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近年来高考古典诗歌问答题的提问方式为研究对象,以为考生提供一套应对高考古典诗歌鉴赏中“非典型提问方式”的技术为研究目的,采用案例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将“非典型提问方式”分为“诗评型”“炼句型”“作用型”,并提炼出相应的答题技巧和应考技术。通过分析高考古典诗歌主观题命题特点,把握命题趋势,探索科学高效的备考方法,为考生解答高考诗歌问答题提供一个新的审题角度和解题思路。
关键词:高考古典诗歌问答题;非典型提问方式;应考技术
2021年高考语文评卷已结束,笔者了解到,2021年广东卷语文诗歌问答题考生平均得分仅为1.8分,很多考生读不懂题干,抓不住考点,以致得分低下。解决考生审题不精、解题有误之痼疾,须从备考着手。那么,如何在新高考背景下备考古典诗歌?本文从高考古典诗歌鉴赏提问方式入手,在新高考视野下,进行考情分析,并在素养立意、能力主导的理念下有针对性地提出应考技术。
近年来高考古典诗歌主观题在提问上呈现出以下特点:①总体稳定、注重基础;②考法灵活、注重思维;③强化理解,重视能力。“体现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由考查学习结果到考查学习过程的转型。”[1]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古典诗歌时间跨度大,内容含量多,题材覆盖面广,考生在复习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因此,为学生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应考技术显得尤为必要。其实,全国卷古典诗歌鉴赏的备考并非“无法可依”,笔者根据高考古典诗歌问答题的提问方式将考题分门别类,并有针对地提出应考技术。
一、诗评型——读懂评语,找准角度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讲究的是印象式批评。即对于某一首诗,或者诗词中的某一句某一字,往往冠以‘神‘妙之类的,整体感悟式的评价。”[2]如钟嵘在《诗品》中评价曹植的诗歌:“骨气奇高,词彩华茂”。[3]这种“印象式批评”非常抽象,指向性不强,当高考古典诗歌问答题考查中引用这种“印象式批评”来提问时,答题难度明显增加,如:
1.2013江苏卷:《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2.2018北京卷: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3.2021全国I卷: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以上提问方式都涉及到前人的评语,这种“印象式诗评”是一种开放性的题型,自由性、综合性、创新性都较强,但指向不明确,凡涉及到此类诗评的题目答题时重在阐发理由。教师在引导学生解答这类问题时,要让学生明确答题思路,首先读懂“诗评”,然后思考评论家为什么这样评论此诗。我们以2021新高考全国I卷《寄江州白司马》为例: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滋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提问: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拿到题目后,我们首先要读懂题干中说的“第二句”不是颔联,而是“惠远东林住得无”这一句,考场上很多考生定位为颔联,直接导致得分低下,这说明考生的文体知识掌握不牢固。其次还要抓住题干中的“已包含委婉劝告”这一关键词。这就要思考什么是“已包含”?作者“劝告”什么?还要思考为什么这个“劝告”是“委婉的”?先从内容上看,第二句作者询问友人“惠远东林住得无?”,意思是“高僧慧远曾住的东林寺,不知你去住过否?”作者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再从意象上看,作者选择的是高僧“慧远”和寺庙“东林”,这些都是佛教之物,意象本身象征着淡泊遁世,这说明诗人关心友人的精神生活。最后从结构上看,这是诗歌的第二句,第二句一般有总起、铺垫、照应、伏笔等作用,题干说“已包含”,意思是别的地方也有劝告之意,那就不能局限于第二句。我们结合整首诗来理解,发现尾联包含了直接劝告之意,作者直接劝告友人不要沉迷佛教,消磨了志气,要振作起来,想着前途依旧一片光明,要对人生充满信心。第二句其实是给尾联正式地劝诫进行了铺垫,这样想,就理解了题干中的“已”字。接着就要运用一定的答题技巧,组织好答题语言。可将参考答案整理如下:“①在结构上,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②在主旨上,“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
“诗评型”选用的“评语”一般涉及诗歌的结构思路、艺术手法、意象意境、思想情感、语言风格特色等内容。解答这类考题,第一,分析文本内容,从情感思想、选材构思、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特点等方面正确理解和赏析诗歌。第二,分析题干中的“评语”,抓“评语”关键字词、读懂其内涵,准确判断“评语”内容指向,即弄清前人评论的具体角度(内容、技巧、炼字、感情基调、语言特色等),准确把握考点;第三,对号入座,理清答题思路,找到诗词与“评语”内容相对应的字词句或所写内容,结合答题方法,准确作答。
二、炼句型——由小到大、由点及面
高考古典诗歌问答题通过“炼句”这一题型来考查考生的審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正可谓赏析之要,赏句为妙,“赏句”是一种层次比较高的鉴赏,综合性很强,自由度很大,它可以从内容、语言、意境、形象、表现手法、情感等角度赏析。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答题的自由度较大,难度也较大。
但是再怎么灵活变通,其命题意图、出题方式都有一定的内在稳定性和统一性。如:
1.2015全国Ⅱ: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2.2016全国Ⅲ: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3.2017全国Ⅲ: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2015全国Ⅱ中问的是颔联“巧”在哪里,2016全国Ⅲ问的是哪一句更好,2017全国Ⅰ问的是第四句的精妙之处。这些出题方式表面上看上去千差万别,实际上都蕴含在“句子赏析”这一大的考点之下,如果学生能明确这一点,那答题思路将会清晰很多。笔者以2017年全国I卷为例: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提问: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诗歌中句子赏析型的答题思路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应该遵循“由小到大”原则,即从诗歌最基础的组成单位字词、意象入手,再考虑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结构、情感等大方面。基于此,我们赏析“下笔春蚕食叶声”这一句时,先看字词,发现动词“食”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考场上考生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食叶的声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考生奋笔疾书之情形;再看意象,在古诗中“春蚕”是勤劳、执着、奉献的象征,这正像考场中多年苦读,渴望金榜题名,报效祖国的考生,两者之前形成了关联;再来看表现手法,春蚕食叶是非常细微的声音,作者将考生答题的声音比喻成春蚕食叶之声,可见考场的静谧和肃穆。最后,我们分析作者的情感,我们从诗歌的标题可知作者欧阳修是作为考官来观看进士考试,结合一定的文化常识可知,进士考试是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作者作为考官看到考场上考生奋笔疾书、全力以赴,欣慰和期盼之情可想而知。
按此思路,我们可将2017年全国卷1卷第15题参考答案整理如下:“①在修辞上,把考生们在纸上的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食桑叶的声音,生动贴切;②在手法上,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在情感上,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先从小处字词入手,再从大方面如表现手法、情感方面入手,得出答案,既准确又全面。
三、作用型——找准位置,瞻前顾后
对诗句中某些词句作用的考查其实就是对诗篇构思的考查。什么是构思?构思是作者写作之前的整体谋篇布局,即“意在笔先”,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用了精湛的八个字来概括诗歌的构思过程,即:“意授于思,言授于意。”[4]可见构思的妙处。奇妙精湛的艺术构思能使诗歌妙处横生,具有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对诗歌构思的命题同样是对考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考查。如:
1.2016全国I卷: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2.2018年全国Ⅲ卷:“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3.2019年全国Ⅱ卷:“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笔者具体以2018年全国Ⅲ卷为例: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提问: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题干中明确了考点是考查意象的作用,但答题角度不明确,这时我们可关注考查对象出现的位置,再结合其在内容、主旨、情感表达、结构等方面的作用。首先可以先观察“酒”出现的位置,第一个“酒”出现在颔联,颔联一般有铺垫、引出下文等作用,第二个“酒”出现在尾联,尾联一般有总结升华等作用;再从内容上分析,第一个“酒”出现在作者写书之前,诗人将“酒”比喻为旗鼓,酝酿了情绪、积蓄了气势,第二个“酒”出现时诗人已经写完诗了,在情感上是心满意足、踌躇满志的。因此可将答案整理如下:“①在结构上,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在情感上,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作用型”提问方式重在考查学生对诗人构思的理解、对诗歌的整体把握程度,遇到这一类“非典型提问方式”时,考生要先读懂诗歌,明确题干要求,再从位置、结构、内容、情感、主旨等方面考虑,定会得出正确答案。
古典诗歌主观题的应答关键在于审题和答题。在审题上考生首先要读懂提问语言,把握“非典型提问方式”背后常规的命题意图,学会“化特殊为普通”,明确答题方向;在答题上,考生要有意识组织规范化的答题语言,避免无条理、无组织的答题语言,还要根据具体分值进行分点作答。全国卷诗歌鉴赏主观题一般都是6分,这样的分值,答题要点至少三点,甚至可以写四点。如“①在手法上....;②在结构上....;③在情感上....。”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样,既可使答题条理清晰,也方便阅卷老师批改,提高得分率。希望笔者在本文中总结出的“非典型提问方式”的应考技术,能给广大师生备考诗歌问答题时提供一个新的理解角度和解题思路。
参考文献:
[1]杨燕:《核心素养视野下诗歌鉴赏考情分析及备考策略》,《学语文》2017年第5期。
[2]郭跃辉:《“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下的古诗词教学》,《语文月刊》2018年第2期。
[3]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資料选编(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215页。
[4](清)沈德潜:《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241页。
(作者:陈思,广东省中山市龙山中学教师)
[责编夏家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