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德宝
《文心雕龙讲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是龚鹏程教授为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所开课程的讲课记录。这部《讲记》既没有逐句笺释、每章绎旨,也不依傍原著顺序讲疏,且又是后诸书而出,读者自然要问,这本书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文心雕龙讲记》全书共十五讲,其中有六讲可以算作是外部研究,第一和十五讲是总说和余论,第二至三讲讨论刘勰其人及其时代,第十三至十四两讲则比较《文心雕龙》与《文选》《诗品》,似乎都没有进入《文心雕龙》正文。剩下的九讲中,第四至六讲讨论《文心雕龙》与经学的关系,第七和十讲讨论《文心雕龙》的“文”观念,似乎这五讲才讲到《文心雕龙》开头的“原道”“宗经”两篇,仔细一读,其实也并不是照着原文讲。而《文心雕龙》原著中最占篇幅的文体论,在本书中只有第十一讲专门展开,而且这一讲还主要回顾了作者与徐复观的争论。显然,本书的重心与大家都不太一样。
龚鹏程《文心雕龙讲记》最引入深思的地方在于历史還原:将《文心雕龙》放到它自己的时代去考察。《文心雕龙》的历史还原之难,主要在于我们无法意识到遮蔽的存在。百年来的龙学之大兴,主要是因为在现代的“文学”概念框架观照之下,中国传统关于诗文的成体系的理论之作,首推《文心雕龙》,鲁迅将《文心雕龙》与《诗学》并举:“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理士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题记一篇》)《文心雕龙》在明清以前,不太受人重视,晚清民国以来,龙学一跃而为显学。
不过西方的“文学”概念和中国的传统文献之间,毕竟不会完全相通。百年来的龙学,其实也同样是将《文心雕龙》拿到另一个体系中讨论,《文心雕龙》研究重点关心文体论,对风骨、通变、知音等篇重作现代阐释,以接引西方的文学理论,《文心雕龙讲记》中已经提出了批评。现代学人已经处于“文学”概念的框架体系之中,往往无法觉察这个框架的存在。今人讨论《文心雕龙》时,有意无意间就在现代“文学”概念的框架下讨论,从正面讲,当然是发现了《文心雕龙》能与现代学术的相互发明之处,可同时这也遮蔽了《文心雕龙》的本来面目。
龚鹏程的历史还原,是针对现代学术史对《文心雕龙》的整体定位而言,要让《文心雕龙》回到它自己的概念体系和历史世界中去解读。先从刘勰的生平与时代讲起,引导读者进入刘勰的学术世界,指出这个时代正是经学礼法的时代,刘勰的文论正是经学传统的产物。前文指出《讲记》十五讲中,有六讲是外部研究,即是本书侧重于让读者回到刘勰的时代之表现。讲疏刘勰生平与时代的时候,龚鹏程所用的材料也不过是刘勰的本传和年谱,并无什么秘籍,却能力破旧论,引出当时的经学氛围。所以第四讲《经学礼法社会中的文论》,指出刘勰的文论在当时是主流,《文心雕龙》和裴子野的《雕虫论》等,都是经学传统下的文论,甚至说“魏晋入学问的底子都是经学”,人们认为“魏晋南北朝的经学很差、没影响”,是“近代解释的框架和视角蒙蔽了我们的眼光”。
第五讲《文论中的经学》则进一步指出,刘勰“想继承孔子,但不能像经生那般去注解经典,于是改而论文,写《文心雕龙》,借此发扬圣人思想。故其文论是与经学紧密结合的。所有的文体都推源于五经,五经也是最高的写作典范,对各文体,则依古文经学的讲法作阐释。这不但反映了当时的经学环境,也是汉代扬雄、班固等经学家文论的嗣响。”刘勰的根底在经学,这才是《文心雕龙》的大纲维、大脉络。只有这样的框架下,才能理解刘勰的一些特别做法,比如《文心雕龙》中所论及的“诔碑”,起源很晚,原本和经典没有什么关系,刘勰仍是将它推源到前面的经典去。
第六讲《文学解经的传统》则进一步推求刘勰这种思路的渊源。指出刘勰的文论有个长远的脉络,“这脉络是从汉代的扬雄、班固、蔡邕,到挚虞《文章流别论》”,它们都把文章的源头推到五经,也把五经奉为文章的典范。
《讲记》的重心在于梳理了《文心雕龙》与经学的关系,作者试图让我们回到刘勰所处的经学时代,全书着力于揭示刘勰的论述思路及其渊源,给人以很大的启发。相比之下,本书对“原道”的讨论就相对较少。刘勰说“文”是“道”的直接体现,似乎要为“文”争地位,似乎文不仅仅是文质论中外饰性的“文”,希望作者从“问题意识”的角度,再进一步讨论刘勰所针对的问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