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因素综合影响下的高校校门设计研究

2021-05-30 10:48刘云军,韩冬
艺术科技 2021年23期
关键词:设计研究时代性

刘云军,韩冬

摘要:为探寻高校新建校门作为外形独特、功能完善且符合现代审美的建筑综合体的设计思考方式,文章总结国内高校校门的演变过程,把握校門设计的发展方向,分析如今影响校门设计的重要因素,为校门设计提供可思考范围,进而结合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南校区新校门设计实例,提出相应构思过程,旨在为高校校门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校门;建筑综合体;时代性;多重因素;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TU2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3-000-04

1 高校校门建设现状及演变背景

1.1 高校校门建设现状

随着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建筑思潮、建筑技艺等的产生,建筑的形体塑造愈发多元化,有借鉴传统形式的,有传统结合现代形式的,有提取传统元素并融入现代形式的,有不断创新、探索未来形式的……在这个追求建筑形体设计多元化的时代,高校建筑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以中国美院为例,其象山校区建筑从外观到内部空间都颠覆了以往高校建筑的形式及使用方式。

在此背景下,作为高校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校门,亦成了设计师重点创作的对象。例如,湖南大学校门基于校园规划的特殊性,在设计过程中突破了传统高校校门的形式和概念,只由刻有“湖南大学”的巨石及两根带有涡卷装饰的爱奥尼式花岗岩石柱组成,有“中流砥柱,国之栋梁”纪念碑式的象征意味[1]。尽管其在建成之初引发了不少质疑,但时至今日人们对其的评价还是以赞誉为主,时间证明了湖南大学“似门非门”的校门设计是成功的。然而放眼国内高校,不少校门还是存在形式雷同、文化缺失、投资巨大等问题,或完全仿古,或追求排场,或注重风水等,都以单个因素为校门设计导向,忽略了校门的多重属性。

1.2 高校校门演变背景

纵观中国高等教育的百余年历史,高校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的变革,校门建筑形式也不断变化,从中西合璧,到借鉴传统,再到节俭朴素,最后走向多元,校门的演变体现出浓厚的时代性特征。每个阶段的经济、技术、文化、艺术、思想观念乃至世界格局的变化,都深刻影响着高校校门的形式与功能。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为楷模,高校从建制到形式均模仿苏联的大学,这一时期的多数高校不强调地域特色,不追求艺术体现,校园文化单一[2]。而如今世界进入多极化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发展也已取得巨大成就,时代繁荣而充满活力,人们有多种交通方式,有各种文化追求,有先进的建筑技术,有超前的创新意识等。总之,当下,由于社会的巨大变化,人们对高校校门建筑的思考日益复杂,因此,分析并综合考量影响高校校门设计的多重因素是设计师构思的重点。

2 影响高校校门设计的多重因素

2.1 满足基本功能

2.1.1 交通功能

高校校门作为“门”的类型之一,该具备基本的交通功能。其中,交通内容、形式的变化对校门的空间形式、开口大小有直接影响。20世纪后半段,当汽车还未普及时,人们出行以步行为主,此时的校门主要满足人行流量的需求,建筑尺度较小,氛围亲切。而近年来,随着汽车的快速普及,校门的形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车行道与人行道独立区分。在部分城市,电动车也是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有些市区甚至还设置了独立的电动车道,这对当地高校校门设计提出了更高的交通要求。

2.1.2 服务功能

在当代高校办学愈加开放的背景下,校内外的互动加强,校门建筑的服务功能逐渐完善。以使用人群为标准,校门的服务功能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对校内师生而言,校门建筑可提供短暂的遮蔽、交往、休息场所;二是对执勤人员而言,校门建筑可提供较舒适的建筑内部环境;三是对校外来访人员而言,校门建筑可设置明显而便捷的咨询场所。

2.2 体现地域特色、校园文化

高校是依托城市或地方产生与发展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当前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高校的建设、发展必然会打上地域历史文脉的烙印。设计师应主动了解当地的社会、历史、文化、民俗民风等,考虑城市整体建筑特征,避免破坏城市原有空间序列。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单个校门设计需要对地域特色进行全盘整合,但也不等于要墨守成规,应根据实际项目侧重选择融入,从而使校门与城市或地方和谐共生。此外,各高校在长期发展中发生的历史变迁、学科发展、精神传承等逐渐形成鲜明的校园文化,可以校门为窗口向社会展示,而此时的校门更像高校的标志[3]。

