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是国企经营机制改革的核心环节。“三项制度”改革一直伴随着国企改革推进,取得显著成效但仍然面临难题。真正破解国企“三项制度”改革难题,对于加快建立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新机制,促进国企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时代,国企“三项制度”改革必须加大力度、持续深化、创新突破。
深化国企“三项制度”改革,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手段,也是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性创造性的根本方法和有效途径。2016年国务院国资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央企业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进一步深化中央企业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增强中央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此后,又提出“完善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加快建立和实施以劳动合同管理为基础、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市场化用工制度”“健全薪酬分配激励机制”。这些对国企全面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如何在推进国企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快建立完善市场化用工、分配和收入新机制,进一步激发国企发展内生动力,这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一是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不断深入,选人用人严格按照企业好干部20字标准,“能上”的通道不断完善,但“能下”的机制依然没有很好的建立。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官本位”意识,也有政企不分、去行政化没有很好的完成的原因;极少数干部将“只上不下”视作理所当然,“往上”已无希望,便躺在功劳簿上,认为自己在历史上有过贡献,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忘了与所在岗位和薪酬相匹配的能力、素质和业绩。部分国企也建立了末位淘汰和提前退出的机制,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种种隐患和问题。
二是职工能进不能出的问题。从“能进”的角度看,国企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每年吸收引进一定数量大学毕业生和高职生,以及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但是,由于国企特别是中小型国企的薪酬制度相对固化、薪酬水平相对不高,无法招聘到企业想招的人或者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同时由于专业技术人员的晋升通道相对较窄,且“官本位”思想又导致技术通道的吸引力不强。从“能出”的角度看,市场化竞争必然导致一些技能不高、不作为、懒作为的职工会被淘汰,这些“上有老下有小”的富余劳动力将极大冲击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给社会稳定带来极大隐患。所以“能进不能出”的问题是“三项制度”改革中最为棘手的问题。
三是收入能增不能减的问题。特别是企业形势不好、收入要减少,对国企来说有时候很难执行。一方面职工认为自己按照岗位要求工作,完成了岗位工作要求收入不能减少;另一方面职工认为企业效益的好坏是管理者的事,这就给国企管理者在效益不佳减少职工收入时带来难题。与此同时,尽管这些年国企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建立了以绩效考核为主,按要素分配的方式,但是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平均主义”“大锅饭”“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而且新的薪酬制度形成并一旦固化,比如岗位工资体系,就有可能再次形成新的“平均主义”“大锅饭”。
国企的根本任务是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国企的干部和职工是企业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因此,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不是简单地为了“能下”“能出”和“能低”,更不是简单地为了降低职工待遇、减少职工薪酬甚至辞退职工,而是坚持市场化方向,可借鉴外资、民营企业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机制,加快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企业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市场化选人用人、劳动用工和薪酬分配新机制,真正激发企业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工作潜能和工作责任心,从而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对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任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组织选拔任用。对其他管理人员包括经营层其他人员,建议改变目前普遍是组织委派和任免的做法,按照组织选拔与市场化选聘相结合,增加由管理人员双向选择:选择职位、选择单位,并竞聘上岗,既符合市场化竞争的要求,为干部在职位选择和专长发挥上提供新的途径,又能使干部的使用始终在组织的监督管理之下。
二是加快培养内部职业经理人。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企业部分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培养成为企业需要的内部职业经理人,尤其是职业经理人团队,实行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实施市场化薪酬制度。同时,注重他们的企业家精神的培养。
三是推进其他管理人员的公开竞聘。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管理岗位人员公开选拔任用,将合适的人选拔到合适的岗位。同时,建立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防止岗位工作“疲劳”和工作激情消退。
一是彻底打破身份界限。目前一些国企职工仍然存在不同身份,比如全民固定工、集体工、合同工等,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待遇。笔者认为,企业员工只有岗位性质不同,没有身份的差别。因此,必须从根本上破除用人制度上的身份壁垒“玻璃墙”,同岗同酬、同工同酬,企业用工、管理完全市场化,企业选择职工,职工选择企业。这样既能最大限度地使用社会人力资源,很好地解决“能出”的问题,又可以实行更加积极、更加灵活、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二是实施竞争上岗。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逐步推进企业全员竞聘上岗,实施职工岗位动态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奖优罚劣。对未竞争到岗位和考核不合格、不胜任工作的人员,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员工岗位能力和专业水平,经调整岗位或培训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依规解除劳动关系。
三是推行岗位管理。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加快推行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市场化用工制度。参照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科学设置岗位,坚持因事设岗、按岗择人、以岗定人,并做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为员工成长晋升提供必要通道。
一是建立差异化薪酬分配机制。借鉴和汲取先进企业成功经验,根据利润创造和价值贡献,以正向激励为主,实施差异化薪酬分配。并结合不同岗位性质,征求职工意愿,打破固定的岗位薪酬标准,实行岗位工资总额承包、计件承包、工作量承包等,同时将成本、质量、安全、现场管理等指标量化考核,一个班组、一个机组,甚至一个人承包,责任到人,目标就是使每一项工作真正有人负责,效率效益有更大的提升,同时使多干事、多创造价值的职工有更多的收获感和成就感,从而改变岗位人浮于事、效率不高、效益不佳的局面。
二是强化绩效考核管理。坚持效益导向,聚焦利润创造、投资回报、劳动生产率等主要指标,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完善全员综合考核评价制度,采取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考核结果与薪酬增减紧密挂钩,构建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新机制。
三是探索实施中长期激励。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探索股权激励、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混合所有制企业骨干员工持股等中长期激励,不断增强高级管理人才和关键核心人才的获得感、归属感,努力构建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企业长远发展与实现个人价值“双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