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经验的全场景阅读研究

2021-05-30 10:48田红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1年12期
关键词:连续性经验文本

田红

一、缘起:互联网时代下儿童阅读方式亟待升级革新

关于儿童阅读的研究与探索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哲学家罗素曾从整体上洞察节奏对人类生活的深刻影响,他指出,伟大作品只适应于慢节奏阅读,不断加快的社会节奏导致人们认真阅读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随着移动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阅读形式较传统的纸媒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2015年关于“少年儿童喜欢的阅读形式”的调查显示,66.3%的少年儿童更喜欢“读纸质图书”,22.7%的少年儿童更喜欢“手机阅读”,7.3%的少年儿童更喜欢电脑阅读,3.4%的少年儿童喜欢“电子书阅读”,0.3%的少年儿童喜欢其他阅读方式。数字阅读合计为33.4%,其中“手机阅读”比重占绝对优势。

我们在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习惯的调查中发现:在兴趣方面,学生喜爱课外阅读,但多数学生对课外阅读的价值没有充分的认识;在习惯方面,学生能够从多种渠道获得课外阅读书籍,能够利用多媒体设备读书,但阅读往往难以坚持。微信读书、QQ阅读、拇指阅读、京东阅读、Flip board(中文版)等在线阅读APP的“社交+阅读”个性化模式逐步推广,学生的阅读方式、阅读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

阅读走向“碎片化”“个性化”“移动化”“分享性”“互动性”等特征明显的社会化阅读阶段,读书的同时也在分享知识、交流观点、创造内容和互动关系。新时代下学生立体式、多元化的阅读环境、阅读方式、阅读过程等都亟待升级与革新。立足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特征,我们需要基于儿童经验,努力探索新的儿童阅读的培养路径。

二、探索:基于儿童经验的全场景阅读

场景是指电影、戏剧中的场面或情景。场景理论中的“场景”原本是影视用语,指在特定时间、空间内发生的行动,或者因人物关系构成的具体画面,是通过人物行动来表现剧情的一个个特定过程。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 VR/AR技术的应用,场景被赋予新的内涵,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新生活方式的表现形态,是以人为中心的、基于体验细节的情景再现。

我们将场景的概念迁移到阅读中来,即场景阅读。场景阅读提出借鉴场景理论中场景给人以强烈的身临其境的体验、感觉,VR/AR技术给人冲击的是强烈的画面感和真实感,能够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地感受真实的现场。纸质阅读是看,场景阅读是进入,我们尝试实现以纸质阅读为主体的儿童阅读教学过程从“看”到“进入”文本,再到“浸入式体验”,实现儿童与文本的深度交融,在特定的场景里真正能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与情感的对话。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提出了“全语言教育”,其代表人物为心理语言学家古德曼。全语言是“一种视儿童语言发展和语言学习为整体的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有人提出了“全阅读”的概念,即终身阅读、全时阅读、全科阅读、全员阅读和全媒介阅读。

在融合场景理论和全阅读这两种概念的基础上,我們提出“全场景阅读”的概念,即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全媒介的阅读,具体可以分为全景阅读、全时阅读、全媒介阅读等不同类型的阅读。基于儿童经验的全场景阅读,强调引导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

三、推广:区域推进基于儿童经验的全场景阅读

在调查区域内小学生课内外阅读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分析小学全场景阅读的要素,整体构建小学语文的阅读环境、阅读资源、阅读方式、阅读过程,将课堂、校园、家庭与社会纳入全场景视角,全方位、立体式、多元化地开展场景阅读研究,探索立足儿童经验,促进小学生阅读的有效举措。基于儿童经验,我们着力从全时阅读角度进行区域构建和推广。

(一) 全时阅读特征的厘定

1.文本具有鲜明的非连续性。全时阅读概念下,文本往往由文字、图片、非文字符号、表格等元素共同构成,学生并不需要保持连续阅读来获得有效信息,这有效拓展了非连续性文本所能容纳的信息内容,同时减少了阅读过程中出现的认知障碍,将阅读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2.文本与特定情境紧密关联。非连续性文本具有更强的实用性与功能性,它主要呈现了不同情境下的现实生活,特别是将人们生活与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用文本形式展现出来,带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信息时代的环境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关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应用路径,例如,学生在乘坐公交车时必须要读懂的公交线路图就是一种典型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师不仅仅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非连续性文本的使用情境,更要主动创造阅读情境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认识。

