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的性别意识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1-05-29 05:32韩笑邹萍
早期教育·教研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性别差异

韩笑 邹萍

【摘要】本研究采用实验的方法选取北京市某幼儿园40名中班幼儿进行性别意识研究,利用访谈的方法对被试幼儿的40名家长和10名幼儿园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中班幼儿的性别意识发展特点:性别认同方面,中班幼儿对于自身的男女性别认识清楚;性别稳定性方面,中班幼儿知道性别不会随着时间、情境和成长变化而变化,对人的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已经基本形成;性别恒常性方面,女孩回答性别恒常性问题的正确率总体上比男孩略高一些,中班幼儿对自身及他人的性别属性的永久性有了一定认知,具有了性别恒常性意识。2.父母的教育作为上的特征:家长带幼儿认识性器官在男女不同性别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家长带男孩认识性器官的比率显著高于家长带女孩认识性器官的比率;家长对幼儿相反性别行为的干涉程度在男女不同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当幼儿表现出相反性别的行为时,家长对于男孩的干涉比例要高。3.幼儿园中班教师的性别教育实践特征:幼儿园中班教师认为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十分必要;幼儿园中班教师自身的性别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性别意识;幼儿园中班教师具有明确的性别教育观念,重视对幼儿的性别教育,并通过绘本故事、动画片、师幼谈话、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

【关键词】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性别差异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21)01-0035-05

【作者简介】韩笑(1994-),女,山东泰安人,大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邹萍(1963-),女,辽宁大连人,大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心理学博士、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大连市婴幼儿早期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一、问题的提出

从一出生开始,幼儿就被确定了自己的生物性别,但是其性别意识的形成却需要后天的培养。性别意识包括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性别认同是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即掌握自己的性属性或相应的作用,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正确标定。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其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性别恒常性是指基于生物属性基础上的永久性的特性,它不依赖于一些表面特征,如头发的长短、服饰等。

学前教育阶段,正是幼儿性别认同产生并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儿童要形成性别概念、性别角色及性别恒常性[1]。贝姆的性别图式理论表明,儿童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社会环境中的性别差异信息,而是对这些信息进行主动加工,从而逐步建构起自己的性别差异、信念系统[2]。儿童自3~4岁开始明了自己的性别[3],而后性别意识逐渐明朗化,儿童性别稳定性的发展在5岁左右有一个质的飞跃,中班阶段(4~5岁)的幼儿处于性别意识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幼儿性别意识的发展状况对其今后的性别角色及自我同一性具有重要影响。性别意识问题不仅是社会性研究的关注点,社会、学校和家庭也越来越关注幼儿性别意识发展问题[4]。中班阶段幼儿在经历了至少一年的幼儿园集体生活后,对自己、同龄人和其他成人的性别有了一定了解并形成认知,幼儿的性别意识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正确的性别意识,对于幼兒进入小学后的自我认识和同伴关系建立具有重要作用。

基于幼儿在中班阶段性别意识发展的关键期,本研究选定中班幼儿进行实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中班幼儿的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了解中班幼儿性别意识发展状况及特点;同时在对幼儿性别意识的影响因素探讨中,父母和幼儿园教师是众多影响因素中作用最为明显的两个方面,因此研究对象扩展到相对应的幼儿家长和教师。本研究对中班幼儿性别意识发展的个体差异和整体特点进行分析,深入探究影响因素及作用,以期充实对中班幼儿的性别意识发展的研究并对其性别意识发展提供有效支持,促进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

二、研究方法

(一)实验法

1. 实验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北京某幼儿园两个中班幼儿(4~5岁)40名,每个班男孩、女孩各10名,男孩共20名,女孩共20名。

2. 实验方法

本研究准备34张图片,内容为带有明显性别特征的物体或者活动,并且分为性别图片(性器官)、玩具图片和职业活动图片三个范畴(每个范畴的图片男女指向数量一致)。每名被试依次坐在桌前,由主试将图片成对呈现给幼儿,每对图片一张指向男性,一张指向女性,要求被试指出自己最喜欢的,同样喜欢的要求进行迫选,测试幼儿的性别认同发展状况。

