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课程建设绩效评价体系探索与实践

2021-05-28 13:38王涛
科教导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评价体系绩效评价课程建设

王涛

摘 要 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在此要求下,三亚学院实施以增加课程饱和度、课程深度和学业紧张度为特征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正从试点改革进入全面推广阶段。通过梳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文章对试点阶段的课程建设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在实施“三度”建设的课程上学习投入时间、学业负担有明显增加,但学生的知识重组、知识运用能力提升并不明显。

关键词 课程建设 评价体系 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1.01.011

Abstract It i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tim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to reasonably enhance the academic challenge, increase the difficulty of the curriculum, expand the depth of the curriculum,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urriculum teaching. Under this situation, USY has implemented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characterized by increasing curriculum saturation, curriculum depth and academic tension. And now it is entering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stage from the pilot reform. By combing the objectives and requirements of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the pilot stage. The evalu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udents' learning time and academic burden hav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ree-degree"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but the knowledge reorganization and knowledge applic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are not significantly improved.

Keyword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syste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0 引言

2018年6月,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大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要推进本科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和回归梦想,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018年8月,教育部颁布《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提出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三亚学院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分子,2018年10月专门颁布《三亚学院课程“三度”建设指导下意见》,并以教改项目立项的形式推进以“课程饱和度、课程深度和学业紧张度”为代表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在课程“三度”建设的第一阶段,基本保持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架构不变,主要先从学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中遴选课程,从史、论、方法、技术等四个维度构建核心专业知识和能力,希望唤起学生对课程质量的自信、对学业成功的自信。在此建设目标下,分别对课程的饱和度、深度以及学业紧张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 课程“三度”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课程“三度”建设的质量要求,课程“三度”建设的绩效主要体现为上述要求或观测点的达成度。根据笔者所在单位实际情况,目前对课程“三度”建设绩效的评价主要侧重于教学质量评价,所涉及指标主要有来自评估院的督导评价(权重为30%)、来自学院的课堂教学评价(权重为7.5%)、团队与师德评价(权重为7.5%)和教学基本文档评价(权重为7.5%)以及来自同行和学生的评价,权重分别为5%和40%。由此可以看出关于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以学生评价和督导评价为主,这种教学评价方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客观性。但这种方式仍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而且不能全面地体现课程“三度”建设要求的达成程度。因此,课程“三度”建設的绩效评价应结合“三度”的达成程度。而目前的评价体系主要侧重于课程实施和课后任务环节,而对课程深度和学业紧张度的评价基础相对薄弱,评价的技术手段也相对欠缺。针对当前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所在二级学院尝试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以及经常发生的教学活动,通过讨论确定较符合学院实际的具体观测内容,实现对每一个观测点的评价。其中,课程“三度”建设评价体系中的每个观测点所对应的观测内容及其权重如表1所示。鉴于课程知识的专业性,关于课程深度的评价主要来自学院教学检查中的评价和同行专家的评价,按各占一半权重计算得分;读书笔记厚度以页数衡量,50页及其以上为100分。该部分得分计算方法为实际页数乘以2,满分为100分;另外,课堂表现、到课率、office hour得分(5次及其以上为100分)、平时测试成绩、期中期末成绩等数据来自记分册。

2 课程“三度”建设绩效评价的实践

根据上述评价方法,现以学院2019-2020学年所开设课程“国际金融”和“统计学”为例进行比较分析,两门课程在各指标上的得分及其相应的雷达图如图1所示。其中“国际金融”为“三度”建设课程,而“统计学”尚未进行“三度”建设。由图1可以看出,实施课程“三度”建设的课程“国际金融”相较于未实施“三度”建设的课程“统计学”而言,总体得分高出4.19分。其中,在课程实施、课程考核、考核资源、知识重组和运用等五个方面,实施“三度”建设的课程高出的幅度并不大,而在思维培养、课程预习、课后任务、学习投入尤其是学业任务方面,实施“三度”建设的成效明显。其中原因可能在于全校的课程“三度”建设以项目立项的形式进行并将由学校教务部门统一组织验收。而在学校验收环节,更多的是参考课程建设的有形成果,即主要依据的材料按重要性依次为课后作业、课程论文或分析报告、期末试卷、课程档案、office hour记录表等。这样的一种立项结项验收制度倒逼任课教师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学生学业负担增加方面,从而使得学生在实施“三度”建设的课程上学习的投入时间更多,在课程预习方面也做得更好。

3 课程“三度”建设的进一步展望

根据学校课程三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对于教学改革实施者而言,通过提高课程“饱和度、深度和学业紧张度”来促进课程质量提高,思路清晰,路径明确且评价全面,但也对改革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饱和度、深度和紧张度的有效结合,是个值得(下转第52页)(上接第26页)深思的命题。笔者认为课程的饱和度、紧张度可以通过提高学生学习投入时间以及投入质量来评价,但课程深度则更加侧重于进行学生的知识重组、思维培养和知识运用。根据前文分析可知,实施“三度”建设的课程,学生的学业任务和投入时间显著增加,但学生的知识重组能力并未有显著改善。就笔者观察,目前实施“三度”建设的课程更多的是倾向于增加学生学习投入时间和课业负担,但就将思维培养、知识运用和知识重组在教学现场活动中的贯彻实施力度和有效手段仍然欠缺。虽然在教学基本文档中有所体现,但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课程深度很难得到有效提高。因此,如何实现课程饱和度、紧张度与课程深度的有效结合,仍然是一个值得继续研究的命题之一。

参考文献

[1] 周海涛.大学课程目标与内容调查报告对三所综合性大学本科课程的调查分析[J].教育研究,2004,(1):65-71.

[2] 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與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8):95-101.

[3] 蒋华林,张玮玮.985院校课程认知目标达成度及国际比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75-79.

[4] 庄玉昆,褚远辉.高校课堂教学问题及改革之道[J].中国高教研究,2013,(7):39-41.

猜你喜欢
评价体系绩效评价课程建设
基于DRGs的老年医学科医疗服务绩效评价分析
对财政预算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探讨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践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探索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于问责的困境与出路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