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饭后四件事”

2021-05-30 15:27李莎莎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保育员嘴巴儿童

李莎莎

班级教师和保育员每天在孩子午饭后总有几件事要操心:孩子们都把碗送到规定的地方了吗?孩子们都去漱过口了吗?孩子们漱口之后都擦过嘴巴吗?孩子们把用餐时坐的小圆凳都搬走叠好了吗?

为了引导中班孩子自主完成“饭后四件事”,教师将这四件事的场景拍成照片,贴在用餐区醒目的位置,期望孩子能根据提示自觉做好。教师发现,刚把这几张照片呈现在环境中并介绍给孩子的那几天,不少孩子都看了,有的孩子也会照着提示做,然而没过多久,孩子们便对此“熟视无睹”了,教师和保育员每天仍然要一遍遍地提醒孩子们去完成。教师不禁反思:饭后这几件事没完成,在孩子眼里是问题吗?对此,教师从来没有问过孩子。在教师看来,孩子没把这几件事做好,说明要继续加强对班级常规的管理和对孩子自我服务意识的培养。如果仅仅教师觉得这是问题,而孩子并不觉得,教师又如何能期待孩子主动做好这些事呢?

反思之后,教师行动了起来。

行动一:与孩子对话

首先,教师围绕“为什么要做好‘饭后四件事”,与孩子讨论,鼓励孩子表达。

问题1:为什么我们吃完饭要自己把碗送到大妈妈(班上孩子对保育员的称呼)指定的地方?

幼儿:大妈妈要收我们所有人的碗很辛苦。

幼儿:碗摊在桌子上要发臭的。

幼儿:碗要拿去洗的,不收就不能去洗。

幼儿:吃完后碗就放在桌子上不收,多不好的习惯呀!

问题2:为什么我们吃完饭要漱口?

幼儿:因为牙齿里卡着东西,用手弄不出来,要用水漱一下才能出来。

幼儿:牙齿里有残渣,会长蛀牙的。

幼儿:牙齿里卡了东西,不漱口会感到不舒服。

幼儿:不漱口,嘴里脏脏的,牙仙子会不喜欢你。

问题3:为什么漱口之后要用小毛巾擦嘴巴?

幼儿:吃完饭,嘴巴上有脏东西,要用小毛巾擦掉。

幼儿:嘴巴上有脏东西多难看呀!

幼儿:嘴巴很油,去亲别人时会把别人的脸弄脏。

问题4:为什么我们吃完饭要自己把小圆凳搬走叠好?

幼儿:小圆凳放在那里容易把别人绊倒,发生危险。

幼儿:小圆凳不收,就把路挡住了,走过去不方便。

幼儿:大妈妈一个人搬不了那么多。

孩子们都积极地参加了讨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的从清洁卫生的角度进行了表达:会发臭、脏脏的、多难看、会有蛀牙;有的从体恤保育员的角度进行了表达:一个人做不过来、很辛苦;有的从方便大家的角度进行了表达:会把别人绊倒,会把路挡住;还有的则联想到童话故事中的人物与情节,进行了浪漫的表达:牙仙子会不喜欢……原来,当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去思考为什么每个人都要自觉做好这几件事,孩子完全能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并有个性化的表达。通过这样的讨论,他们都认同做好这几件事情是很有必要的。

达成这样的共识之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孩子讨论:饭后要做的事情有点多,那么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为什么?教师原来设计的顺序是:第一件事是把碗送走,接着,因为考虑到饭后手比较油腻,所以先去漱口、擦嘴,等洗漱干净后再搬小圆凳。但教师发现孩子常常是洗漱完就把搬小圆凳的事给忘了。那么,孩子自己觉得怎样的顺序比较合理呢?

幼儿:吃完饭,先把碗送走,然后来搬小圆凳,再去漱口、擦嘴巴。

教师:为什么送走碗之后要先去整理小圆凳,再去漱口、擦嘴巴?

