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哈尔滨中央大街历史街区过渡街道色彩控制策略

2021-05-30 10:35勾雨桐郭晓君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央大街风貌哈尔滨

勾雨桐 郭晓君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图1 中央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图

哈尔滨随中东铁路建设而建城、发展,中央大街也随其成形、繁荣.图1为2020年8月所划定的中央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具体范围.其中,中央大街主街为核心保护范围,与其连接的25条东西走向街路为建设控制地带,即本色彩控制主体研究对象——过渡街道.中央大街对外是重要的城市名片,而过渡街道中涵盖多种功能建筑,如教育、商业、办公、居住、餐饮、展览、医疗等,对内承载城市更多功能.活动主体也多为本地市民,更具“城市烟火气”.但相较主街而言过渡街道管理稍显滞后,色彩风貌并不和谐,色彩面貌存在较大程度的“脱节现象”.多数街道由于形制相近可辨别、可意象程度较低,意象品质不高.

本文通过对哈尔滨城市色彩风格成因进行剖析,解读中央大街主街及过渡街道色彩现状问题.结合认知心理学理论,提出针对过渡街道的色彩控制策略.旨在从城市外环境视知觉体验上增加广大市民即认知主体的获得感与体验感,提升街区意象品质与满意度.

1 哈尔滨城市色彩成因

哈尔滨整体城市色彩以米黄色为主体,新城区多以暖灰色、黄灰色为主,整体呈暖色调.其特色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气候地理条件及建城初期的外来文化输入两方面[1].

1.1 气候因素影响

哈尔滨市位于中国东北部、黑龙江省中南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春秋两季属过渡季节,时间较短.11月至次年3月为寒冷而漫长的冬季.全年近三分之二的时间无草木等暖色点缀,易使活动主体产生沮丧与反感的情绪.因此决定了哈尔滨需使用较高彩度与较高明度的城市色彩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冬季太阳入射角低,多数建筑立面大部分时间处在阴影区.同时白昼时间短,使冬季傍晚与清晨时间占比增大.长波长、投射力强的红光更易穿透大气层直射在建筑立面.此时间段内的建筑整体色调更偏向橙色与红色的暖色调,因此多采用对光反射率更高的类白色等暖色系来反衬哈尔滨独特的寒地气候特点[2].

1.2 建城初期文化奠定影响

哈尔滨随中东铁路建设而发展.1896年开始,俄国铁路工人在哈尔滨聚集;1900年中东铁路建成后大量俄国建筑商开始投资建设哈尔滨;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后,大批俄罗斯人进入哈尔滨并进行大规模的建设[3].修建了以俄罗斯风格为主的建筑,其中多数铁路职工住宅为俄式砖木结构建筑,并以米黄色涂料对外立面进行粉刷.至此,城市色彩的主基调已经形成.

1917年,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大量俄罗斯人涌入哈尔滨.同时,随着日本等国家在我国东北部活动的增强,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移民的增多.各国相继建造领事馆,此时除采用米黄色外立面外,引入了白色、红色等作为装饰色.城市风貌十分统一,大量建筑多为折衷主义风格.

20世纪末,国内众多城市开始追求城市的新型现代化面貌,随着一系列拆除、改建老建筑活动,哈尔滨城市风貌特色逐渐消失.为恢复其特殊历史带来的城市特色风貌,自2000年起,低层及多层居住建筑在外立面修复翻新时以暖黄色进行重新粉刷,极大程度上恢复了自建城以来的色彩主基调[4],并逐步确立为以米黄色、灰色为主的高明度、高彩度暖色系城市色彩主题.

2 中央大街历史街区发展与色彩现状

哈尔滨是近代中国最早、也是仅有的几个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的城市.城市建设之初,俄国规划师根据中东铁路走向及城市地理条件,参照国外规划模式,对哈尔滨进行了功能区域的划分,并对新市街进行了全面规划,后对埠头区进行了整顿性规划.

2.1 中央大街发展沿革

哈尔滨城市建设初期,中央大街已经基本成形,随后逐步发展成为哈尔滨市重要的城市名片(如表1所示).

表1 中央大街主要发展沿革

2.2 中央大街主街色彩现状

1997年中央大街步行街正式开通后,主要经历三次较大规模改造:2003年进行综合改造,增设多处休闲区并分季节布设景观;2009年对35栋楼体进行粉刷,6栋进行水刷,并整修临街破损设施及踏步;2020年对主辅街43栋老建筑完成修复性粉刷并调整风格不协调牌匾,提出“城市会客厅”概念,通过调整业态更多地吸引市民游客,增加对城市内部的“黏性”.现阶段中央大街主街建筑色彩情况如图2.

