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干预模式与效果分析

2021-05-30 17:24:56王静朱正红
健康之家 2021年17期
关键词:静脉溶栓临床分析急性心肌梗死

王静 朱正红

摘要:目的:评估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行护理干预的作用。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检查后均符合静脉溶栓适应症,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参考组,各39例,前者行护理干预,后者行一般护理,评估溶栓期间的情绪,统计有效性和并发症。结果:干预前通过SAS、SDS评估溶栓期间的情绪,干预组和参考组无差异,P>0.05。干预后通过SAS、SDS评估溶栓期间的情绪,干预组比参考组低,P<0.05。有效性干预组达到97.44%,检验后比参考组的82.05%高,P<0.05。并发症干预组为5.13%,检验后比参考组的25.64%低,P<0.05。结论:护理干预产生的并发症少,能降低溶栓风险,提高溶栓有效性,且能保持正面溶栓心态。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并发症;护理干预;有效性;静脉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典型表现为心肌细胞死亡,该病在冠脉狭窄后出现,严重时有冠脉堵塞的情况,心肌组织得到的血流供给并不充分,有心前区疼痛感,部分患者可感受到胸骨痛。此病的心力衰竭风险高,需尽快恢复心肌血流。静脉溶栓即通过静脉完成溶栓药物的输送,可减少手术对心肌组织造成的创伤,精准的药物输送可缩短冠脉血流恢复时间,快速缓解心肌梗死症状[1]。但溶栓并非完全安全,有一定的心源性休克风险,且溶栓后若未重视心肌保护,常诱发二次梗死事件,需重视溶栓的护理。护理干预应用后,掌握溶栓的各项信息,了解心肌梗死患者的各项需求,经此制定计划,能维持冠脉疏通效果,可减轻心室损伤,能保护静脉血管,提高溶栓安全性。对此,研究纳入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各样本均符合静脉溶栓适应症,重点是评估护理干预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检查后均符合静脉溶栓适应症,随机分组,有干预组和参考组,各组别均以39例为样本量,样本在2020年1月~2021年1月就诊。干预组入院时间值分布在8~72min,平均(40.65±5.12)min;女17例,男22例;年龄值分布在51~88岁,平均(69.35±2.77)岁。参考组入院时间值分布在9~73min,平均(41.47±5.39)min;女18例,男21例;年龄值分布在52~89岁,平均(70.22±2.95)岁。组间无差异,P>0.05。

纳入标准: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均为首次心肌梗死;签署同意书;符合静脉溶栓适应症;此前无静脉溶栓史;委员会通过研究。

排除标准:代谢障碍者;脑梗死者;阿尔兹海默症者;有其他心肌病变者。

1.2 方法

干预组:护理干预(1)心理护理:应激情绪常造成心脏功能障碍,有收缩、舒张改变的情况,增加溶栓难度,讲解心肌梗死相关知识,阐述溶栓的优势,列举溶栓成功案例,减轻患者对溶栓的担忧情绪,予以患者情绪安抚,让其根据语言提示调整呼吸,防止不良情绪对溶栓造成负面影响。(2)穿刺护理:溶栓前需观察患者的静脉情况,以弹性好、走向直为原则选择血管,确保血管附近皮肤无破损,经此进行穿刺并完成溶栓治疗。穿刺后需注意导管的固定,粘贴胶带等,防止导管移位,保证溶栓有效性。(3)吸氧护理:围溶栓期均行吸氧治疗,前期氧流量控制在2~3L/min,观察各患者的心肌损伤症状,当出现心力衰竭等问题时需调整氧流量,将其控制在4~6L/min,经此予以患者高流量吸氧,体征稳定后调整至低流量,可维持呼吸通畅度。(4)体位护理:溶栓后需持续卧床,经辅助调整体位,均需保持健侧卧位,调整后针对压迫位置可予以热敷或按摩,能加速血液流通,减轻不适感,也能预防压疮。(5)并发症护理:提前预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准备抢救设备物品等,观察皮肤状态、排便物颜色等,判断胃肠道、穿刺点等位置是否有出血情况,及时行压迫止血,增加凝血功能以及心电图监测,降低心律失常风险。