本研究向幼儿出示一张与其同性别的带有性器官的儿童形象图片,然后改变时间、情境以及成长状况,测试幼儿性别稳定性发展状况。

本研究向幼儿出示一张与其同性别的带有性器官的儿童形象图片,然后改变该儿童发型、服饰,并呈现该儿童与异性同伴游戏图片,测试幼儿的性别恒常性发展状况。

3. 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20.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访谈法

1. 访谈对象

本研究选取该园(与实验对象园所一致)被试幼儿的40名家长和10名幼儿园教师为访谈对象。

2. 访谈过程

本研究针对幼儿园教师及幼儿父母的性别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途径、性别角色期待以及对待双性化教育的态度四个维度进行访谈,进一步研究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对中班幼儿性别意识的影响作用。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中班幼儿性别认同发展状况

首先,让幼儿指认性别器官图片。出示带有性器官的图片之前,首先问被试“你是小男孩还是小女孩?”然后出示带有男女性器官的两张图片,接着要求被试选择出与自己性别相同的性器官图片;如果被试不清楚自己的性别或者回答错误,由主试老师告诉被试幼儿“你是小男孩(小女孩)”,然后再出示图片,让其选择出小男孩或者小女孩的性别图片(见表1)。

由表1数据进行卡方检验,性别器官图片的指向性(指向男性或指向女性)在男女不同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χ2=4,df =1,p<0.05),也就是说,在性别器官图片的指向性上中班幼儿的性别认同较为明确。

其次,让幼儿对玩具图片进行选择。在玩具图片的选择中,每次同时出示一张指向男性的图片和一张指向女性的图片,比如手枪和洋娃娃,形成一组对比图片。然后让被试选择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张图片,每次限选一张(见表2,下页)。

由表2数据进行卡方检验,玩具图片的指向性(指向男性或指向女性)在男女不同性别上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χ2=8,df =1,p<0.01),也就是说,在玩具图片的指向性上中班幼儿的性别认同较为明确。

第三,让幼儿对职业活动图片进行选择。选择带有明显性别特征的职业活动,每次出示两张,如护士和卡车司机对图,让被试选择自己最想做的职业活动,每次限选一张(见表3)。

由表3数据进行卡方检验,职业活动图片的指向性(指向男性或指向女性)在男女不同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χ2=4,df =1,p<0.05),也就是说,在职业活动图片的指向性上中班幼儿的性别认同较为明确。

根据表1、表2及表3检验结果,性别器官、玩具和职业活动图片的指向性在男女不同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表明中班幼儿的性别认同整体上发展良好,对于自身的男女性别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

(二)中班幼儿性别稳定性发展状况

先向男孩、女孩出示一张同性别的带有性器官的儿童形象图片,然后改变不同情境、年龄,测试幼儿性别稳定性。如向一名女孩出示一张女性儿童图片(带有性器官),称其为“莉莉”,然后出示稍大年龄男女儿童图片,由其选择哪个是莉莉长大的图片(问题1,时间变化);其次出示小女孩与一群小男孩一起游戏的图片,询问莉莉的性别是否改变(问题2,情境变化);最后询问幼儿:你长大了是要成为爸爸还是妈妈(问题3,成长变化)?男孩则选择男性儿童图片,称呼他为“壮壮”,重复以上的过程进行测试(见表4)。

由表4可以看出,回答有关性别稳定性的几个问题时,在性别稳定性的问题上男女不同性别不存在显著性差异(χ2=0.08,df =2,p>0.05),说明中班幼儿的性别意识并没有随着时间、情境和成长变化而变化,具有了性别稳定性。他们中大部分人已经清楚地意识到,性别是不会随着一个人的年龄、所处情境以及成长而发生改变。此时幼儿对人的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已经基本形成。

(三)中班幼儿性别恒常性发展状况

在此项实验研究中,由主试教师向幼儿呈现图片,然后进行提问。实验开始时向被试呈现一个带有性器官的男孩或女孩的图片,然后再向被试幼儿呈现把男孩的头部和女孩的身体结合在一起的图片;或者,把女孩的头和男孩的身体结合在一起的图片。通过这些图片变化和提问来考察儿童的性别恒常性的发展。例如,实验者首先向女性被试呈现一个完整女孩的图片,接着依次向被试提出如下问题:

问题1:如果她想成为一个男孩,可以吗?

