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粉香
名著定然会引起大众的关注,尤其是不少专家学者阅读后,会写下读后的感悟与评价。这些名家评价或揭示作品的深刻内涵,或求证出作者的微言大义,或指向语言的品读赏析,或关注作品的写作特点,或分析背景的纷繁芜杂。在倡导阅读整本书的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名著导读过程中,如果能够恰当地引用专家学者的评价文字,来设计课堂教学,深化文本解读,优化活动设计,定然会提高名著导读的教学效果。
一、以名家评价引读,诱发阅读动机
阅读的兴趣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动力,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克服对“大部头”的畏惧心理,始终把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放在首位。有些名家点评充分肯定了一本好书的价值,或者表示出读者对这本书阅读的极大的兴趣,在学生开启阅读之旅前,教师如果以这些“名评”引路,定然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一颗渴望阅读的种子。
如《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最富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为我们铺开了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的童年生活画卷。这本书很值得推荐给学生,但对于还不太习惯读外国长篇小说的学生来说,可能一时还提不起阅读的兴致。这时就可以引用海伦·凯勒对这本书的评价:“我喜欢马克·吐温的作品,特别是《汤姆·索亚历险记》,谁会不喜欢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他智慧,并于其心灵里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海伦·凯勒是学生们熟悉的励志的榜样人物,她为何特别喜欢这本书?她为何会给予这本书如此高的评价?这本书的魅力在哪儿?以此荐读,相信学生一定会对此书产生浓厚的兴趣,会自己到书中去寻找答案。再比如同样是外国小说《小王子》,著名作家三毛曾这样评价:“如果我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只一个月,我便去看一本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著的《小王子》。”这到底是一本怎样神奇的书,竟然有人愿意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的时光再次去阅读,学生定会充满好奇。
“好书不厌百遍读”,經典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值得反复阅读与推敲的著作。而多数学生读完一遍,初步感知了作品的内容后往往就不愿再读了,这时不妨跟学生介绍名家是如何反复读经典的。如著名作家梁实秋这样读《水浒传》:“第一部影响我的书是《水浒传》——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不愧金圣叹称之为第五才子书,可以和庄、骚、《史记》、杜诗并列,我一读、再读、三读,不忍释手。”想要挖掘这本书的精妙之处,我们可以像梁实秋这样“一读、再读、三读”。在重读的过程中,教师再辅以读法的指导,这时就不能像第一遍那样粗略地了解内容,而应该有针对性地精读,带着问题去悟读,还可以引领学生以专题探究的形式来读。
二、以名家评价定读,设计课堂教学
有些名家点评高屋建瓴,直接指出该著作的核心价值,或在内容上做了最精当的概括,或对写作特色进行了精妙分析,或对主旨进行了精深挖掘。这些名家点评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恰当运用的话,会是我们设计课堂教学的重要抓手,甚至决定了我们名著导读“导什么”“怎么导”“往哪儿导”。
1.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确定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在整本书阅读推广的过程中,名著涉及的内容庞杂,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更是难上加难。此时我们如果仔细研读名家的点评,会发现有些点评对整本书的内容做了提纲挈领的概括,给我们确定名著导读的教学内容指明了方向。
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景山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它)不是小说,却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它不是传记,却提供了鲁迅早年的一大批鲜为人知的传记材料;它不是历史书,却使人从中看到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若干重要而生动形象的侧面;它当然更不是民俗学著作,但它却涉及并记叙了那么多的城乡风习。”据此我们可以确定三个课时的导读专题探究:①说说人物形象之“长妈妈”。(在哪些篇目出现?写了长妈妈的哪些故事?由此看出长妈妈是个怎样的人?作者对长妈妈的情感变化怎样?长妈妈与衍太太形象比较阅读。)②从《朝花夕拾》中看不一样的鲁迅。(鲁迅向来以斗士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他的杂文让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愤怒的控诉,是尖锐的批判,是痛苦的呐喊。而《朝花夕拾》“在爱与死的反顾里,既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又内蕴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怆,这形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韵味”,所以不妨和学生在这些篇目里寻找鲁迅“柔和的一面”,感受这本书的特殊韵味。)③《朝花夕拾》中的历史批判。(写作背景介绍,聚焦部分篇章中针砭时弊的议论,比较其与杂文中议论的区别。)④《朝花夕拾》中的民俗情节。(圈画出写故乡动人的美景与习俗的文字,赏读体验作者对故乡风物民俗的深深的眷念,思考感受作者对故乡风俗中所包含的愚昧落后的因素的否定与批判。)