3.文本的互动与交换特性。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并全面应用于各个领域,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体验由此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的阅读开始从实体走向数字,阅读载体与阅读场所也在不断调整。例如,学生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查找公交或地铁线路,这就是非连续性文本呈现的全新方式。非连续性文本的互动与交换促使文本呈现高效传递态势,学生不仅仅阅读文本内容,更要从中获取最需要的信息,文本的互动性与交换性明显增强。

(二)全时阅读环境的构建

1.营造全时阅读环境氛围。我们倡导无论在学校还是家庭,都要营造一种全天候的方便儿童阅读的环境,尤其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随着阅读APP的普及,儿童的阅读空间可以从教室、学校、图书馆延伸到上学路上、旅行途中。凡是生活中和学生相关的事物、场景都可以成为全时阅读的环境,都可以成为家长和老师开展阅读指导的材料。阅读不单单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各学科都要在教学中营造全时阅读的氛围。比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除了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还可以将商店标牌、交通警示牌、路标等都纳入儿童的阅读教学,艺术课上的美术作品、音乐作品也可以成为儿童全时阅读的材料。

2.营造全时阅读应用氛围。全时阅读的材料大多数为非连续性文本,它们与我们的生活存在密切关联。相较于传统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而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应用情景与场景更加多元,学生要在变化的环境下完成不同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任务。因此,教师要为学生阅读构建特有的应用环境,使得学生能够真正融入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之中。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成长记录手册、旅行路线图设计、学习计划表制订等任务,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并将成果展示出来,进而交换制作成果,看看他们能不能从同学制作的文本中准确寻找到他想呈现的信息。

(三)全时阅读资源的共建

1.全时阅读学习内容共建。学生只有通过足够的阅读与积累才能够准确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进而实现阅读能力与语用能力的同步发展。因此,我们在区域层面不断引领教师要在课外资源基础上拓展延伸,积极引入更多的非连续性文本,也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将生活中常见的线路图、图表、说明书等内容引入非连续性文本的创设之中,为学生营造宽松而活泼的非连续文本阅读环境,激发他们的发展潜力与自我提升的需求。根据儿童生活经验,我们构建了四大领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亲近自然”“走入社会”“触摸历史”“学会生存”。区域内各所学校所在的地理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紧邻紫金山,有的立于玄武湖畔,我们引导教师共同开放区域文本资源,集合而成区域人文地理资源库。这个资源库既是教师自我学习的资源,也是区域内共享的学习资源,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开发出更丰富的课程,同时加强了学生对所在的区域的认识和热爱,拓展了视野。如:(1)读人物。经验源自生活,学生很多的经验都弥足珍贵。比如,在三年级开展的“走进传统节日—— 端午节”学习活动中,学生对“南京人在端午节为什么要吃‘五红”这样一个民俗问题展开了相关研究,不仅阅读了与端午节相关的书籍,还对老人们进行了调查访问,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倾听、沟通、表达,促进了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相结合。在五年级“探寻紫金山野菜”的学习活动中,学生除了前期进行的课外阅读,还采访了对野菜有研究的街道关工委校外辅导员余爷爷,对学校周边紫金山野菜的种类、分布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2)读事物。一年级开展“当一回领路人”主题阅读,师生共同阅读马路上的安全标识;在三年级开展的“学会使用家用电器”活动中,除了阅读《它们是如何工作的——家用电器》等相关书籍,还可以阅读冰箱、电视机、空调、电饭锅等家用电器的说明书;在四年级“走进明孝陵”主题阅读中,学生们到明孝陵博物馆参观了具有榫卯结构特征的明式家居,并亲手尝试制作榫卯结构的手工作品。(3)读自然。在一年级开展“看四季的星空”活动,在二年级开展“走进二月兰”活动,在六年级开展“探究蝴蝶世界”活动,等等。

2.全时阅读教学模式探索。开展主题阅读实践,尝试专题教学模式。非连续性文本的非线性、直观性以及情境性的特点,使得全场景阅读理念能够更为恰当有效地贯穿其中。阅读内容更多存在于生活场景之中:路线图、说明书、时刻表、车票、广告等等。这些内容多以图表、数据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社会生活实践。阅读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四个层次的能力:

我们引导教师基于学生的阅读特点与发展需求展开定向阅读指导。例如,在“南京地铁”专题阅读中将阅读训练与能力发展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在全场景视野下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跨越时空提取信息。通过细致看图和文字介绍,提取相关信息,知道南京地铁标志以一朵梅花作为主体元素,因为梅花是南京的市花,中间则是变形的字母“M”,是地铁 “Metro”的第一个字母。(2)依托全媒介理解信息。阅读教学时,便可以借助数字化阅读,将平板与网络融入阅读课堂之中,下载运用导航软件,判断并选择交通工具,为学生构建立体复合式的阅讀媒介体系,创设数字化的阅读场景。(3)融合全学科整合信息。阅读的学科视野应该是“全学科”,将获取的信息加以整合与加工,这也是全场景阅读要求当代学生具备的素质与能力。(4)调动全体验应用信息。阅读后,请学生当一回地铁5号线的旅游大使,向游客们介绍其中1~2个著名景点。这需要学生先根据非连续性文本中的站名信息进行提炼,再筛选出与景点相关的站名,接着可以结合自身对于景点的认知,通过查阅资料、亲自体验景点等途径,结合地铁特色,写出相关介绍词。

深入探讨全场景视野下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正实现从课堂内走向课堂外,从有限的文字走向无限的生活,从单一学科走向综合学科。

3.全时阅读学习方法提炼。全时阅读,尤其是针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方法,需要进行渗透,提升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首先,明确问题指向。即明确自己在文本中需要搜寻的方向。教师可指导学生先从阅读文本的问题出发,用关键词法找到问题中的主题词,再运用目标寻找法或者分类别寻找法,从而明确在文本中的搜寻方向。

其次,树立整体阅读观念。(1)关注标题,形成初步印象。如《菜单中的学问:生活处处有阅读》《饮料中的学问》等,从标题入手,让学生联系生活,整体感知阅读内容。(2)寻找参照,有的放矢。 找到参照物是提取文本信息的前提,也是树立整体阅读观念的要求之一。参照物在不同类型的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如:表格类的参照物是表头,即表格的第一行和第一列;统计图类的参照物是横纵坐标轴,表头、坐标轴等大多是项目的名称、分类标准。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实质是类似的。(3)注重组合,建立联系。非连续性文本的构成元素有图、表和文字,应该将其组合形成的非连续性文本作为一个整体来阅读。如,附有图片的玩具拼装说明书,要将文字说明与图片整体对照阅读,若只阅读其一,则难以提取完整的信息。

再次,把握关键信息。(1)抓住图的特点,分离图中要素。关注画面中人物的表情、动作等,分离出图中的要素,才能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为解释文本内涵、提炼文本寓意打下基础。(2)观察图表数据,探寻数据规律。对数据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判断数据发展的趋势,梳理数值的大小与增减情况,了解数据的具体含义等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文字表达出来。要注重细节,包括统计图、表格类文本中的备注、说明、注意事项等辅助信息。如:在阅读统计图表时尤其要关注“合计”栏,此类信息表示统计的结果;导览图、地图类的文本要关注方位朝向、指示箭头等辅助信息,此类信息表示方向。(3)找文段关键词,读懂文字含义。寻找关键词的方法,提取文段的信息是阅读连续性文本的常用方法,教师应将连续性文本阅读时所使用的关键词定位的方法迁移到文段类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上,帮助学生提取文段中的关键信息。如在《菜单中的学问:生活处处有阅读》这一全场景课外阅读指导课中,教师让学生尝试把“菜单”这一基于儿童经验的生活场景搬进课堂,从菜名、种类、菜的历史等角度,学习多种视角研读“菜单”中的学问,让儿童重新感受文字阅读之外的阅读方式,重新定义儿童阅读边界:体验阅读边界的逐步延伸,感受“生活”与“阅读”的融合、碰撞,打开儿童阅读思路,提升儿童阅读素养。

杜威认为“一切学习来自经验”。杜威的经验既包括行动的过程又包括行动的结果,既包括经验的对象又包括获得经验的活动。全场景阅读就是一种基于儿童经验的阅读新方式,全时阅读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学习前提,为儿童用经验构建连接已知与未知的桥梁,从而获得新的经验。 基于儿童经验的全场景阅读希望给儿童一个真实的情境,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促使儿童思考的问题,调动已有的经验,进行必要的观察与体验,通过全场景阅读实现儿童经验的再丰富。※

[本文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成果之一,课题编号:D/2018/02/51]

猜你喜欢
连续性经验文本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解的非线性连续性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例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经验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半动力系统中闭集的稳定性和极限集映射的连续性
连续性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