由图2中a可见,此处区域因具备地下人行通道出入口前的小面积疏散功能,空间较为开阔.且与东西走向的城市主干道相邻,多采用淡雅的低明度低彩度色彩.局部淡化色彩表现就城市区域而言,可以避免突出色彩对驾驶员的视觉干扰;就历史街区整体而言,可以更加凸显位于端部的防洪纪念塔,更具空间节奏感与引导性.

由图2中b可见,此处区域建筑相对密集,空间围合感较强.中医街路口建筑以屋面色彩为主要点缀色,对长时间处于阴影面的建筑主立面进行色彩补偿.红霞街路口处为高明度低彩度色彩.万国洋行及松格利药铺旧址处高明度高彩度的建筑色彩对比强烈,视觉冲击感较强,市民对此议论较多.由图2中c可见,此处区域建筑用色较为单一,多采用低明度、低彩度色系,且无白色装饰线脚、檐口等处,立面分段不明显.在小片区内形成和谐风貌,存在较多地标性店铺,为市民的集体意象点所在.

a 中央大街北大则主要建筑色彩现状 b 中央大街中部主要建筑色彩现状 c 中央大街南侧主要建筑色彩现状

中央大街主街色彩总体呈三段式分布,北侧多用暖调的灰黄色系,与城市东西向街道过渡融合的同时突出重要节点防洪纪念塔;中部色彩较为浓郁,整体面貌较为和谐浪漫,但局部运用视觉冲击强烈的高明度高彩度色彩,应予以适当改善;南侧整体活力较低,色彩多以米黄色系为主,并与街区外围城市区域相呼应.

2.3 过渡街道色彩现状

历史街区内建设控制地带共25条街路,均为东西走向,链接主街与现代城区,故将其定义为过渡街道.

过渡街道相较主街而言承载城市更多功能,其内包含教育、商业、办公、居住、餐饮、展览、医疗等多种功能类型建筑,活动主体多为本市市民,但就现阶段而言其色彩较为混乱,与主街风貌对比强烈,对街区整体形象品质与意象构建产生较大影响,选取其中重要功能建筑所在街道或城市交通道路进行色彩调研如图3.

a 重要功能建筑所在过渡街道色彩现状 b 重要功能建筑所在过渡街道色彩现状 c 重要功能建筑所在过渡街道色彩现状

由图3中a可见,上游街至西二道街路段旅馆及居住类建筑较多,住宅立面较为老旧;西五道街临近城市区域主要高层住宅建筑,色彩选择为明度及彩度较低的黄灰色.靠近街区内部的建筑底商广告色在建筑立面色彩中比较跳脱,色彩面貌较为杂乱.住宅作为占比最大的城市重要功能性建筑,其色彩选择直接影响区域甚至城市色彩风貌.西七道街属街区中部路段,并为马迭尔冷饮厅所在街道,可意象度较高.

由图3中b可见,红专街与西七道街相对,在2003年第三期综合整治中定性为音乐文化街,夏季夜晚会有演出,但街道面貌较为陈旧,广告色彩杂乱,与其相对的西七道街形成鲜明对比;大安街定性为美食街,街道较有年代氛围感,底商色彩杂乱,广告色突出,现存较多风貌性院落;西十一道街建筑色彩风貌较为统一,有小型标志性雕塑,主要为游客意象点街道.此部分路段均存在建筑利用率低、商业活力不高、意象品质差的现象.

由图3中c可见,西十二道街为城市交通双向车行道路,存在较多彩度及明度高的黄色系,整体街道两侧色彩风貌较为统一;西十四道街以多层居住建筑为主,建筑色彩与立面分段均较为杂乱;端街处较为安静.具备休闲性节点空间,房屋间距适中,光照充足,具备休憩空间,城市居民较多,附近居民多在此处活动.

中央大街历史街区内北侧街道活动人群多,可达性较高,功能性较强,街区面貌较好,可意象程度高;南侧街道静态人群多,可达性较低,功能性较弱,街区面貌较差,可意象程度低;东侧街道临近尚志大街及麦凯乐、新一百商圈,人流、车流量均较大;西侧街道旅馆、餐饮、住宅等生活服务类建筑较多.整体街区北侧人流多于南侧,东侧人流多于西侧.