再如法国著名戏剧家罗丹曾这样评价《昆虫记》:“(法布尔)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般地思,像美术家一般地看,像文学家一般地感受而且书写。”依此我们就可以从《昆虫记》的哲学内涵、美学思想、文学色彩三个角度切入,整合文本相关资源,确定教学内容。
如此确定的教学内容往往主线单一,探究的点聚焦作品的核心价值,能让学生沉下心来,真正走进作品,带着探究的话题认真阅读,学会思考,与作品、作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2.定课堂主问。阅读教学最忌“碎问碎答”,表面热闹而实则无效。名著导读课不能变成名著知识抢答课,导读就应该围绕几个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交流,形成对名著的独特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擅长设计课堂主问题,利用名家点评,架构整节课的教学。
如特级教师肖培东在导读《艾青诗选》时,就是以“名评”引导阅读,设计主问题。首先利用著名诗人牛汉对此书的评价:“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当中,艾青是个大形象。”学生读《我爱这土地》,讨论艾青的大形象“大”在何处。在单篇探究“大形象”的内涵后,肖老师又让学生朗读了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等几首代表作中的经典诗句,思考对这个“大形象”的新的认识。从具体的诗句分析中,得出诗人形象之“大”在格局,“大”在意蕴,“大”在风格。此后又以作家聂华苓的评价“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设计主问题,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并且在此基础上追问:“你们同意聂华苓的评价吗?有没有要补充的?”再次将学生带进诗歌,读诗悟诗,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读出自己的感受。
有些“名评”涉及作品的几个方面,教学流程完全可以依此展开,如一位教师在导读萧红的《呼兰河传》时,引用了作家茅盾先生对它的评价:“它是一篇动人的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依此设计了三个教学主问题:赏多彩的风土画(赏画中之花园,画中之人物,画中之温情),品动人的叙事诗(品诗化的语言:诗一般整齐的句式,诗一般的意境,诗情画意的童心),析凄婉的歌谣(联系写作背景,感受萧红是如何在孤独寂寞中回首美好往事,是如何在冰冷的世界里写下温暖的童年,是如何用芬芳的文字告诉人们,人生除了冰冷与憎恶而外,还有温暖,还有爱)。
三、以名家评价推读,优化活动设计
好的教学设想能否在课堂有效实施,关键还在于能否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名著导读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作者四者之间的精神对话过程,是彼此之间思维碰撞的过程。教者必须为学生优化阅读实践活动的氛围,精心设计课堂活动,为学生搭建自主阅读、思考交流的平台。名著导读的活动绝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师生问答活动,活动设计不仅应该丰富多样,更应该有一定的深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审美能力的提升。有时借助名家点评,也可以优化名著导读活动设计。
1.设计“比较”的活动。在导读《格列佛游记》时,不妨引用吴厚恺的这段话:“《格列佛游记》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小说杰作。叙述主人公格列佛在海上漂流的一系列奇遇。它无疑在相当程度上受到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和其他一些游记体冒险小说的影响。然而,《格列佛游记》和它们虽然形式相似,性质却截然不同。”据此设计比较阅读的活动,将《格列佛游记》与《鲁滨逊漂流记》进行对比,抓住“名评”中的“影响”“形式相似”“性质不同”等关键词,谈谈《格列否游记》的创作哪些方面受到了《鲁滨逊漂流记》的影响,它们“形式相同”表现在什么地方,吴厚恺为何又说它们“性质截然不同”。从时代背景、故事内容、主人公性格、表现手法、主题思想等多方面展开探究。这样的比较活动必然会将学生带入作品深处, 从多方面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2.设计“辩论”的活动。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是学生喜爱读的一部小说,教师在名著导读的过程中不能仅限于情节的梳理,抑或是对主人公爱情观的赞美。有时我们可以利用“名评”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有自己阅读的独特的认识。作家辛克莱·刘易斯的评价就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简·爱》的结尾过于圆满了,甚至脱离了那个时代女性不具备地位的社会特点,它是‘败笔。”对于这样一部被英国作家萨克雷称为“一位伟大天才的杰作”的作品,却被指出“结局的圆满是‘败笔”,你同意辛克莱·刘易斯的观点吗?学生观点必然不一,这时可以分为正方和反方,展开辩论活动。教师可以适时补充《简·爱》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生平经历,为学生补充论据,无论学生赞同哪方观点,只要有自己的见解,都应该予以肯定,这种辩论的过程,必然会提升学生的思考与表达能力,在辩论的过程中对作品有了新的认识。