2.3 注重环境和谐

2.3.1 保持校园建筑环境的整体性

校门是校园建筑环境的一部分,其设计应与校内建筑产生联系,使校园建筑环境形成有机整体,而不是变成各个建筑的机械组合。校园建筑的密度、高度、外形、色彩、风格等都可能成为校门设计构思的影响因素[4]。例如,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的校门设计注重校园建筑整体风格的体现。九龙湖校区建筑均采用坡屋顶的古典形式,南大门两侧的门楼采用坡面檐口与其呼应;同时,南大门在体量上采用古典三段式的建筑比例,整体干净利索,且两侧门楼形态挺拔,与周围的教学楼、图书馆形成和谐序列。

2.3.2 与周边环境融合

高校周边环境大致可分为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大多数高校老校区位于市区,其校门处于复杂的城市环境中,或紧邻城市主干道,或位于丁字路口,或位于高楼之间……通常需要综合协调校门与周边城市环境。例如,华东理工大学正门位于丁字路口,为了缓冲入口交通,保证入口交通安全,以凹进的半弧形入口广场结合校门建筑形成开敞的校门入口空间[5]。而高校新校区一般建在郊区,校门周边自然环境丰富,有面向湖面的,有树林环绕的,也有背靠大山的……此时,融入自然环境是校门设计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

2.4 经济和技术的推动

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相辅相成,经济的发展是技术进步的基础,技术进步带来高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在它们的循环推动下,建筑从外形到规模,从材料到结构,从空间到功能被一次次重新定义。例如,山东大学校门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这种结构是在框架中分布一定数量、形式的剪力墙,从而形成可靠的承重体系,塑造灵活的使用空间,由于其造型自由,能准确表达设计意图,被现代高校广泛采用[6]。

3 创作实践——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南校区新校门规划设计解析

3.1 新校门设计背景概况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2010年3月学校南校区启动建设,依建设计划与施工安排,于2018年展开南校区新校门建筑设计工程。由于南校区是分批次建设的,在总体规划中,设置了南北两处校门,其中北门早已建成使用,所以文中所指的新校门即南校区南校门。在新校门的多次设计意向讨论中,校方代表建议新校门设计着重突出“航天”特色,这使新校门设计在初始阶段便明确了基调。

3.2 新校门设计总体分析

第一,从基本功能分析,新校门位于学校总体规划建设区域最南端,紧邻新修建的航天路,外部交通状况良好。由于以往只能从金鸡路通行前往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花江校区两所高校,而金鸡路路况欠佳且道路拥挤,因此,从市区通往两所高校的新建道路芳香东路,作为缓解交通问题的项目被快速推进,于2018年通车运营,并易名为航天路。此外,随着南校区大规模建设的顺利推进,新校门周边的新教学楼投入使用,校门位置正后方的集散广场、图书馆也即将建成,这些区域的人流量会大幅增加,新校门势必成为师生通行的主要通道。因此,新校门的通行方式可以考虑设置为两侧为单车道的人车分行模式,这种交通方式是指校园入口进出车道、人行道分别设于校门两侧,优点在于出入口明确且车行路径与人行路径唯一,可较好组织车流,保持良好交通秩序。同时,考虑到新校门建设预留了足够场地,可设置入口广场以形成交通缓冲区,为师生提供短暂的交往、休息、遮蔽场所。

第二,从地域特色、校园文化分析,桂林是世界著名旅游名城,奇特的自然山水既形成了高价值的旅游资源,又对城市总体建筑风貌提出要求,高校建筑亦不例外。《桂林市城市建筑特色指导意见》将学校新校区划入“城市新区”,并从三个方面提出建筑建设指导意见:一是崭新形象,即建筑设计应适应世界潮流,吸纳先进科技、先进理念;二是传统融合,即在建筑中融入传统元素,可在屋顶、墙身、入口等处着重考虑传统元素的运用,创造具有生命力的建筑新形式;三是禁止粗陋,即建筑强调美观、实用、经济,禁止大面积使用玻璃幕墙及劣质砖外墙。新校门在设计过程中应以上述指导意见为基础表现自身特色。此外,学校近年来非常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在实体层面,或营建“飞行广场”,在广场中央展示实体飞行器;或命名“钱学森广场”,以国家航天事业发展为主线展示各类航天相关工具模型;或以景观小品为载体,展示各类航天元素。在精神文化层面,学校各个二级学院在部分课程中适当结合航天文化开展教学,突出教学特色。学校此前修建的南校区北校门对校园文化的体现不足,可以考虑合理结合航天元素,将新校门塑造为学校的新标志。

第三,从校园建筑环境分析,南校区的建筑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高度基本控制在六层,外形总体上均呈长方体块状,色彩以浅灰、白、红、橙为主,南校区内部建筑形式规整,并无明显特色。基于学校近年来对“航天文化”的重点打造,作为对外展示窗口的校门建筑可考虑突破现有建筑环境的约束,呈现更具航天特色的形式。但为了避免新校门与校内建筑差异过大而格格不入,须在结构、色彩、体量等方面保持协调。此外,北校区(老校区)与南校区(新校区)在建筑形式上并无延续,因此,新校门的构思主要从南校区的建筑环境中提取可融合元素。

