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尧
摘 要 生态教育具有自然性、系统性、整体性、能动性和可持续性等特点,将其与传统教育融合,可以为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及长效稳定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关键词 生态教育;高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13-0003-02
0 引言
高校教育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根据素质教育的最新要求,新时代的高校不仅仅要传授给大学生必要的科学知识,还要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多方面去影响大学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在我国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要更加重视针对大学生的生态教育,结合生态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对大学生展开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但是通过对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国内高校在生态教育方面普遍存在问题,比如生态教育意识不足、生态教育内容较少、生态教育方法滞后等[1]。基于此,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生态教育的理念融入改革过程中,从转变教学理念、合理配备教学资源、以学生为本开展教学和注重教学细节等方面实施生态教育。通过开展生态教育,进一步增强教学改革效果,将生态教育融入传统教育内容中,有效促进学生生态素养的提升。
1 生态教育的定义
生态教育一词是由美国教育学家劳伦斯·克雷明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其定义为:将生态学的思想、原理和方法与全民性教育有机融合,以实现人类可持续性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的需要。简言之,就是将生态文明观的内容融入传统的教育活动中,在传授学生基本学科知识的同时,持续推动其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念。由此可见,生态教育是生态学与教育学二者交叉的一门学科,其中与生态学相关的内容包括生态理论、生态技术、生态文化和生态哲学等;与教育学相关的内容包括社会教育、职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即实现生态和谐和生态平衡在教育领域的移植与应用。进入新时代后,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开始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所以,将生态文明理论知识融入国内各级别学校的教育系统,已成为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2]。
2 生态教育的特点分析
与传统学校教育活动相比,生态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独特之处。新时代的高校要想将生态教育和传统教育相结合,就必须对生态教育的特点有深刻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将其逐步融入传统教育内容中。具体来说,生态教育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鲜明特点。
2.1 自然性
生态教育的自然性特点主要通过两方面体现:一方面,生態教育的教育过程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建立,教师和学生本身就属于自然生态的一员,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个生态成员均具有各自的特点、优势和弊端,生态教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现实生活的融入,因此,在生态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尊重生态个体的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另一方面,生态教育符合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顺应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高校在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学科教学活动的固有规律,在教学活动中不能违背这些基本规律。
2.2 系统性
在我国整体教学改革背景下,各个学校的改革理念和方法具有一定差异,由此导致校际发展不平衡。而生态教育可以理解为一个系统性、全面性的教育体系或教育模式,在生态教育体系中,校内或班级内的教学环境与省市甚至国家层面教育的大环境整体是一致且同步发展的,因此,生态教育能够保证教育的公平发展[3]。生态教育强调的是学校的教学活动成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在系统中实现规范化运行,所以新时代的高校教育需要为学生打造一套完整的教育系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3 整体性
师生是教育过程的主角,还需要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的参与。但在实际实施环节,往往仅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施,却忽略了教学环境的改善和教学技术的应用等。在生态教育中,将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技术以及师生角色都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的整体一致和协调[4]。
2.4 能动性
教师和学生是生态教育的主体,二者均具有主观能动性。生态教育以此为出发点,鼓励教师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理解和发现新的知识。而常规的教学方法则是被动地开展教学,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生态教育关注的是教师与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双方在课堂上积极互动,在持续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完成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是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特点与需求的。
2.5 可持续性
教育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摸索、完善和实施。但现阶段受到急功近利等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学改革只注重短期效果,无法持续性地开展。生态教育实现短期改革与长效发展之间的平衡,使长效长期教育成为一种可能。在此背景下,新时代的高校教育需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教学活动的可持续开展,引导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完成教学活动[5]。
3 高校开展生态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3.1 高校扩招打破招生与就业之间的平衡
我国的教育层次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几个层次,其中高等教育与其他层次的教育相比,更有必要开展和实施生态教育。我国高等教育从招生规模角度分析,1999年可以说是一个明显的分界点。在1999年之前,属于精英式教育,毛入学率最高仅为9.8%,学生毕业后基本可以获得一份较为满意的工作。从1999年高等院校扩招以来,时至今日,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阶段,如2020年毛入学率高达51.6%。在此过程中,国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的就业招聘岗位并未明显增加,由此导致高等教育的招生与就业失衡,即一方面入学越来越容易,另一方面就业越来越困难。
3.2 大学生需要养成合理的学习理念
高等教育可以说是大部分学生学习的最终阶段,毕业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承担新的社会角色。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外,还需要指导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在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中,由于种种原因,如缺乏终身教育理念等,部分学生毕业后往往未养成该项习惯。生态教育的引入可以有效弥补该方面的空白,帮助学生在生态理念的指导下终身学习。
4 高校生态教育的实施方法
4.1 转变教学理念
根据生态教育的定义可知,生态教育与传统的高等教育相比有很多明显的区别,如需要将生态学的相关理念与传统教学相融合。另外,在教学工作中要符合生态教育的自然性和系统性等特点。由此可见,生态教育的教学理念与传统教育有着本质不同。为了满足生态教育的要求,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角色,首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可聘请具有生态教育经验的教师到本校讲学等,以帮助教师认识到生态教育的优势,有效转变教学理念,为后继生态教育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另外,根据生态教育理念的需求,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学习特点与规律,在课堂上所采取的教学方法要迎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打造良好的教学生态,促进学生高效学习活动的开展。
4.2 合理配备教学资源
生态教育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在系统性方面,从生态教育的角度,首先能够准确辨析本校与其他学校以及学校内部各个院系和班级的差异。根据分析结果,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有计划地弥补不足。例如: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等;在整体性方
面,以教学环境为基础,详细论证教学环境的改造方法。
4.3 以学生为本开展教学
充分利用生态教育自然性和能动性的特点,开展教学工作。在自然性方面,教师在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后,因材施教。如对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课后单独讲解本次课程的难点内容等。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入如记忆曲线和思维导图等方法,以在相同的授课时间和授课方法背景下强化学生的理解。在能动性方面,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学和自发解决问题,将以往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
4.4 注重教学细节
为了保证生态教育的可持续,在教学工作中要充分注意各种教育细节。如教师在授课时尽可能地多提出些问题,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解答,可以掌握他们的理解情况。上课结束后,教师要关注教学效果的反馈,根据反馈结果,从生态教育的角度调整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5 结束语
高校生态教育是将生态学的思想、原理和方法与高校现有的教育方法和模式有机融合。通过生态教育的开展和实施,可以帮助师生养成正确的教学理念,同时可以促进高校整体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曌,魏文静.地方高校纺织工程专业《化纤基础》教学综合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020(29):33-34.
[2]李翠珍,任廣元,陈碧波.工程认证背景下“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399-401.
[3]马晓亮,赵雪照.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实证研究:以山西能源学院为研究对象[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20(5):29-31,35.
[4]鲍明旭.数字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研究:基于三螺旋理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10):31-35.
[5]李杨,李雪玉,何桂云.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现状研究:基于吉林省高校样本的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2):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