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广西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导师培训、课程开发等现实状况,剖析广西研学旅行存在的教育性和公益性原则缺失,课程开发不专业、研究性活动缺失,学校受制于安全和升学双重压力、组织实施动力不足等突出问题,提出增加研学旅行年均总时长,引入非营利的课程开发联盟、构建菜单式“一健研学”课程体系等应对策略。
【关键词】研学旅行 研究性活动 教育性原则 一键研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5-0010-03
当下教育关注什么?一个是课程改革,一个是培养模式。从教育改革的角度,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既是课程改革的新内容,又是培养模式的新探索。走向大自然,世界是孩子的书本;绑在小教室,书本是孩子的世界。因此,研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和综合实践的有机统一使研学旅行成为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方式。研学旅行也是破除当前教育内卷现象的有效解决方案,它让孩子从室内走出来,到户外和大自然的环境中去;鼓励孩子在营地中交朋友,在各项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中塑造健康的体魄、培养坚毅的品格。这些无疑击中了今日中国教育的痛点。
因此,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正式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中。但由于教育观念、经济发展、文化限制等原因,广西的研学旅行一直发展缓慢,区内研学旅行活动在中小学中的渗透率不高,普及性不强,特别是在基地建设、师资培养、课程开发、评价监督体系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
一、广西研学旅行的现状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简言之,研学旅行就是通过旅行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其核心要素有三:一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实施,二是学生集体食宿,三是开展研究性活动,三者缺一不可。因此,要想有效地组织实施研学旅行活动,专业的研学旅行导师、满足食宿需求的基地建设、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开发,都是必要的前提条件。但目前社会上很多打着研学旅行名义开展的活动,实际上并不符合研学旅行的本质要求,多数停留在“旅而不学”的浅层表象中。
(一)研学旅行基地建设情况
据广西中小学研学旅行学会统计,截至2021年3月19日,广西共有17个国家级的研学旅行基(营)地、110个自治区级基(营)地。另外,由于各地教育部门和文旅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同,只有南宁、柳州、桂林、玉林、百色、来宾等6市组织了市级研学旅行基地的评选,共有149个市级研学旅行基地;其他各市不仅没有开展市级研学旅行基地的评选工作,而且申报认证的自治区级研学旅行基地也是少得可怜,比如北海市,截止目前,只有3家研学旅行基地,与该市丰富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极不相称。
已申报认证的基(营)地中,绝大部分只能作为研学路线上的一个点,暂时尚无法满足学生数日的集体食宿需求,因此,安全可靠的集体食宿保障体系建设也是势在必行。
(二)研学旅行导师培训情况
目前,广西研学旅行导师的培训体系比较混乱,教育领域的广西中小学研学旅行学会、文旅领域的广西旅游协会都在组织实施。比如,广西旅游协会旅行社分会组织举办的“2018年全国研学旅行导师专题(广西)培训班”,仅28人参加;广西中小学研学旅行学会也在陆续开展初级、中级和高级研学旅行导师的培训。但上述两个机构所面对的受训人群、内容设置、培训标准、培训效果都有很多不同,并且单次费用动辄大几千、上万元,使得研学旅行导师的推广工作极难开展。况且,很多报名参加培训的人并没有专业知识背景支撑,仅经过短短数日的集训,专业性很难提升,导致研学旅行导师队伍良莠不齐。
(三)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情况
课程开发、主题设置、路线规划等要素在基地申报认证时占有重要比重,因此,目前已获批的研学旅行基地都有一套基于自身特色资源的研学课程,但课程设计缺少中小学教师等有教育背景专业人士的参与,无法满足学生对学科知识和核心素养发展的研学需求,导致很多课程的教育性程度不高,停留在走马观花似的景点参观上,并且在内容、形式、层次等方面参差不齐,缺少统一规范和设计模板,不利于未来菜单式“一健研学”体系的推广。据悉,广西中小学研学旅行学会正在积极推进《桂风研学100例》,以期规范指导全区的研学课程开发。
二、广西研学旅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研学旅行流于形式,教育性和公益性原则缺失
