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实现写作过程性指导的重要路径

2021-05-30 10:48葛平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1年7期
关键词:习作交流文本

葛平

本文所说的“写作微课程”指的是基于写作教学的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目的是以微课程的开发为径,将写作中的“观察”“阅读”“修改”等种种策略统合在某一个主题之下,指导学生完成由“习作”到“作品”的提升,并在这个过程中习得语言、知识与方法,丰富情感体验,提高写作能力。

一、开发“写作微课程”的依据

阅讀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重要内容。阅读教学受到的重视程度比写作高很多,我们有各种阅读教学研讨活动,对教材选文精细研读、精心设计,但是我们会发现即使教师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学生对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技巧依然无法掌握,对作者表达之准确、深刻的认识不是很深。原因何在?这是因为学生缺失相应的写作体验。那么,如果在阅读文本之前,让学生自由创作,带着创作过程中的种种困惑与困难,再研读文本,从文本中汲取营养,是不是可以更好地发现文本的精彩之处、独到之处?这样是不是可以获取阅读与写作的双丰收?

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学生在发现学习中,不仅要亲身参与活动,更要主动搜索信息,并运用所获得的信息去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活动,都需要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使个人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近百年的语文教育教学是以“阅读本位”为主流范式的,阅读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如果从写作开始,我们以阅读与写作作为教学的主要流程,学生才能更主动地从阅读中搜索信息,并运用获得的信息练习写作。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使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这就意味着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刺激,学生要对外界信息主动做选择和加工,而且知识的意义也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建构而成的。学习的结果也不是学习者获得越来越多的外界信息,而是学到越来越多的有关认识外界事物的程序,即建构了新的认知图式。

大卫·科尔博的体验式学习理论认为,“做中学”的体验式学习,能够将学习者的潜能真正发挥出来,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只有让学生带着写作任务,有了写作体验,才能从别人的作品中吸收更多的营养。

对此,我国很多学者、教育家也进行了很多语文教学方面的思考与实践,比如潘新和的写作本位论,沈建军的微型写作课程实践研究,等等。

二、“写作微课程”开发设想

“微课程开发”的大框架以文体为抓手,文体之下以主题为抓手,每一个主题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本文所说的“微课程”主要就是指这一体系。

这一体系是如何构成的呢?“写作微课程”教学模式是怎样的呢?写作是一个建立在真实生活基础之上的过程。主题确定后制定课程任务,从写作入手,带着写作的最初体验,带着写作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通过有效的“问题意识”和“课程化”的实施,指导学生不断寻找有效策略以解决写作中的难题,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循序渐进地提高写作水平。

具体阐述如下:

1.写作、总结、交流。教师确定写作主题,布置写作任务,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经验(包括对世界的已有认识,包括内心已有的情感)自由进行写作。此环节教师需要做的只是给学生定一个写作的任务,不做任何的写作指导,只让学生带着最原初的生活体验,开始写作训练。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教师指导前应有一番“挣扎”,或是提笔忘言的困窘,或是捉襟见肘的尴尬。经过这一番写作的过程体验之后,教师应要求学生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总结写作过程中的困惑。此环节之后可以开展小组或班级的交流活动,交流的内容是每位学生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提出解决困难的方法,此环节中暴露的问题越多越好,越细致越好,越深刻越好。

2.观察、修改、交流。生活是生命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之和,它是生命感受与体验的源头,也是作文的源头。学生写作文必须深度观察生活,这是解决写作过程中诸多困惑的一种重要策略,学生带着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带着写作的任务,有目的地去观察写作对象。观察的时间要长一些,学生可以边观察边修改自己的草稿。修改之后,再次交流,此次交流的内容自然可以是多方面的,但有两个内容是必不可少的:一就是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并解决了开始写作时遇到的哪些困难;二是学生觉得还存在哪些不是单纯观察就能解决的问题。

3.阅读、修改、交流。教师必须根据学生交流中提出的问题准备大量的文本,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切都是可以借鉴的:文本中的一个词、一个句子给了自己启发的,可以迅速将这个词、这个句子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之中;文本中的选材勾起你的回忆的,令你想到某个写作素材的,可以迅速到自己的习作之中去进行修改;文本的某种写法,让你欣喜的,你也可以模仿、借鉴……总之,边读,边与自己的习作产生一定的联想,这个过程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仅为自己的习作,也是借此积累词汇、拓宽知识面。学习写法甚至可能是文本作者的某种情感触发了你的某根神经,情感也得以受到影响进而慢慢地丰富起来。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安排一到两次的生生交流,交流他们从阅读中获得的启发。

4.修改、完稿、交流。根据以上这样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加工,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结果交上去。教师将这些凝聚着每个学生心血的稿件结集成册。要求: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

在这样的“微课程”里,能够培养学生的多种意识:

(1)问题意识。在整个系统里,学生是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开始写作的。写作后要求学生总结写作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教师有意识地带着学生总结并试着归纳,同时通过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策略。

(2)观察意识。学生根据自己写作过程中受阻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观察生活。虽然我们平时教学过程中也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但因为缺乏目的性,效果远不及这种有针对性的观察。

(3)读书意识。学生词汇量小,表达时会有困难;学生生活知识、写作经验缺乏,写作时不知如何描述;学生阅读、练笔少,掌握的写作技巧不多……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都可以从相应的范文中找到答案。学生带着写作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从教师推荐的文本中寻找自己需要的那把钥匙,既饶有趣味,又能在寻找过程中积累、提升。这里的文本可以是教材上的选文,可以是教师从课外选来的名家名篇,可以是教师的下水作文,还可以是同伴的优秀习作。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采撷,从而写出带有自己个性的文章来。

笔者在这里特别想说明的是,这里的操作方法实际上体现的是“读写结合”的理念。这种理念下的实践很多,像李爱梅老师,她的“跟着课文学写作”,能够充分挖掘教材的价值,通过教材中的选文这个载体,从方方面面训练学生的写作,成绩斐然。余映潮老师也曾谈及读写结合是课型创新设计的一种很重要的思路,是利用课文这个语言载体,从课文本身的内容出发,设计与课文有内在联系的“写”的内容,从而达到以写促读、以读代写的教学目的。笔者这里的“读写结合”中写作的内容来自生活中的真实写作,结合点是从文本的阅读中汲取营养,直接为现实写作服务,让学生在“写”这一任务的驱使之下,有目的地阅读,边阅读边把阅读过程中的启发直接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4)修改意识。现代写作学提出,写作是一个真实的发现的过程,其核心是修改和重写。据此,有人认为:理想的读写结合应当是循环往复的过程,写作应经常在范文与写作结果之间不断地往复,并试图使它们更接近。这种说法有道理,学生在观察、阅读、交流的过程中反反复复修改自己的习作,最终写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我们相信,这份成就感又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

笔者相信,开发出一个个建立在真实生活基础之上的“写作微课程”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一定能改变作文教学“无为、无序、无效”的状态,构建出适合学生实际的写作教学体系。

[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真实语境下的写作微课程开发研究”(编号:GH2016224)成果]

(作者单位:南通市崇川区教师发展中心)

猜你喜欢
习作交流文本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习作展示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