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友芳
小学阶段开展古诗词教学,对于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古诗词的语言高度概括、含蓄凝练,随着古今语言的变迁,再加上小学生生活经验和心理情感上的原因,他们很难深入全面地把握古诗词的意蕴。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有时宜探其大义,“不求甚解”。
一、文本解读多元化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古诗的内涵是丰富的,也是多元的。因生活环境、心境和想象的不同,面对同一首古诗,学生自然会有多元化的理解和认识。在胡令能《小儿垂钓》一诗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表演小儿“遥招手”的动作,并说说这样招手的意思。学生表演得童趣盎然,根据下句中的“怕得鱼惊”,对“招手”的方式做出了好几种合理的解释。无论是因为自己不认识路没法告诉路人,还是让路人不要说话以免影响自己钓鱼,都是符合儿童情趣的,也都是合乎情理的。以学生为本,对“招手”动作的多元理解,教师应该给予肯定性的评价。
二、理解字义的多层含义
古诗篇幅短小,最讲究“炼字”。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如果学生只明白这里的“绿”字是春风吹来,小草和树木开始萌芽、生长的意思,显然还不够。这个“绿”字不仅包含了江南春的美景,还蕴含了无限的诗意和情味。首先,“绿”字比其他的字色彩鲜明,读到“又绿”我们眼前会浮现一片江南春色。“离离原上草”的“春风吹又生”是江南春的典型景象。其次,“又绿”会唤起读者的想象,从“春草年年绿”想到“烟花三月”绮丽丰盈的画面。读到“又绿”,我们还可以联系王维的诗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远离家乡的王安石想到江南岸的春风“又绿”时,很自然地引起思归的念头,这就跟下句的“明月何时照我还”密切呼应了……古诗字义的教学是无须一字一字精确讲解的,最可贵的是字义的多层理解和学生的丰富想象。
三、利用留白展开联想
古诗言简意丰,语言凝练而又跳跃,艺术空白留给读者回味无穷的空间。教师应启迪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补其空白,让诗意更丰富、更充实。如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浅显的诗意中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可由一枝红杏出墙,想象墙内春意盎然、灿烂夺目的画面,从这眼前的“一枝紅杏”想象早春的风月无边。再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这里把问话省略了,从下句“言师采药去”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从第三句“只在此山中”,我们又会想到是诗人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了。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的具体位置。明明是几番问答,诗人将其精简为二十字。特别是“云深不知处”的情景:山上树木葱茏、云雾环绕,隐隐约约看见一个人影在晃动,却又马上消失在漫无边际的云雾之中。隐者若隐若现,虚虚实实,宛若云中游龙,给人一种扑朔迷离之感。正是这种“雾里看花的朦胧”才更令人慨叹、向往。
四、体会复杂情感
古诗是诗人情感的外化。“诗无达诂”,学生多元的创造性的理解会让古诗词的情感更加丰富。如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学生都知道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如何感受诗人的忧愁?诗人为什么“愁”?这里的“愁”更适于“糊涂”处理:诗人满怀愁绪,无法入眠,站在船头已经很久很久,外衣不知不觉就被霜露沾潮了。夜深了,他想起了什么?他的心里在低声诉说着什么?渐渐地,一直陪伴诗人的明月突然被乌云遮掩了,难有睡意的诗人心情就更加郁闷了……突然,他听到了从寒山寺传来的阵阵钟声,他此时最强烈的感受会是什么……这种明与暗、静与响、远与近的有机结合,串联出一位游子的“愁”的具象来。古诗的情感体验不在其“形”而在其“神”,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入地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
五、挖掘深远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古诗的意境是一种朦胧的艺术境界,表达含蓄,令人回味无穷。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诗描绘了一幅独钓寒江图,这首诗的字面意思是:山上的鸟全部飞走了,路上都已经没有人行走。一位老者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坐在小船上,在飘满雪花的江面上垂钓。这种直白的理解,实际上已经游离了诗的本身意境。这首诗意境清寒高洁,孤傲绝俗,前两句将寒冷孤独的环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样寒冷孤独的环境中,竟还有一位在江中垂钓的老者。这样一幅孤翁江天雪钓图,诗人传达出了寒冷孤独的意境,以及一种孤独无人懂的心境。这种人生境界超越了物质,是一种更宏大的社会性的情感境界。这种深层次的古诗意境,小学生现在只有模模糊糊的体会,随着他们人生阅历的丰富和心境的成长会越来越深刻。
明代诗人谢榛认为,“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古诗含蓄蕴藉,诗意朦胧,多有“言外之意”,可以有多重的联想,加上读者创造性的阅读欣赏,“不求甚解”反而可以给人以无穷的联想。“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无法用言语表达,有时,也无须用言语表达。个中滋味,就留给学生自己在模模糊糊的“不求甚解”中求得理解,求得品味。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区状元坊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