当前,“研学”一词被过度消费,社会上名目繁多的“研学游”背离了研学旅行由学校组织的初衷,脱离了研学旅行的教育性本质。目前研学旅行的巨大市场吸引众多旅行社、旅游景区、博物馆、农场等单位代替学校设计路线和方略,推出研学旅行產品;学校作为活动组织方,为了图省事,放松了社会资源的准入,委托旅游公司开展研学旅行。如此,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者与策划者则变成了教育思维较弱的旅行社或培训机构人员,研学计划的教育性原则大打折扣。
与此同时,缺乏外界对研学产品的监督,最终使研学旅行演变成“春秋游”、纯粹的户外拓展或走形式的体验参观等表层活动。比如,某些市的教育部门在其辖区内以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名义,给家长印发参加研学旅行的倡议书,以此为组织方背书。然后各班级以自愿报名的方式交纳价格不菲的活动费用,最后交由第三方来执行,这种所谓的研学活动的教育性和公益性无法得到保障。
(二)课程开发不专业,研究性活动缺失
当前,由于学校不够重视研学旅行,再加上教师普遍存在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等情况,学校会把研学旅行活动委托给旅行社,课程开发也主要由研学基地或旅游机构来完成,学校老师的参与度不高。由于研学产品需要寓教于乐,而研发人员多是非教育类相关专业出身,其思维还是停留在行业的圈圈内,仅仅通过简单的复制粘贴,或者过分强调活动趣味性和研学路线,极少结合校内学科的课程标准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来设计研学课程,更是缺乏研究性活动或项目化学习课程,导致研学旅行、劳动教育、德育教育、营地教育又变成了流水线作业的教育。
另外,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广西的研学基地相对缺乏,况且很多研学基地属于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开发课程或者接待公益性研学旅行群体对他们而言没有直接的利益刺激。因此缺乏用心钻研课程开发的动力和热情,这一点对学校的教师而言,也是如此。
(三)学校受制于安全和升学双重压力,组织实施研学旅行的动力不足
研学旅行很重要,国家顶层设计也很重视,特别是基于学科知识和核心素养的STEAM项目化学习研学活动更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研学旅行是在正常上课时间,以学校名义组织大批学生外出几天,同吃同住地开展的研究性活动。这对学校老师的风险管理、组织成本、能力要求、实施动力、教学成果的呈现都是不小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国情背景下,因为没有足够的晋升吸引力、收入动力、绩效考核和体制机制约束,中小学校可能会把研学旅行当作春秋游一样,流于形式而无实质性推动。
现实的确如此,目前区内研学旅行活动在中小学中的发展一直很缓慢,渗透率不高,普及性不强。这就与上述学校组织实施研学旅行的积极性不高有密切关系。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经费制约,二是安全考虑,三是成绩考虑。
首先,校外研学涉及交通、食宿、门票等各种费用,学校没有这方面的经费来源,如果向家长收取,那么容易引发质疑,因此很多学校不愿意组织这样的活动。其次,校外活动的安全风险增加,学生的安全问题是中小学校制订课外活动的一个“标尺”。大多数学校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脆不组织校外活动。最后,广西绝大多数中小学校教学制度依旧保持着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即以学生学业成绩、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等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主要标准,甚至还存在着专业文化课随意占用学生自由活动和艺术课时间的现象。这种传统的教学制度,对实施研学旅行课程化以及学生全面综合发展都有阻碍作用。总之,学校对研学旅行活动并不热心,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
(四)研学市场鱼目混珠,缺乏有效评价监督体系
目前,广西现有的研学旅行项目主要还是来源于市场行为,因此培训机构、旅游企业、旅游景区等纷纷抢滩布局。研学旅行的生源主角——中小学校并没有真正介入市场。鉴于实际组织研学活动的很多主体机构并非教育领域,其上级主管部门也没有形成统一的监管评价体系,导致研学活动偏离了教育性和公益性的本质,学生的安全风险增加而活动有效性却大打折扣。
虽然,广西已经成立了广西中小学研学旅行学会、广西旅游协会研学旅行分会等相关机构,但上述机构只是综合服务平台,缺乏有效监督执法权。研学旅行活动组织主体的制度建设、规划运营、特色课程、有效实施、准入和淘汰机制、多元评价等监督体系都尚未建立。
三、广西研学旅行的应对策略
(一)增加研学旅行的年均总时长,解决研学旅行“叫好不叫座”的问题