幼儿:小圆凳放在那里会挡住别人走路,要快点收掉。

教师:饭后手油腻腻的,去搬小圆凳,小圆凳也会变得油腻腻的,怎么办?

幼儿:在桌子上放一块擦手毛巾,擦一擦手就可以了。

教师:为什么是漱口之后擦嘴巴,换一换可以吗?

幼儿:漱完口,嘴巴上会有水,所以要先漱口再擦嘴巴。

“饭后四件事”的顺序讨论好了,那么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是:饭后要做四件事,有點多,怎样才能不忘记?

幼儿:我会好好记住。

幼儿:我们可以互相提醒。

幼儿:吃完饭,在玩之前,要用眼睛检查一遍,看看事情都做好没有。

幼儿:做个提示墙来提醒我们。

教师把孩子们想到的办法用孩子们能理解的符号记录下来,孩子们信心十足地说:“我明天一定能记住!”接着,教师进一步就墙上的提示做在哪里、怎么做征询了孩子们的意见。

行动二:调整环境

根据孩子们的意见,教师调整了墙面环境:将原来的实景照片替换成孩子们自己画的提示图片,并且根据孩子们讨论的结果调整了四件事的顺序。

环境调整后的第一天,几乎每个孩子都来看了,有的孩子看一下,做一件事情,再看一下,做下一件事情;有的孩子看一下,连续做几件事,再回来看一下有没有漏做的;还有的孩子远远地看一眼提示就知道要完成哪些事了……在与孩子共同讨论之后,提示墙发挥了不一样的作用,它们不再是成人觉得有用而孩子熟视无睹的摆设,孩子体会到了它们“对我有用”。

几天后,教师又推出了引导孩子自我评价的墙面环境,孩子完成了四件事后,可以把自己的照片贴到“大拇指”里。“大拇指”的设计和投放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他们都想告诉大家——“饭后四件事”我都自己完成了!

分析与思考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知道,教师要给孩子适宜的教育,必须具有儿童视角。在教育中强调儿童视角的价值在于将对儿童的尊重落到实处,体现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获取儿童视角,离不开以下几个策略:倾听孩子的想法,观察孩子的行为,了解孩子的感受。这听上去似乎并不是什么难事,然而在实践中,教师常常会忽视。

在这个案例中,孩子们起初对于教师规定的“饭后四件事”总是完成不了,不是忘了这件,就是漏了那件。对此,教师想到的办法是通过在墙上布置几张图片给予提示,希望孩子借助提示将这些事一一完成,不要落下。不过,这只是教师的想法,尽管教师是出于好意,想要“帮”孩子“记住”,但在孩子看来,这些都是外在的要求,他们并不理解为什么饭后要完成那么多程序。教师忙乎了半天,孩子并不领情,因为他们并没有觉得教师创设的这个环境“对我有用”。这一环境之所以沦为“摆设”,是因为教师忽略了儿童视角。

儿童视角的生活环境创设有何不同呢?教师反思之后,决定和孩子聊一聊这饭后的四件事,让孩子充分参与讨论。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倾听了解孩子的认识和想法;另一方面,孩子通过互相交流可以认识到,饭后这四件事每一件都是需要做的。此时,这四件事对孩子来说已从“教师告诉我需要做”变为“我觉得必须做”。教师进而引导孩子们讨论“如何做”,让孩子们自己决定做这四件事的顺序并陈述理由;最后讨论“总是忘记怎么办”,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发现,只有让孩子真正卷入、共同面对,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要倾听孩子的想法、观察孩子的行为并不难,难的是在倾听、观察之后能用心了解孩子的感受,并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给予适宜的支持。

猜你喜欢
保育员嘴巴儿童
幼儿园保育员职业幸福感现状及提升策略
区域性幼儿园保育员队伍现状的审视
——基于武汉光谷地区的调查分析
幼儿园保育员工作现状研究
嘴巴嘟嘟
嘴巴不见了
好好的嘴巴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我是“漏嘴巴”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