3 中央大街历史街区过渡街道色彩控制策略

中央大街现存的多种风格建筑是哈尔滨地域文化的缩影与体现,而其标志性旅游景点及商业化的定位决定了街区内全年人流量都保持在较高水平,仅在2021年5月1日当天即达到58万人次.由于其多为步行街路,或在过渡街道中临近主街的部分为步行街路,市民及游客作为知觉主体的色彩认知应当成为街区色彩设计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3.1 认知心理学与色彩控制关系

50年代中期凯文林奇运用心理学家有关“图式”的理论,开始研究人民对三座不同城市的意象,自此认知心理学原理开始在建筑等相关设计领域中应用.人们通过行动于城市区域内部,对城市进行感知与认知,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意象”,当回忆或再次运动于某一区域时,其认知意象会进行获得、储存、转换与运用等一系列转换与更新.而其提出的认知地图五要素即标志、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对于中央大街历史街区同样适用.标志转换于街区内部可视为位于主街北端的防洪纪念塔雕塑,具有指引意义;道路即构成历史街区的鱼骨型街道;边界即为历史街区所划定的范围边界;区域可以对应功能,即主街主要的商业、旅游功能,过渡街道的居住、餐饮、工作、教育等功能;节点即分布于街区内部的景观性节点,功能性节点,休闲性节点.

通过认知心理学及色彩认知地图的创建对主街重点建筑进行色彩语义的提炼,即认知关系中存储信息的过程,用以对过渡街道中保护建筑或重要功能建筑的设计.使知觉主体进入街区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感知所处方位,或在一定距离上即产生对主要建筑物的认知.创造“色彩认知意象”,即认知关系中对已有知识的内部解释加工和转换提取的过程.认知地图主要为二维平面的区域分析[5],最后加入立体维度的建筑色彩,可以更加完整的构建街区整体意象.

3.2 色彩控制策略

对于城市,应创造历史街区整体风貌意象;对于街区,应加强特殊地标、特殊功能街道的局部认知意象.建筑外表皮色彩是构成城市意象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城市垂直立面的主要构成元素,突破林奇的二维结构性意象,可以构建区域内的独特性意象.通过对居民的行为习惯调查,结合认知框架建立过程可以有效提升街区可意象程度与色彩意象品质.同时,意象建立与知觉主体的行为和区域功能有一定关系,改善街区面貌的同时,在街区范围内形成温馨、和谐的城市色彩风貌可以增强居民在商业旅游区内的城市归属感,吸引更多市民游客.

在过渡街道色彩运用中,可参考遵循以下用色规律:

第一,突出历史建筑.对于历史建筑,应尊重其原始建筑风格与色彩,同时避免刻意与死板.结合街区定位与主街中同类型建筑进行适度、合理的改造;避免高彩度、高对比度色彩出现在相邻建筑及相对建筑中;对于历史建筑所在街道的其他建筑,应以历史建筑为主体意象对象,根据历史建筑色相降低彩度及明度应用于其他主要建筑中.相对建筑可选择低对比度互补色进行重点意象构建.同时,在街道两端运用街道内历史建筑色相,以作为基础意象提示.

第二,弱化居住建筑.对于居住建筑,由于其占据城市立面最大比例,色彩选取应更加谨慎.低层住宅建筑可遵循现有黄色为主体,白色为檐口、线脚等装饰色的模式,但应选取彩度较低的黄色系.临近主街的多层建筑按街道整体色彩进行规划.临近街区外围的中层及高层建筑选取无彩色系,并以所在街道重点功能建筑的色相辅以点缀;有底商的住宅可以进行立面划分并对底商用色进行管控.

第三,突出功能建筑.对于重要功能性建筑所在街道,如医疗、教育等,以功能性建筑为主体意象.选取功能建筑的中低对比度色相,进行以建筑为点,到以街道为线的街道意象构建,增强街道及建筑的定位功能.

4 结 语

中央大街历史街区为鱼骨型街区.主街位于中央,将街区分为东西两部分,过渡街道位于主街两侧,其形制、功能、性质部分有所相似.东、西两部分与南、北两侧的功能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增强街区整体风貌品质是构建整体街区意象的重要手段之一.色彩作为最直观的城市风貌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可提高街区可意象程度与意象品质.根据主体活动人群特点进行重点色彩控制,目的是在考虑整体意象的前提下,能对街区内部不同区域进行辨识、区分与记忆.对历史建筑作色彩语义提炼并将之转换运用为色彩符号,对历史建筑所在街道、重要功能性建筑所在街道进行严格色彩控制,可以在过渡街道强化街区特色,使主街氛围得到合理延续的同时又更富有生活气息.居住建筑作为最大面积的城市色彩,在历史街区中可视为与周边现代城市区域的融合与过渡.对其进行色彩控制,将其构建为街区范围内的温馨、和谐的城市背景色,避免因其色彩混乱破坏街区整体意象品质与色彩形象.

猜你喜欢
中央大街风貌哈尔滨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家乡的中央大街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包裹的一切
静听花开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刘派
为你撑伞
库车城市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