虽然有些省份明文规定:“校外兴趣小组、俱乐部活动、技艺比赛等活动和社会实践以及周末、节假日外出活动,寒暑假的冬夏令营、出国游学等活动不属于研学旅行。”或者“任何学校不得在寒暑假及法定节假日期间组织实施研学旅行活动”等。但自治区的有关文件提出:“鼓励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组织或指导学生家庭利用节假日陪伴孩子外出研学旅行,作为学校研学旅行的有益补充。”这可以说是广西对研学旅行的一种不同的认识。区内外存在的这种不同的认识,从某一种程度来说,大家对研学旅行的理解还存在差别。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规范研学旅行组织者和研学旅行的实施时间。比如,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可否作为研学旅行组织者?以家庭为单位的亲子集体外出活动算不算研学旅行?非正常上课时间等节假日组织的集体外出活动算不算研学旅行?如果上述问题可行,那么,一是可极大减少学校的研学旅行压力,从而激活研学旅行市场;二是能有效增加学生每年的研学旅行总时长,更好地保障研学旅行的有效性和持续性,从而提高研学旅行的目标达成率,提升参与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将自然资源转变为教育资源,推进研学基地建设科学化
当下的研学旅行市场因管理不够规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野蛮生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学旅游活动的实施。目前,中小学校尚未真正实施研学旅游活动,因此好的课程稀缺,课程同质化严重,有些课程缺乏内涵,更有不少基地的课程只是穿了一个研学旅行的马甲,其实质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参观、旅游和浅层的无目的的单纯体验。因此,研学基地需要加强与学校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单位和机构合作,做好基地整体规划,促进活动管理规范化、日常运营标准化、自然资源教育化、实践活动常态化、课程开发项目化。因为,研究性活动,项目化学习,学科知识技能和核心素养的指向,设计工程思维、创新解决问题、合作共情能力的培养等,才是高质量研学的灵魂和核心元素,否则再好的文案,如果没有灵魂,那么也注定走不远。
(三)引入非营利的课程开发联盟,构建菜单式“一健研学”课程体系
中小学校是研学旅行的生源地,导师是研学旅行的质量保障,基地是研学旅行实施的物质平台,而课程开发则是研学旅行目标实现的载体。好的课程是研学旅行的灵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一,优化研究性活动和项目化学习的课程开发智库,由学校教师、基地导师、研学机构培训师三方结合,开发课程体系。课程开发者要在国家和地方性研学旅行意见的指导下,依托研学基地本土化的特色资源,做好研学基地规划、研学资源梳理、学科知识点梳理等总体设计工作,结合学校学生的学段学情,参照各学科课程标准和知识系统,对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STEAM跨学科的探究性项目化学习为主题,打造精品研学路线,并在一定区域内进行资源共享,组建课程联盟,形成相对比较完善的課程体系。
第二,规范研学课程模板,将学校、基地、研学机构等多方开发设计的研学课程分为一般课程、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等不同模块,以主题或路线为导向,开发研学APP,构建菜单式“一健研学”课程体系。
第三,建立统一的研学旅行评价标准体系,根据研学课程的“点菜率”和多元课程评价反馈结果,定期评估研学课程,实行淘汰和奖励机制,以确保研学课程品质。
总而言之,研学旅游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与社会研学机构合作,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下,建立一套相对比较科学、完整的活动体系与标准,以期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曹华盛,周春燕.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
[2]董艳,和静宇,王晶.项目式学习:突破研学旅行困境之剑[J].教育科学研究,2019(11).
[3]王爱霞.巧用手机APP构建研学旅行新模式[J].中学地理,2018(11).
[4]王翀.广西研学旅行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究[J].当代旅游,2020(28).
[5]王婷婷,刚祥云.论中小学研学旅行面临的几个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0).
【作者简介】王修强(1973— ),博士,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研究方向为研学旅行、STEAM项目化学习、自然教育。
(责编 李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