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破坏学生的想象

2021-05-30 10:48王栋生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1年12期
关键词:脑海孟浩然常识

王栋生

人们依托想象,对事物的发展进行猜测、推想,寻找隐蔽的规律,一切皆有可能,一切都需要验证。这些都是严肃认真的思维活动,虽然在想象中也寄托了个人的意愿,但是当人们最终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想象变成了现实,或是有可能变为现实,或是在阅读中发现同样的想象目标的存在,他会更珍惜想象的自由。虽然事物的发展可能有一定的规律,但是“这一个”完全可能有意想不到的表现形式,并存在无数种可能,未必是我们以为的那样。

想象力蕴含的创造性思维,推动人对自己的思维活动求实证,做迁移,做归纳,形成新的经验;同时也开始新的思维活动。在童年、少年,甚至在青年时代,我无数次地想象过自己以后的生活,但我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教师并工作到退休。这并不说明我童年、少年时对未来的想象没有价值,也许正是因为有梦想,我才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成为一个有点用的人。童年时,我曾迷恋工匠的独立,可以在工作台上凭手工或简单的机械专心致志地制作精巧的器物。如今休息时,我会端起一个同样剥落了搪瓷的旧茶缸喝水。青年时代务农,结束了一天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我幻想能读到好的小说,有电灯,并且能吃饱饭。—— 虽然当年好多想象很可笑,可是我所受的教育从没让自己去想不劳而获或是去当“人上人”。我在阅读时,脑海中经常出现一些画面,出现人物和场景。我在读到一半时,拼命克制自己想象“后来发生了什么”,我认为这个人不应当饥饿,那个人不应当战死,我很希望“从此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直到老年,我仍然能相信并祝福陌生人。

想象不断地被现实推翻,我习以为常;偶尔也会被现实验证,真实得不可思议。我必须承认,那些已经过去的年代里的各种想象,总能让我从书里抬起头,面对严峻的现实,然后开始新的想象和推想,以及新的梦。不仅文学,科学思维也同样需要想象力,只是依据的逻辑有所不同。思维的发展,让人们对可能的事物充满期待,同样也能依靠想象力,对不可能的事物做出基本判断。想象力不总是浪漫的、积极的,有时甚至是消极的、悲观的。唯其如此,世界才显现出其丰富的一面,这或许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校教育,存在一些非理性的、反常识的做法,却从不被质疑。有一回,我听一位教育专家发言,发现他对“想象力和好奇心”的认识,竟还停留在“胡思乱想”“瞎猜疑”和“飞短流长”的层面上,认为都是“低幼化心理”。我不明白为什么“知识阶层”也会如此缺乏教育常识。后来我想到,一个人受教育的背景会影响他的人生观、价值观,过于功利的教育会限制他的思维,有可能让他一直抑制常识。比如,至今仍有许多教育界人士信奉“刻苦勤奋”而不承认存在天赋差异,这个或许有依据,可是质疑想象力与好奇心的作用,就违背常识了。一名缺乏想象力的教师已经够可怜的了,他何以立于讲台,学生又何必敬重他?如果没有对世界的好奇心,他就不是教师,即使做学生,也不堪造就。

现今一些教师和家长的所作所为与教育规律南辕北辙,他们的选择往往是尽早地破坏儿童的想象力与好奇心,他们不认为儿童专注于一首诗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他们要求的只是“会背诵会默写”“能当众讲演”。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要重视记诵教学,引导学生“打底子”。我不否认记诵的重要性,但我觉得,教师可能更需要了解儿童在读诗过程中,有哪些“想法”。比如,在讀诗句时,他脑海里是否能出现画面,对诗句的意象有没有延伸想象,他有没有获得更多信息的需求,等等。我不主张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展示画面。一首七绝,在小学生脑海里,有可能是四幅画(甚至更多)—— 他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观察,甚至是梦境,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七绝想象成一组有不同场景的故事画面,儿童绝对有这样的能力,只是他未必一下子就能清晰地表述。可是,他的语文老师已经习惯于多媒体教学,第一张PPT就是一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画,电子显示屏下依序展示诗句……这一年,小朋友刚刚八岁—— 信不信,到了八十岁,但凡读到或想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他们脑海出现的还是小学二年级语文课上老师塞给他的那幅画!

中学也是,我见过最糟糕的高中阅读教学“示范课”,四十五分钟一节课,视频三个,图片十几张,有音乐伴奏,灯光聚集,放录音朗诵两大段(全靠后台控制),学生几乎不需要读书和琢磨品味语句,教师的设计就让他们眼花缭乱、疲于应对,哪里还能“想象”!

我真的很怀念教师只有一根粉笔的时代。

因此,我在一些场合竭力表达一个意见:小学的语文课,少用PPT,少出现图像和视频,保护学生通过文字还原或再现形象的能力。对有想象力的学生而言,“告诉”是一件多么无味的事啊! 犹如坐在电影院,对一部悬疑片刚开始产生点趣味时,一旁有个多嘴多舌的家伙指着屏幕大声说:“注意,就是他!”

因为阅读体悟,学生心里有属于自己想象的那个李白、杜甫和苏东坡,你在语文课上给他安排一幅人物画像,他未必能接受,因为和他脑海里的李白、杜甫、苏东坡不一样。他的那个比你的“像”—— 他的那幅是凭自己的阅读想象出来的。你硬塞给他的这幅,也不是你想象出来的,还不知道是哪节示范课上拷贝回来的呢。※

猜你喜欢
脑海孟浩然常识
春晓
刘家瑞:像一道闪电
舟中晓望
靠不住的常识
春晓
近视600度以上,这5条常识务必知道
回归常识
我的歌声里
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