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羽
《欧洲冯氏藏中国古代版画丛刊》(以下称“丛刊”)由文物出版社申报,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在众多专家学者的襄助下,历时两年有余,终获付梓。
《丛刊》由当代著名古籍研究专家翁连溪先生,收藏家刘禹先生主编,以特种纸全彩印刷,以期还原其历史风貌,最大化保留历史信息。收录内容涉及宗教、历史、金石学、戏曲、小说、美术、教育与科技等诸多领域,展现了中国传统木刻版画的巨大魅力。每种图籍均由中西学者分别用中文和英文撰写提要。值得一说的是,两种语言的提要并非对应关系,而是着眼不同的角度,展现当下中西方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这也使得此书成为一部收录数量最大的私人藏版画图录和研究性著作。
《丛刊》中收录了两种罕见的金代佛经,一为金刊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为金赵城县广胜寺刊《正法华经》十卷,前者上下嵌图,版面严整;后者就是所谓“赵城金藏”,该经卷宽29厘米,展开长度13500厘米,卷端版画(扉画)极其工细,线条高古.极具神韵。所收宋刊《佛说信佛功德经》《大威德陀罗尼经》二种,便是名扬天下的“碛砂藏”中的零本,此种经书刊刻于宋代平江府磺砂洲延圣院,故而得名“磺砂藏”,该经书的版片在元、明都仍然存在刷印的情况。同类作品的不同版本收录,是《丛刊》的特色之一,其目的在于为印刷史、出版史的对比性研究提供清晰的线索。如《慈容五十三现》一书,收录了明清所刊的三种本子,《性命双修万神圭旨》则收录了明清所刊四种本子,《御制耕织图》收录了康熙、乾隆时期刊刻的四种本子,《写竹简明法》收录了乾隆、咸丰刊的二种本子,等等。
明代中期以后,木刻版画不再限于宗教性作品,而是趋向世俗化,出现了大量通俗读物插图,尤其是到了万历、崇祯间,木刻版画发展达到了巅峰,以徽派版画成就最大。当时著名的画家如丁云鹏、吴廷羽等人更是直接参与其中,还出现了徽派黄氏这样的雕龙手。冯氏藏品中这一时期的作品极为丰硕,如其收藏的《坐隐先生精订捷径奕谱》一书,开本宏阔,画幅极大,由名手汪耕所绘,黄应组镂版,六页联式长卷,绘有僧人、道士、儒士、丫鬟、书僮、茶童等共计20个人物,此外尚繪有屋舍、假山、松柏、垂柳、焦叶、流水、亭台、石穴、鼎炉、台案,以及两只仙鹤,整幅画以一儒一道对弈,一僧一儒观棋为中心,构图别出心裁,人物栩栩如生,谓之绝品亦不为过。郑振铎先生在其《中国古代木刻版画史略》一书中给予此书极高的评价,称之为“旷古未有之作”。
明代晚期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得市民阶层扩大,对文化消费品的需求增加,传奇戏剧文本的插图和小说插图以极快的速度发展着,《丛刊》中的《三祝记》《元曲选》等均属此类。此类作品镌刻细腻,重视情节发展,冲突集中,往往将人物置于具体的环境中,试图在纸上再现客观世界,所以在构图处理和细节描摹上极下了一番功夫,营造出了一个极富美感的世界。由于画幅立足现实,所以为当代研究当时的社会提供了大量直观的资料,对研究明代的服饰、家具、居室陈设、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都有积极意义。
《丛刊》所收冯氏藏品中的清代古籍插图,几乎涵盖了王朝的各个时期,举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九朝,每一个年代都有至少一种刊本入选,这对研究清代的版画发展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由于受皇帝的支持,清代内府刻版画尤为精湛,为藏家和研究者所重视,如《丛刊》中收录的《凌烟阁功臣图》《御制耕织图》《避暑山庄三十六景》《万寿盛典初集》《西清古鉴》《皇朝礼器图式》《南巡盛典》,这一类本子纸墨精良,书装典雅,民间流传极其稀少,是研究清内府刻书不可或缺的一环。
近些年来,古籍保护事业发展迅猛,域外中国古籍的回流也受到极大关注,调查和了解藏在海外的中国纸质文本,是深入研究这一领域的必须途径。文物出版社出版这套《丛刊》,即是为国内研究机构和学人提供了一部可备查询的大型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