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友
摘要重庆市合川中学基于自身办学理念和教育改革要求,开启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探索。一是构建起以“新二十三常能”为框架、指向学生“三力”(生活力、自动力、创造力)培养的“诚爱·行知”生涯教育目标体系;二是通过在学科教学、校本课程、社团活动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中进行全方位渗透,促进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落实;三是通过打造专业化教师团队、借力社会企事业资源、有效利用家长资源等,为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坚实保障。
关键词 生涯规划教育;“诚爱·行知”;新二十三常能;“三力”;陶行知教育思想;生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1)04-0056-03
近年来,伴随新高考的推进,生涯规划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显得重要而紧迫。如何基于教育改革要求和学校办学理念,基于本校资源和学生实际,通过顶层设计和系统实施使生涯规划教育全面落地,是当下备受中小学校关注的重要问题。作为一所百年老校,重庆市合川中学(以下简称“合川中学”)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逐步推进高中育人方式变革,开启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探索。
合川中学将周敦颐“诚爱”文化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引入生涯规划教育,把“培养学生的新二十三常能”作为学校育人的具体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经历了一个生涯规划教育认识不断提升、内容不断丰富、课程体系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
合川中学前身为1531年明嘉靖年间为纪念宋朝理学大师周敦颐而创建的合宗书院,学校在传承源于周敦颐的“诚爱”文化的同时,深受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影响,形成了“至诚至爱,于行于知”的办学理念。
进入新时期,为落实国家和区域教育的改革要求,我校以“诚爱”文化体系为核心,紧扣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构建起以“新二十三常能”为具体目标、指向学生“三力”培养的“诚爱·行知”生涯教育目标体系。
“新二十三常能”是合川区全域在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特别是其《育才二十三常能》进行深入研究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项研究成果,[1]其具体内容包括“十二会”(会家务、会阅读、会书记、会运动、会种养、会自救、会礼仪、会电脑、会理财、会整理、会表达、会交往)、“六能”(能自律、能计划、能服务、能旅行、能信息处理、能当小先生)、“五善”(善制作、善展演、善合作、善反思、善探究)。[2]
“三力”包括生活力、自动力、创造力,其内涵与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在要求相吻合。其中“生活力”是指适应、改造现代社会生活该有的能力;“自动力”是指个体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凭借兴趣,依据已有经验,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自觉行动、自主探索、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创造力”是指创新和创造的能力。我校围绕“三力”培养目标,通过对学生“新二十三常能”的培养,促进其生涯适应力的发展,使他们最终成长为有真情、有真知、有真能、做真人,具备创造美好生活品质能力的时代新人。
课程是落实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开展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我校围绕学生培养目标,遵循全方位、全过程的理念,通过在学科教学、校本课程、主题德育班团活动、社团活动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中进行全方位融入渗透,保障了生涯规划教育的落实和育人目标的达成。
1. 把握学科教学主阵地,重在培养学生“自动力”
学科教学是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开展学科教学过程中,我校教师一方面充分挖掘利用本学科潜在的教育资源,如通过对名人成长经历、科学家的故事、学科发展最新研究成果等进行讲述,融入生涯意识启蒙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另一方面,基于新高考背景下学生的选科选考需求及未来发展倾向,指导学生进行学业提升规划,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业规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以我校2019届一位毕业生为例,该生在高一年级期末考试时总成绩为564.5分,但英語只考了74.5分,属于严重偏科。面对该生英语成绩薄弱与其未来职业发展倾向间的现实矛盾,教师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指导其做出英语学业提升规划,并提出了不同阶段的成绩提升计划和相应改进措施。如要求该生主动参加学校英语话剧社的活动,每周收集一篇英文科学故事并背诵等;此后又适时调整,增加了语法和写作等学习要求。经过努力,该生在2019年高考中考取了总分612分的好成绩,其中英语成绩为134分,进步非常明显。
上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业规划指导的情况在我校并非个例,我们意在通过这种方式真正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使每位教师都成为学生学业提升的规划师和推动者。同时,我校还配套实行学生导师制,要求每个学科教师都要作为导师带10名左右学科发展不均衡的学生,然后以一学期为限,引导学生制订学科提升计划并每周落实辅导,一学期后再根据学生学科成绩的提升情况对教师进行考核。
2. 依托综合实践活动,重在发展学生“生活力”