参考组:一般护理,即监测溶栓期间的体征,增加溶栓宣教即可。

1.3 观察指标

溶栓情绪:即通过SAS量表的使用,能判断溶栓期间的焦虑情绪,通过SDS量表的使用,能判断溶栓期间的抑郁情绪,评估后统计分值,均有100分,和患者溶栓情绪有负相关关联。

有效性:(1)2h后各心肌不适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即显效。(2)2h后心肌不适症状减轻,心电图恢复,可观察到残存的T波、Q波,即好转。(3)2h后心肌不适症状未减轻,心电图仍有异常,即无效。

并发症:即压疮、便秘、出血等。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结果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溶栓情绪比较

干预前通过SAS、SDS评估溶栓期间的情绪,干预组和参考组无差异,P>0.05;干预后通过SAS、SDS评估溶栓期间的情绪,干预组比参考组低,P<0.05。见表1。

2.2 有效性比較

有效性干预组达到97.44%,检验后比参考组的82.05%高,P<0.05。见表2。

2.3 并发症

并发症干预组为5.13%,检验后比参考组的25.64%低,P<0.05。见表3。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各病变中有特殊性,纤维蛋白在动脉组织破裂后会不断沉积,此时血小板也会沉积,缩短冠脉组织的直径,血流量变少,心肌组织即会出现坏死的情况。静脉溶栓近年普及后,可疏通冠脉血管,恢复其直径,保持正常的血流状态,较小的梗死面积造成的损伤小,能重塑患者的心肌组织[2]。但溶栓后存体征波动的问题,可能会出现较多并发症,且患者对溶栓了解不足,导致溶栓抵触情绪严重,均会影响溶栓效果。一般护理重视体征监测,并予以溶栓患者宣教,但未重视溶栓期间的情绪,且术后护理重视不足,导致溶栓后存在诸多并发症,增加溶栓风险,降低梗死患者满意度。护理干预,即覆盖溶栓的全过程,可满足溶栓的各项需求,提高溶栓安全性,并能在溶栓后保持较好的血管疏通效果[3]。

由于情绪和心脏功能有较强相关性,应激状态下存在严重的收缩功能障碍,有极高的衰竭风险,会增加溶栓难度。经宣教、优良案例列举后,并阐述溶栓的优势,能让患者对溶栓有深入认知,可减轻溶栓焦虑等情绪,经此配合溶栓治疗。穿刺期间重视血管的选择,可减轻静脉损伤,固定导管并监测皮肤状态,能减少脱管事件,也能防止穿刺后皮肤破损等问题。溶栓后存在一定的呼吸功能损伤,需予以吸氧护理,此期间不断调整氧流量,能防止氧气供应不足等情况,利于提高呼吸通畅度[4]。溶栓后体质极差,需限制肢体活动,但持续压迫后会降低患者血流速度,有二次梗死的风险,也可能出现压疮,因此需调整体位,并予以热敷或按摩,能减少溶栓后的不良事件。提前预测溶栓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增加体征监测,判断出血情况,并观察心电图波动情况,均能发现体征异常情况以及并发症征象,经此调整干预措施,可减少并发症 。

综上,护理干预能减轻溶栓期间的负面情绪,对于控制并发症也有较高作用,溶栓有效性高。

参考文献

[1]周立秋.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心律失常患者应用护理干预的临床预期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7):220-221.

[2]黎少丽,刘河群,徐爱云. 三维护理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6):31-33.

[3]佟娟.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5):253-254.

[4]周明丽.柔性管理理论的急诊优化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中的应用[J].临床研究,2019,27(1):158-159.

猜你喜欢
静脉溶栓临床分析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干预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中外医疗(2016年29期)2016-11-30 06:27:26
厦门市5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病例临床分析
12例新型隐球菌肺炎诊治临床分析
腹腔镜下阴式子宫全切术与开腹子宫全切术的临床对比分析
医学信息(2016年30期)2016-11-28 20:48:33
389例住院肺结核患者临床分析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3:16:30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3:09:54
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分析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2:06:09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