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晔 梁芷铭 翟婧伟
【摘 要】本文解读教学能力大赛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分析“大赛”视角下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主要表现,提出“以赛促教”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强化结构化教师团队协作能力、提升教师更新知识能力和信息化创新应用能力。
【关键词】赛教融合 思政课 教学能力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3-0147-03
进入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在时代的发展需求中应运而生,经过十多年发展,大赛在为教育增值赋能、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逐渐成为职业院校的一项常规年度工作。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以下简称“大赛”),秉承“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宗旨,深入推进赛教融合,在增强教师育人的使命感、获得感、荣誉感的同时,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化创新应用能力,从而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自2019年以来,“大赛”不仅为专业课教师提供展示的舞台,也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了竞技的机会。对打造“六要”思政课教师队伍、转换教学理念、更好地适应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需要、提升教学综合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大赛”对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
(一)对教学设计能力的新要求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所在,当代教学设计大师加涅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优秀的教学设计是成功教学的基础,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大赛要求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参赛学时不少于12学时,且是对完整、连续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逻辑性、整体性有科学的把握和安排,特别强调提高职业院校教师建设模块化课程、实施项目式教学的能力。而参赛作品的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方案、课堂实录等,这说明教学能力大赛重点考察教师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评价目标、教学反思改进的综合能力。
(二)对教师团队协作能力的新要求
2018年以来,比赛由信息化教学大赛改为教学能力大赛,从主要考核教师信息化水平、单次应赛水平,到对教学能力、常态性教学的综合考核;从单个教师参赛到组成团队参赛、考核教师团队每一位成员的教学能力。2020年8月大赛进一步升级,《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方案》明确提出,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大赛”结合新时代国家关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意见、教学能力大赛的要求也进行了及时更新,从往年考察单个教师的教学水平,转变为重点考察教师团队之间的协作与创新,从而要求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
(三)对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新要求
新时代赋予教育信息化新的使命,教学能力大赛强调教师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生态,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主动迎接信息化时代的挑战,让信息化为教学服务。这就要求参赛团队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化应用能力。
二、“大赛”视角下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主要表现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而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乎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关乎铸魂育人功能的达成。通过访谈参赛教师与分析思政课参赛作品,分析现有与教学能力大赛相关研究成果,笔者发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理念融入、团队打造、教学深度广度和信息化技术应用方面,存在以下不足。
(一)先进教育理念融入教学设计的能力偏弱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同理,教学理念是教学行动的指导。纵观近几年思政类参赛作品,质量有所提升,但不少作品仍存在思政课教师教学理念有待提升、教学方法较陈旧、启发式教学不明显、没有真正淡化教师角色、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和中心地位等不足。此外,还存在过于注重形式的花哨繁复、技术的复杂多变,而忽略教学导入、过程及内容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违背比赛方案中反復强调教学的“真实性”原则。
(二)教师单兵作战不利于教学团队协同攻关
2018年之前的信息化教学大赛大多是个人赛,2019年大赛规则修改为团队参赛后,教师的团队参赛经验不足,对如何协同作战、凸显团队亮点略显迷茫。在参赛的教师团队中,以年轻人为主,较少高职称的教师参赛,年轻教师有活力、干劲,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对知识体系深度把握不够,大赛经验较为欠缺,需要学科领域中理论功底较深的老教师在团队中领航掌舵;同时思政参赛教师团队大多是由本校教师组成,校企合作较为滞后,缺少社会力量,也缺乏校际同行合作,没有组建多元的教师团队。
(三)教师知识储备偏低导致教学深度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教师提出了“六要”要求,强调思政课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旁征博引、纵横比较,把道理讲透彻、讲明白,以理服人、以理动人。然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法律等方面,一线高职思政课教师疲于应对日常的教学任务,导致研究深度的局限性与思政课学理性之间的矛盾、学科广度的局限性与知识融会贯通之间的矛盾。而高职学生在学习基础、行为习惯、成才要求等方面的差异化,也容易让部分高职教师为迎合学生特点而降低理论要求,重视实践活动而忽略理论逻辑架构的梳理,导致教学松散、缺乏深度。
(四)信息化技术手段应用不熟练
部分职业院校的信息化硬件设备不足,许多教师没有体验过VR技术、实景AR技术给教学带来的便利性和丰富性;智慧教室资源稀缺,仅仅在备赛与比赛时才频繁使用。另外,还有部分高校未建立思政课的数字化实训基地,缺乏触手可及的文字、史料、图像、音频等资料,不利于学生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不少院校搭建线上线下的思政教学平台,但部分教师依然把线上教学改革作为特殊时期的做法,日常教学中仅仅使用超星学习通、慕课堂、雨课堂、课堂派等线上平台的点名功能、播放视频功能等,对线上平台的实时数据统计功能、互动功能、资源库功能、智能评价功能等使用不熟练,没有真正体现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在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知识的优势。
三、“以赛促教”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
(一)以赛促教,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2021年8月出台的《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方案》提出,教学活动要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养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促进学生转变行为,由知识、技能、态度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收集、知识加工和情感体验的主动建构者。”要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教师精心策划教学内容、精准分析学情、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合理应用技术、及时考核评价和持续诊断改进,由知识灌输者变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1.教学内容设计要“有深度”
思政课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一般的知识性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必须呈现不同于专业课的内容系统和评价体系。“思政课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下,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价值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统一的课程”,思政课首先是理论课,不能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要讲清理论之间的逻辑结构,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梳理理论脉络,在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和方法上体现递进性,在教学实施报告中阐释清楚整体设计与各教学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彰显思政课的学理性、思辨精神,增强理论课的说服力;思政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它的价值性,在潜移默化中滋润学生的心灵,展现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作用。