3.设计“仿写”的活动。冰心曾说过:“我自己写《繁星》和《春水》的时候,并不是在写诗,只是受了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把自己许多‘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而已。”在导读《泰戈尔诗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一谈泰戈尔的诗是如何影响冰心的,然后分别读读泰戈尔的《纸船》和冰心的《纸船》,分析其艺术上“崇尚清淡、简短”的共通之处,由此就可以安排学生也进行一次仿写活动。例如有学生根据泰戈尔的诗句“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窗前唱歌,又飞去了。 秋天的黄叶,他们没有什么可唱的,只是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仿写出“春天的燕子,飞到我窗前筑巢,又飞走了。冬天的雪花,它们找不到一个栖息的家,只闭上双眼,飘落在那里”。还有学生读了泰戈尔的诗句:“墨墨黑夜,你的睡眠深深地居于我静寂的存在中。醒来吧,爱情的痛苦,我不知道怎样把门打开,只好站在门外。时光在等待,星辰在观看,风儿已平息,我心中的静寂如此沉重。苏醒吧,爱情,苏醒吧!注满我的空杯,用轻轻的歌声触动平静的黑夜。”这样仿写:“茫茫人海,我的思念悄悄地潜藏在你深邃的眼眸里。沉睡吧,甜蜜的爱情,我不知道如何让你知晓,只好留存心底。晨雾在期待,暮霭在告白,阳光已消退,我渴望的灵魂仍在徘徊。苦涩啊,泪水,苦涩啊!盈满我的眼眶,用柔柔的心疼度量漫漫的长夜。” 我们发现多数学生的仿写仅仅是停留在句式的模仿,但即便如此,这也是学生新诗创作的一次可贵的尝试。
4.设计“批注”的活动。跟着名家学批注是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的最好的方式,不少名家读名著时是边读边评,点评文字细致入微,阅读这些点评本身就是很有意义的。比如在《水浒传》的导读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读一读金圣叹的点评版本,金圣叹阅读时写下了大量的评语,总评、眉批、夹注、尾批齐全,有时点评文字比原著还多,有对人物的分析,有对作品写法的剖析,有对作品语言的赏析,有点评者真性情的流露亦或是对作品的不凡的见解。他不仅点评还对作品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润色和修改,甚至自己创作了结尾。我们导读时可以挑选金圣叹的几句典型的评语,让学生学习如何对名著进行批注。看过名家的点评,再让学生阅读原著,自己批注时就有了方向,知道在哪里可以批注,从哪些方面批注,批注的形式又有哪些。
四、以名家評价助读,深化文本解读
学生对于名著的理解往往是浮于表面的,我们在尊重学生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还要设法引领学生深度解读名著。让学生读一读这些专家学者的解读,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名著,以达到“以文解文”的目的。
例如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教授是这么解读《骆驼祥子》的:“《骆驼祥子》就是写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在老舍全部创作中是一座高峰。通常认为这部小说的成功在于其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了的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就作品描写的生活情状及主要人物的典型性而言。这部作品的确有助于人们认识二三十年代中国城市社会的黑暗图景。然而如果更进一步探究,会发现这部小说还有更深入的意蕴,那就是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思考。这部作品所写的,主要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 这样的解读对作品的内容主旨做了精当的概括与深入的阐释,将学生的眼光从作品中“具体的情节”引向“中国二三十年代的社会图景”,将学生的思考从“祥子个人的命运悲剧”导向“城市文明与人性关系的思考”,从而能认识到祥子的悲剧原来是社会的悲剧,是人性的悲剧,是历史的悲剧。
名著能够跨越时空,数百年的流传,最重要的是前人的智慧与经验,能够解决人类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与迷茫,带给人们以感动与启迪,无论是对于内心世界还是外部世界探究的问题都是亘古不变的。今天我们导读名著时,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这些作品的现实意义。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不妨引用名家的评价,深化学生的认识。比如在导读《简·爱》时,探究作者塑造简·爱的目的以及今天我们重读《简·爱》的意义时,可以引用著名翻译家杨静远的评价作结:“我想,吸引着许多青年的《简·爱》的精神,就是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力求保持自身人格的独立、完整,拿现在的话来说,是自尊、自重、自爱、自强,一种高度的诚实,对自己和社会的责任感,不随流俗,不屈从不合理的权威,养成独立思考,不用别人的眼睛而用自己的眼睛辨别是非曲直的思想习惯,有勇气坚持真理,在坎坷中不消沉,在彷徨迷途时坚定地走正道。”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简·爱》的认识,了解到我们今天为何要重读经典。
名家的评价在名著导读中的作用远远不止以上这些方面,我们要仔细研读这些“名评”,充分利用这些“名评”,让导读课内容具体、设计巧妙、活动丰富、解读深入。在“名评”的引领下,让学生乐读善读,在名著阅读中提升素养、汲取力量。
(作者单位:扬州市江都区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