问题2:如果她玩了卡车和枪之类的男孩的东西,她是一个男孩吗?

问题3:如果她穿上了男孩的衣服(呈现相应的图片),她是一个男孩还是女孩?

问题4:如果她把头发剪短了(呈现相应的图片),她是一个男孩还是女孩?

问题5:如果她把头发剪短,并且穿上男孩的衣服(呈现相应的图片),那么她是一个男孩还是女孩?

对以上5个问题的回答情况进行记录。

完成上述实验后,向男性被试呈现一个完整男孩的图片作材料重复上面的实验并进行记录(见表 5)。

由表5可以看出,回答有关性别恒常性的这几个问题时,在性别恒常性的问题上男女不同性别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χ2=19.09,df=4,p<0.001)。女孩回答性別恒常性问题的正确率总体上比男孩略高一些。中班幼儿对自身及他人的性别属性的永久性有了一定认知,具有了性别恒常性意识。

(四)家长的教育作为

由表6可知,家长带幼儿认识性器官在男女不同性别上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χ2=18.5,df=1, p<0.001),家长带男孩认识性器官的比率显著高于家长带女孩认识性器官的比率。

由表7可知,家长对幼儿相反性别行为的干涉程度在男女不同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χ2=6.1,df=1,p<0.05),当幼儿表现出相反性别的行为时,家长对于男孩的干涉比例要高。

(五)教师的性别教育实践

通过在对中班幼儿教师的访谈交流,接受访谈的中班教师均表示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游戏活动中,他们鼓励所有幼儿参与滚轮胎、攀爬游戏,并不会只鼓励男孩参与:并且,还会引导男孩与女孩一起玩娃娃家、针线穿板等。使得男孩勇敢不失细致,女孩温柔而不胆怯。

幼儿园教师自身的性别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性别意识,主要通过日常有关男女性别的提示性语言来达到。如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在会经常说,“请小女生排成一队”或者“现在请所有小男生搬起小椅子来站好”又或者“这是小女生的活动,请小男生停止”,以此来帮助幼儿明确自己的性别并加强性别意识。

访谈中(见表8),教师采用最多的是绘本故事,其次是动画片,另外还有一些如师幼谈话、游戏、角色扮演等。教师还将性别教育穿插到零碎的活动中,进行渗透式教学。因此教师的性别观念对于幼儿的性别意识具有一定的强化作用。

四、研究结论

(一)中班幼儿的性别意识发展特点

性别认同方面,中班幼儿对于自身的男女性别认识清楚;性别稳定性方面,中班幼儿知道性别不会随着时间、情境和成长变化而变化,对人的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已经基本形成;性别恒常性方面,女孩回答性别恒常性问题的正确率总体上比男孩略高一些,中班幼儿对自身及他人的性别属性的永久性有了一定认知,具有了性别恒常性意识。

(二)父母的教育作为上的特征

1. 家长带幼儿认识性器官在男女不同性别上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家长带男孩认识性器官的比率显著高于家长带女孩认识性器官的比率。

2. 家长对幼儿相反性别行为的干涉程度在男女不同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当幼儿表现出相反性别的行为时,家长对于男孩的干涉比例要高。

(三)幼儿园中班教师的性别教育实践特征

幼儿园中班教师认为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十分必要;幼儿园中班教师自身的性别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性别意识;幼儿园中班教师具有明确的性别教育观念,重视对幼儿的性别教育,并通过绘本故事、动画片、师幼谈话、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对幼儿进行性别教育。

【参考文献】

[1] 糟艳丽.试论性别教育视野中的学前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11(12):7-8.

[2] 曹仁艳,王美芳.学前儿童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信念:内隐测量的证据[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03).

[3] 张付庆,钱文. 3~6岁儿童性别恒常性发展与性别角色偏好的实验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06).

[4] 张晗.幼儿性别概念及性别偏好的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26.

通讯作者:邹萍,343973595@qq.com

(责任编辑 张付庆)

猜你喜欢
性别差异
提高相对贫困识别质量:性别差异视角下多维动态测度及分解
不同任务类型中性别差异对外语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
性别差异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性别差异及解决策略
交际中的性别语言差异
家庭背景与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
大学生“三生教育”的性别差异分析
角色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对运动的影响
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性别差异
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决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