2.教学资源选择要“有温度”
在价值多元的信息化时代,思政课要着力挖掘思想内容,与时代接轨、与实践接轨、与生活接轨,直面和解决学生的疑问和困惑,要做到“入脑入心”。教育素材的选择必须紧跟时事热点、贴近现实生活。例如,2020年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就是很好的素材,里面所体现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国家治理能力、爱国主义、党员的先锋模范事迹都是鲜活的思政案例。而湘江战役精神、黄文秀事迹、黄大年事迹等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素材。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广西视察,与游客同游漓江,视察螺蛳粉生产线,走访民族博物馆,为广西发展指明方向,这对讲授广西区情、鼓励学生服务家乡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3.教学方法运用要有“广度”
职业教育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契合学生专业特征,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我国的高职教育特别注重“德技并修”,这要求思政教师要注重把思政课教学内容融通到专业课程和职业能力培养中,将高职思政教育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融合,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精神。例如,在设计法律基础的教学内容时,学院结合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为电商创业服务”的总思路,通过问题链、任务驱动、情景式教学、项目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把电商相关法律案例、法律条款、乡村振兴电商扶贫等国家政策贯穿全部教学过程,学生在提升法律素养的同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实现让思政课伴随学生自我成长、见证学生自我感悟的目标。
(二)以赛促教,强化结构化教师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协同合作,可以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优势,随着思政课教师团队的补足配齐;不同学科背景、学历层次的教师进入团队,成员们可以从不同思维角度、以多样思维方式进行思想碰撞,帮助拓宽思维,实现头脑风暴。在备赛过程中,每位成员都可以成为“头雁”,遇到不同领域的难题时总有成员站出来带领团队突破难题,实现教师个人发展和团队发展的双赢。此外,参赛团队成员也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带动身边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形成协同效应,提高育人效果。团队要激发不同年龄段、不同职称层次、不同学历水平的教师发挥各自的优势,鼓励教师展现不同教学风格,激活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内在动力。教师的成长也需要外部助力,要加强教师团队的梯队建设,做好老、中、青“传帮带”工作,打破个体思维的束缚和视野局限,通过常态化的培训、竞赛,打造高、精、专教师团队。此外,“大赛”的要求逐年逐级提高,也激励教师团队必须强化区域教师协作研修,组建跨学校、跨区域的参赛团队,促进优势融合。同时,思政课还必须深入探索校企合作,让领导干部、行业企业骨干、老党员、优秀校友也成为教师,建成多元教师团队,彰显协同育人的理念。
(三)以赛促教,提升教师更新知识能力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具备渊博精湛的业务知识,才能高屋建瓴,驾驭全局。思政课要成为竞赛金课、优质示范课,要“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用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正心”,通过不断学习建立网状、立体化的知识结构和体系,通过读原著、学原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通过参加各级各类课程研讨、骨干教师培训、学历进修等,夯实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基础,为教育学生准备一桶“活水”。其次,思政课教师要“致知”。思政课既是政治课,更是人生课,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理论的深度,也要有知识的广度,要有探索真理的知识分子的自觉,“要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要了解相关教育学科的前沿理念和教研成果,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与思政课融合,成长为奔流不息的“河水”。
(四)以赛促教,提升信息化创新应用能力
数字化信息资源的运用,可以让教學打破时空的局限,将思政课中理论、抽象、晦涩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可视化、数据化,更有效实现教学目标。首先,学校应提供完善的信息化硬件设施,包括录播教室、智慧教室、数字化实训室、互动式电子白板、Wi-Fi网络全覆盖等,将信息化手段应用变为教学常态,让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熟练操作,营造创新应用的氛围。其次,通过系统化培训和创新性使用,提升教师应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较为成熟的线上平台,都能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全程监测,课前任务可统计、课中表现可互评、课后作业可监测,客观真实记录每一名学生的表现,教师要学会熟悉运用这些信息采集和监测功能,实时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为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数据支撑。最后,思政教师还必须与时代接轨,巧用受众多的直播和大数据平台,在云端上课,用云端传播,建立多样化的教学场景。例如,2020年的“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和2021年的“全国大学生同上四史思政大课”,就是运用大数据连接“学生—知识—教师—社会”,这样的云端课堂,让思政教育即便面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压力仍然从“云端”渗入学生“心里”。
总之,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是推动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引擎,旨在推进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提高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推动信息化教学的常态化。从“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赛促改”的角度,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竞赛,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有机融入思政课堂中,活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专业进行精准分析、精准施策、精准指导,将有助于高职院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完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任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2021-01-0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151/202101/t20210108_509152.html.
[2]王扬南.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引擎: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4).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18-01-31).http://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4]姜丽萍,钱东东.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方案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5).
注: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独立院校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型的新型育人模式研究”(2018JGA343);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应用型高校精品在线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2018JGB335);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问题研究—以驻邕五所高职院校为例”(GXGZJG2021B034);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基于5W模式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研究”(2021LSZ077);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广西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接受度的分析研究—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2021LSZ063)
【作者简介】周 晔(1984— ),女,汉族,江西宜春人,廣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梁芷铭(1981— ),男,汉族,广西玉林人,硕士,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北部湾大学钦州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公共治理与媒介传播;翟婧伟(1981— ),女,汉族,广西桂林人,硕士,南宁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专业成长。
(责编 苏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