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犹记山高水长 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2021-05-30 10:48:04王岚
藏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典籍里的中国典籍文化

王岚

《易经·系辞》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华夏民族的先人在星空与大地间幽中探明,将博大精深的文化之美雕琢、书写、铭刻在器物和纸张上。古物在历史的风雨中颠簸沉浮,尔后又在和平安泰的今天走到大众面前。

如果说中国的文物多如牛毛,那么中华典籍的数量就是浩如烟海。从2017年央视播出以守护文物为主题的《国家宝藏》启始,到今年讲述古籍文献传承的《典籍里的中国》,徐徐展开的“国宝”系列文化节目,给热爱中华历史文化的人们带来了一场声光和视听的饕餮盛宴,每集介绍一部经典,用舞台剧的形式把典籍文献的渊源向观者娓娓道来。

还沉浸在第一集《尚书》的意犹未尽中,又迎来了第二集的《天工开物》。这对于文献修复从业者来说真可谓惊喜——惊异于编导们并未沿着“礼”“易”“春秋”的顺序,把节目做成国学普及课堂,而是将一册记录古代工匠技艺,且与科举仕途无关的《天工开物》郑重地推荐给大众。

从《乃粒》开篇,观者追随《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的一生,解读他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搜集整理各行业技艺,直至刊刻印书的经历。用穿越的视角,完成了他与当代科学院士袁隆平的对话与握手。

节目的最后,宋应星手捧一束高产杂交水稻缓缓回首,从他梦想中的“禾下乘凉”展望中国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进步。古今交会,让人不禁动容,我们用现代科技手段与丰富的舞台艺术为这位明代科学家圆梦。

然而现实中的宋应星没有这样幸运。虽寿终八十岁,却在贫困的隐居生活中去世。若不是这台节目,懈也不会有人去翻阅他的一生故事——少年聪慧,青年得志,之后是六次科举落榜。从二十几岁到年届五十,在读书求仕途的封建社会里,他不过是众多loser中的一位。中年后又逢外族入侵,国家灭亡,挚友罹难,家兄自尽。主持人对这一段描述寥寥带过,我忽然想知道,一位饱读诗书,以天地君亲师为大的汉人,在国破家亡的清初,究竟是什么支持他艰难苟活的?

猜想,除了对前朝的眷恋,或许还有他专注一生的对于中国各行业科学技术的浸润与领悟吧?在科技被诟病为“机巧”的年代里,游历了大江南北的宋应星,一定发出过“技术能够改变生活”的感慨。比起同时代的其他读书人,他不仅见识到工艺技术的精巧复杂,也一定深刻地感受过劳动人民的专注和热情。

工匠技艺,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的一部分,是同样不输于孔孟之道的闪光点,那一点光亮,如所有推动向前行进的文明一样,曾在历史的星空和他的眼中熠熠生辉。仿佛应了他的字:长庚,古语中的太白金星。

但纵使天星耀眼,宋应星费尽半生写的书仍只是一册不被主流学派认可的劳动技能手册。《天工开物》刊行于崇祯十年(1637),已是明朝末代。清军入关后,被定为眷恋旧朝、抵触新政的思想而雪藏了300多年。

幸好后来的我们皆因老师敲黑板的“必考题”,被强制背诵过书名和作者。所以几乎没有中国人不知道这本书,但也很少有中国人真正了解这本书以及它的作者。

就像人们都知道《清明上河图》,却无从查考张择端的生平;我们惊叹于敦煌壁画的瑰丽,又不知创作者姓甚名谁。匠人,在中国历史上从来都是只能依附于作品的飘渺存在。他们历经磨难,却托举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化艺术奇迹。在条件相对艰苦的中国古代社会,有无数个张择端,无数个宋应星,以及数不尽的工匠们共同参与铸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儒家所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精神,不只在庙堂的圣贤书中,它也扎根在每一个认真对待工作和生活的人心里。

合上书册,回到现在。面对满屏糖果色的精致古装剧,我们无从寻觅历史中真实的苦难。但听一听古老乐器发出的声音,或许能从中领咯一二。著名古琴教育家,中国音乐家联合会副主席杨青老师曾这样解释:“因为我们的历史就是苦难的,古曲所演奏的是那个时代的声音。”

古琴在历朝历代士大夫的手中抚拨,用貌似的曲高和寡,诉说着它所亲历过的现实主义。

所幸在苦难的现实中,总有那么一批不肯屈服的人。例如冒着生命危险偷藏《尚书》的伏生;遭受宫刑而写下巨著《史记》的司马迁;还有籍籍无名,却将一生热情投入整理民间技艺研究的宋应星。文化的传承,说到底不过是一场事在人为的接力,我们所希冀的民族自信,不仅有典籍著作“高高山顶立”的璀璨,还有扎根于经典缔造者们敢于“深深海底行”的务实,以及他们不可磨灭的人文情怀。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马丁·雅克在名为《中国的崛起》演讲中说道:“中国不是一个民族国家,而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种族、血统从来不是中国人身份认同的依据,文明认同才是中国的基础。”这或许是中国区别于欧洲,没有形成以血统论身份的贵族体系的原因之一。所以即便朝代更迭,也未能阻挡我国文化兼容并蓄不断发展的脚步。

希望在专家学者的挖掘中,让更多关于典籍文献不为人知的故事一一展现,也让青年一代看到,構筑起中华五千年历史的,除了影视剧中被戏说的帝王将相,还有许多深明大义的上族和劳动阶层的智者。

寒鸦归晚、月上东山。暗夜里,伏生凿开墙壁夹层,取出当年一段深藏的铤而走险;宋应星借着微弱的烛火,殷勤书写他的“禾下乘凉梦”。他们在时间的长河里与我们道别,渐行渐远……

先人带走了他们的苦难,将智慧收录在典籍文献中,留给后人于断墨残楮间一窥他们曾经瞩目的星光与山水。这些留存下来的中华典籍,是我国文化科技在苦难中坚守成长的见证,也是我们在未来和平的时代里继续大步向前的坚韧基石。

猜你喜欢
典籍里的中国典籍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评论
牡丹(2021年10期)2021-08-06 20:27:47
《典籍里的中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央视“神仙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带你“穿越”华夏文明之美
《典籍里的中国》被赞“神仙”综艺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金桥(2021年4期)2021-05-21 08:19:24
谁远谁近?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学生天地(2017年8期)2017-05-17 05:49:53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