骋的广阔空间。
二、“诗词故事”——咀嚼文化精髓的议论性随笔
“诗词故事”是用故事的形式讲解古诗词,简明生动地介绍与这首古诗词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写节日随笔的时候,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文中含诗、诗外行文的形式来体现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对于初中生而言,适当地培养他们写简单议论文的能力——“诗词故事”是一种有效的载体,我们可以像打开一幅画卷一样,在叙述和议论中引出诗句,写出诗与文同构共生、交相辉映的随笔文章。
宋代王安石的诗作《元日》写了春节迎新的景象,爆竹声声的场景历经千年仍原汁原味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苏轼的词作《浣溪沙·端午》描写了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它所展示的端午民俗给我们研究和想象宋代社会生活提供了形象而珍贵的资料;而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中秋望月怀人的词作中,苏轼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为中秋佳节平添了一缕淡淡的幽思……这些诗词大都传递了一种热切的生命情怀,浓缩了节日特定的情感,在吟咏中激荡起中国人内心深处文化的共鸣。建立在对这些诗词理解和积淀基础上的随笔写作,可以让师生与大家、先贤隔空对话,通过重温先人的追求与胸怀,感悟他们的精神魅力,从而将经典中的精神内化为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动力。
这一类随笔宜以记叙为铺垫,然后用议论性的语言点睛,写作的总体要求是“向善”——这是随笔写作进入人的精神世界的必由之路。我们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诗词中无不充满了向善向上的力量,这也给我们的随笔写作带来启示:在价值观的确立、主题的定位、素材的选取等方面,节日随笔写作要顺应原文的语境,体现人性的光辉,在会意融情的基础上,再现一个温馨蕴藉的世界。学生把文作为诗的扩展和阐释,在写作中,议论性的语言要在叙述(真实准确地表现客观的人、事、景、物)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揭示或做理性阐述,升华文章主旨。议论要做到妥帖、积极、温和,可以由素材直接引发,也可以通过联想、对比展开,要紧扣主旨,做到“有理有据”。
三、“xx节的未来”——激活主体意识的想象性随笔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时代在进步,文化在流变,我们在眷恋传统节日的同时,也要憧憬传统节日的未来——这同样会给我们的随笔写作带来丰富的话题资源和拓展空间。在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双重变奏中,我们的节日传统中一些腐朽、愚昧、落后的成分已经很难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同时,现代生活方式也让不少节日传统明显异化了。在这样的背景下,让富于想象力的初中生参与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批判和建设,以“××节的未来”为话题,思考传统节日文化的未来,有利于催生学生自己的主见,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学生可能会想象,原有的节日传统在将来一定会被加工和改造,融入新的时代元素,在强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如诚信正直、尊老爱幼等)的同时,与时俱进地吸收和融合外来节日中热闹、谐趣的成分,注重交往交流和人文关爱;传统节日的某些习俗也应当有所改变,除了春节吃饺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这样简单而又有标志性的形式之外,具有新意的文化活动应当成为节日的新形式,比如在学校里,每逢端午节举行包粽子比赛,春节举办毛笔书写春联比赛,中秋节举办“千里共婵娟”书信和摄影活动……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丰富底蕴和内涵,通过传统节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使我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学生的想象可以在节日主题所确定的范围内自由驰骋,不同的节日将会各具姿态、趣味横生。
這一类随笔呈现的是大胆、合理的想象,写作的总体要求是“尚美”。 在符合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节日文化随笔必须有个“美好”的中心思想。如果只是编造一个热闹离奇的形式,就失去了想象的意义。此外,还要注重随笔外在的“美”——运用生动、形象而优美的语句对未来的节日进行叙述、描写,在字里行间表达“美好”的中心思想。写作时,学生通过想象“创造”一个奇妙的精神世界,通过意识“改造”我们目前自以为不如意的地方,并在此过程中得到心灵满足。这种随笔看似改造“节日”,实则表达了自己对世间万象的所思所想,体现了鲜明的自我主见。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现实进行思考和辨析,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还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一个节日”,围绕“设计这个节日的缘由是什么”“节日的盛况是怎样的”“节日的价值何在”进行发散写作。
传承与发展传统节日文化带来了大量的写作契机。开掘传统节日文化的随笔写作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需要,而且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提升文学素养、综合素质都有积极作用。节日文化随笔并非随意展开的活动,有了“真”“善”“美”的引领,有了深层次的逻辑思维的训练,才会展现它应有的文体特征,彰显它独特的写作魅力。
(作者单位:新沂市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