如果说学科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动力,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重在发展学生的生活力。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有分年级的固定内容,如高一的军训、高二的“青春励志行”活动、高三的成人仪式,也有艺术月、科技月、读书月这些全校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依托这些课程的实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在此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生活规划能力和生涯发展能力,为未来准确定位职业目标奠定基础。
例如:高二年级的“青春励志行”活动就是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的有益尝试。该活动从2017年开始,每学年一次,最初的活动线路由年级和团委实地考察设计,通常选择车辆少较安全、中途有休息场所的路段进行,期间还会安排一个针对小学的图书捐赠活动。整个活动行程大约在30公里,虽然过程很辛苦,但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锻炼意志品质和环境适应能力,增进与教师和同学间的关系;图书捐赠活动也能激发他们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使他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3. 开设多样化选修课程,重在提升学生“创造力”
我校結合高中生生涯发展需求和特点,精心研发了科技创新、糕点制作、音乐创作等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以及文学社、动漫社、话剧社等30多类社团活动。通过参与多样化、个性化的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学生表现出超强的协作力、创造力,也激发了成功的渴望。
以我校的“盆景制作与鉴赏”课程为例,该课程是我校拥有的11门重庆市级精品课程之一,内容涉及种养、制作、探究、合作等学生新常能的培养。盆景制作集植物栽培学、植物形态学、植物生理学及园林艺术和植物造型艺术于一体,虽然有常规制作模式,但每个盆景在制作过程中又充分体现着创作者的独特意图和情趣,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因此学生参与课程学习非常积极踊跃。目前,我校盆景课程基地已积累有师生作品1000多件,其中有棵重达100多斤的老黄桷树桩,还是学生们不辞辛苦,在户外经过一整天挖掘后运回学校的,目前长势良好,深受师生喜爱。
我校突破“单兵作战”的局面,有意识地拓展校内外资源,为生涯规划教育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
1. 打造专业化教师团队,落实全员育人理念
其一,抓好“三支队伍”建设。一是专业队伍,目前我校已有7名教师取得生涯规划师资格证,还有15名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其中一名正高级教师。我们以此构建起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教师团队,由其负责学校心理健康课、生涯规划课的实施,并为师生提供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咨询等服务。二是学校共青团、德育处、教科处、教务处等部门的相关教师和班主任,他们负责班团队活动、社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生涯规划教育相关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三是学科教师队伍,即全体任课教师,他们立足本专业,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
其二,加强教师管理及培养。一方面,学校坚持按需培养和保质培养,积极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委以及相关培训单位对接,提出培训需求,于2016年至2020年先后三次派出教师参加生涯规划师培训,并要求参训教师在文章写作、课题研究、上示范课等方面有成果体现。另一方面,学校针对各类人才按级别在示范课、课题研究、讲座等方面提出量化考核要求;同时组建骨干团队、名师团队等,并将团队成员的能力提升作为对核心教师进行量化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2. 借力社会企事业资源,拓展学生学习边界
在开展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我校积极寻求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与广阔的社会生活产生连接,在此过程中增强自我管理和主动探索能力,产生明确的未来规划意识。一是与区内其他学校共同搭建课程设施资源互用平台,如与重庆市育才职业教育中心共建普职融合平台,利用该校的实训平台设备和专业师资为学生提供职业观摩和体验的机会;二是利用合川区图书馆、文化馆、地方高校、三江桃片厂等地方公共设施和企业资源,对学生进行职业启蒙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利用市、区教委选修课程资源库等网络平台资源,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3. 有效利用家长资源,推动家校共育走向深入
家长群体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良好的家校合作是落实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保障。我校从高一新生入学报到开始,就要求班主任建立学生和家长信息档案,并由德育处对家长的职业信息进行单独收集、分类整理。在此基础上,我们借助一些家长的职业优势和社会资源,制订每学期的“家长课程”计划,为学生开设“职业探秘”“五味生活”“家国天下事”等系列主题课程。每期“家长课程”开设时,我们都会张贴宣传海报、给家长颁发校外辅导员证书等,以激发家长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家长课程”的开设,引领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社会、思考未来、规划人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显贵.“行知”引领 全域推进:区域教育品质提升的合川模式[J].中小学管理,2019(10):31-34.
[2]李俐均,张桂芳.“新二十三常能”课程:让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真实落地[J]. 中小学管理,2019(10):35-36.
(编辑 王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