第四,从校门周边环境分析,南校区地形整体呈平缓的态势,只是从北至南有逐渐降低的趋势。新校门前方由近及远依次为预留的入口集散广场、航天路、开阔树林、喀斯特地貌群山,后方由近及远依次为校内集散广场、图书馆等校园建筑、尧山。侧面为新建教学大楼。由于校门前方为待开发地块且比较开阔,对校门建筑形式的约束较少,而校门后方的图书馆建筑、尧山与校门形成轴线,可以考虑在形式上产生联系,形成统一序列。

第五,从建筑技术分析,为了更好地融入航天特色,新校门较校内建筑形式有较大改变,且跨度较大,宜采用框架结构。由于此种结构的建筑是混凝土在半流质状态下浇筑而成的,整体性和刚度较好,也能达到良好的抗震效果,可根据设计方案浇筑成任意造型,这为新校门的形式构思提供了无限可能。

第六,从外形创意分析,不同学校的设计背景各异,校门的设计构思各有特点。学校独有的航天文化基因为新校门的外形构思提供了特别的素材,可从航天科技中寻找灵感。此外,桂林市内奇特的自然山形亦可体现在校门设计中。应运用色彩变化、材质对比、综合构成等方式,结合隐喻、象征的手法,使校门成为学校独一无二的名片。

3.3 新校门设计方案

3.3.1 整体构思

就国内高校的类别而言,航天航空类院校数量稀少,且在同等水平的高校中更受青睐。在校门中重点突出航天特色既符合校园文化建设,又有利于学校对外宣传。因此在构思方案时,形式上应突破现有校园建筑规整的整体格局,构建独特造型,但为避免突兀,会在建筑材料、色彩、体量等方面与周边建筑有所呼应。

3.3.2 细节解析

首先,在元素提取方面。方案提取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校徽图标元素,融合飞行器机翼元素(见图1)。新校门总体上形似正欲起飞的飞行器,通过对上顶部的角度、朝向进行调整,营造出蓄勢待发、直插云霄的动势(见图2)。此外,从正面看也形似桂林特有的独立山形(见图3)。

其次,在功能组合方面。由于用于校门建设的地块面积宽裕,故采用两侧单车道人车分行的交通方式,便于交通组织,并对进出车道通过中间隔墙的设置进行分离,避免进出车流互相干扰。此外,桂林地区电动车使用十分普及,因此进出车道的宽度均为8米,方便后期在车行道靠近人行道的一侧设置电动车道。在服务空间布局中,因新校门顶部为斜坡造型,门卫执勤室、休息室、卫生间等服务空间在使用时会存在一些局限,为了确保有足够的服务空间,新校门两侧的建筑外墙从人行道旁一直延伸到校门两侧。

最后,在建筑细部方面。为了与南校区建筑环境协调共存,在色彩方面,新校门以浅灰为基调,只在顶部轮廓和校名中采用小面积红橙色,与周边建筑形成色彩方面的呼应。在建筑材料方面,校门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浇筑,但两侧功能用房的外墙与校内建筑采用同类饰面,并嵌部分玻璃幕墙。在整体体量方面,为了营造蓄势待发的动势,校门体量不宜过小,但同时与要后方的图书馆形成层次上的递进,多方考虑后校门的整体高度控制在12米以内。

4 结语

高校校门作为一个复杂的建筑综合体,既是高校建筑群的组成部分,又是校内外的过渡空间,还是对外展示的标志物等。在设计时,必须深入了解影响高校校门设计的多重因素,主要从基本的交通功能、独特的校园文化、校园的建筑环境、周边的社会环境、建筑技术、创意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校方的主要需求,展开创作实践。

参考文献:

[1] 张宜薇,周小儒.西方“无门式”校门造型特征简析[J].美与时代,2017(5):41-42.

[2] 王寿帅.当代国内高校大门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9.

[3] 郑剑艺,林翔,刘塨.基于建筑文化基因传承的新校区校门设计[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3(2):74-78.

[4] 吕大力,张严.校园整体设计视角下的校门创作实践[J].城市建筑,2019(1):49-51.

[5] 尹维玲.中国大学校门调查与分析[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

[6] 岳丹.大学校门建筑结构形式的文化艺术表达研究[J].东南传媒,2011(6):134-136.

作者简介:刘云军(1989—),男,湖南邵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城市景观更新。

韩冬(1991—),男,河北衡水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乡村振兴规划。

猜你喜欢
设计研究时代性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捕捉时代性、典型性、示范性——以纯净的心写纯净的人
时代性价值取向下战争史教学再思考
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函数的教学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