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补充研究

2021-05-30 20:19:45巴燕燕郭晓娜张心怡
南北桥 2021年9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巴燕燕 郭晓娜 张心怡

【摘    要】姓氏文化是建立在姓氏之上的特殊文化现象,它将姓氏作为纽带,可以反映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将姓氏文化教育带入小学课堂,使小学生深入认识姓氏文化的内涵,不仅能够提升其传统文化素养,更可以借此传递姓氏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本文主要探讨了姓氏文化教育现状、补充研究姓氏文化的主要体现、将姓氏文化知识带入小学四年级课堂的意义、开展姓氏文化教育的可行方法及向公众传播姓氏文化的可行路径。经历实践探索过程,最终得出编制与小学语文教材存在有机联系的校本教材、开设相关校本课程、創办微信公众号以传播姓氏文化知识等行之有效的方式。

【关键词】姓氏文化  小学语文  补充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9.188

一、姓氏文化在语文教材与教学中的渗透现状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中指出,优秀的传统文化要贯穿教育的始终,以中小学和幼儿的教材为重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这一举措引发了许多教学人员对教学中民族文化传承问题的重视。有许多专家学者在积极探寻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融合传统文化内容的问题,那么围绕本研究的目的,当前国内对于小学中姓氏文化渗透于教材与教学的研究现状是如何呢?通过大量文献阅读,做了以下研究综述。温小军在《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的“部编本”语文教材》一文中认为,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上,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立意更高,在传承过程中努力去彰显语文课程的学科特征。冯丽娟和刘建荣在《中华姓氏文化的内涵与当代价值研究》一文中表明,我们的姓氏虽然还在代代相传,但名字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已经越来越少,这对于文化的传承必然有不利的影响。刘巍在《唯物史观视阈下的中国姓氏演变与发展》表明中国人对姓氏的重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减弱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既是落实国家要求的实践体现,也是新时代小学语文教育的新使命。然而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国内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研究直接成果数量有限,笔者希望通过对小学部编本教材中姓氏文化的补充研究,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为今后教学提供一些建议,填补小学语文教科书研究内容的漏洞。

二、补充研究姓氏文化的主要体现

(一)课程教学中的姓氏文化补充

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姓氏起源、相关姓氏名人以及与姓氏有关的知识拓展等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在学生对姓氏文化的认知方面起着促进作用,通过课程教学使小学生能够对与中国姓氏有关的知识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愿意进一步去学习中国文化,也通过教学增加小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及在中国社会的融入感。

(二)部编版语文教材内容中的姓氏文化补充

当前教材中姓氏文化的教学内容十分缺乏,笔者以现有的教育理论为基础,为教材中姓氏文化内容的呈现做出具体的补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姓氏文化的教育,从而提高姓氏文化内容教学实现的有效性。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可供教师挖掘进行姓氏文化教育的内容。名著名篇学习中的姓氏文化教育引导,习作训练中的姓氏文化教育引导,识字、写字中的姓氏文化教育引导等等,总之,充分挖掘中国姓氏文化的内涵,有效地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中国姓氏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里落地生根。

三、补充研究姓氏文化的意义

随着历史社会的发展,家族的组成形式随着社会变革在不断更新,同时人们的姓氏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在现代的文化教育中,有关姓氏文化的知识教育存在普遍缺乏现象,对学生进行姓氏文化普及教育势在必行。姓氏文化应是每位国民必不可少的文化知识。

(一)现实社会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大力加强家风建设,要留得住绿水青山,记住乡愁,而乡愁就是我们的根,这个承载着家国情怀的根就是中华姓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促进百家姓文化发展,往小处说,有利于融百家于一家,构建和谐社会;往大处讲,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脉。

(二)补充完善学校教学资源

编写《趣味姓氏》校本教材,作为学生的素质拓展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针对广大小学有关课外知识欠缺的问题,《趣味姓氏》校本教程的开发可以优化学校的教育资源,提高学校的教育成效,同时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

(三)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在对校本课程进行开发时,要注重小学生的身心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收获生活和学习的知识。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像在巨大的知识宝库中挖掘宝藏,为他们揭开自己的姓氏的神秘面纱,探寻家族之根,解读古老的家族亲属制度。经历这个过程,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如家族亲属称谓等日常生活中必备的知识,还可以收获许多在平时不易接触到的传统文化知识,从童年时期开始积累深厚的知识底蕴,便于提高传统文化素养,树立起文化自信心,学习兴趣也随之增强,知识视野进一步拓展,为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补充研究姓氏文化的路径

盛安生先生曾经叙述,要想深入开展姓氏文化研究工作,就要注重姓氏文化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文化,在补充研究姓氏文化的同时,要严格尊重历史事实,采取合理的途径和策略对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进行补充研究。

(一)研究教材,编纂校本教材《趣味姓氏》

通过对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文的反复仔细研读,针对部编版教材中缺少姓氏文化而设计姓氏文化与课本紧密结合的校本教材。以《百家姓》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参考,结合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通过教材中出现的名人、作者作为线索导入,设计若干相关课程,进行编制教案、教材。最终编纂出校本教材《趣味姓氏》,对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进行补充,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姓氏文化。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达到巩固教材知识的效果。比如在讲解张姓时,这样引入:“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发明创造,你知道弓箭是谁的杰作吗?张姓的起源与弓箭的发明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张姓!”在引入徐姓时,这样引入:“大家不久前刚学过一首有趣的诗歌,名字叫《花牛歌》,《花牛歌》的作者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徐志摩,本课就带大家一起走近‘徐姓。”

(二)推送公众文章,辅助拓展

开设“趣味姓氏”微信公众号运营账号,定期推送姓氏文化相关文章,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向大众讲授趣味姓氏知识。自2020年9月30日到2021年4月17日,已发表20篇公众号文章。公众号推送文章内容涉及广泛,包括人口占比大的常见姓氏,如李、王、张、刘、陈;少数民族姓氏,如壮族、苗族、满族等姓氏;常见的复姓,如上官、欧阳、司马。另外,还有中西方姓氏文化的对比。其中一部分文章推送紧跟课堂教学的脚步,作为课堂上的知识补充,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另外一部分推送文章面向大众,以趣味多变的形式向大众讲授姓氏文化。以此来扩大微信公众号的受众,扩大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和传播力度。

(三)选择试点学校,开展教学实践

从地理环境、办学特色、校风校纪、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选定天津市南开区中营瑞丽小学作为此次实践的学校地点。每周四下午是中营瑞丽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素质拓展课,项目组成员有计划地分批开展教学活动。实践前准备好相关教案、教具、授课幻灯片。课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分析课堂效果,并针对课堂上学生的反馈情况和课前复习检测环节的表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安排,力求做到让小学生在轻松良好的教学环境中收获知识和能力。【课题:天津市天津师范大学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市级课题(姓氏文化进课堂——四年级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202010065103】

参考文献

[1]全秀炜,凌欣怡.从姓名看中国传统文化[J].汉字文化,2019(18):82-83.

[2]冯丽娟,刘建荣.中华姓氏文化的内涵与当代价值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33(04):61-65.

[3]刘巍.唯物史观视阈下的中国姓氏演变与发展[J].现代农业研究,2018(09):98-100.

[4]周仕德,蔡锦怡.小学语文教材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样态及反思[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43(01):91-99.

[5]王子楠.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分析及教学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0.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31:37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8:49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6:01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3:14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