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君
摘 要 齐鲁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与核心,挖掘齐鲁文化的理论内涵和当代价值,探讨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应用,能够充分发挥山东地域文化特色优势、促进齐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推动齐鲁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的融合与创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齐鲁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融入 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1.01.047
Abstract Qilu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connotation. It is the source and co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Qilu culture and its specific appli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Shandong regional culture,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Qilu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Qilu cultur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ducation concept, education mode and education mode Th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mode can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Qilu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path
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代表国家、民族和中国人特有的精神标识。齐鲁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与核心,齐鲁大地曾孕育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孟子等儒家思想体系的创始人,他们的思想在中华历史文明中占据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对青年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塑造意义重大。挖掘齐鲁文化的精神内涵,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能够提升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促进齐鲁文化的传承与转化,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
1 齐鲁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必要性
1.1 有助于传承和弘扬齐鲁文化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1]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应始终明确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通过深入挖掘以齐鲁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资源,提高大学生对齐鲁文化的认知度、认同感,以文化自信抵御西方负面思潮和文化渗透。
1.2 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任何一种价值观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底色和精神脉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的历史与文明,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它从价值观层面清晰地展现了当代中国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根本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齐鲁文化是中华历史与文明的重要源头,凝聚力和生命力来自其基本精神,齐鲁文化蕴含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等,这些精神特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相契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奠定了精神之基。[2]齐鲁文化十分重視修身与修德,其代表性人物孔子是华夏子孙共同敬仰的人格楷模,《论语》中孔子与弟子所论之学,通常是教人如何待人接物,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格,这些教育思想和方法与现代教育相接洽,对于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3 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变局,伴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紧密,西方“普世价值”的入侵,分化、西化青年群体的错误思潮带来的思想侵袭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应明大势、知大任、识大局,不断拓宽教育教学思路,充分发挥本土文化的突出优势,齐鲁文化是历经数千年洗礼,融合百家思想而形成的山东地域文化,它深深的根植于山东人的精神、血液中,具有鲜明的文化印记和心理特质,极易唤起青年学生的情感认同和价值皈依。因此,深入挖掘齐鲁文化的育人资源,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能够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 齐鲁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现状与困境
2.1 大学生对齐鲁文化认知不足
齐鲁文化虽为山东地域文化,然而山东省内大学生对齐鲁文化普遍认知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大学课程中接受齐鲁文化相关知识主要是通过大学语文课或传统文化专题讲座,渠道单一且狭窄。其次,大学生普遍关注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忽略了人文素养的提升。许多同学对新兴网络术语了如指掌,对齐鲁文化的名篇经典却知之甚少,对西方艺术潮流十分推崇,而对中华诗词佳作却淡然置之,甚至有些同学认为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已经过时,对自身发展没有现实意义。再次,受社会多元文化价值的冲击部分传统文化面临被消解、大学生对齐鲁文化缺乏文化自觉性、高校又未能将齐鲁文化的育人资源有效开发、利用……以上种种影响了齐鲁文化在青年一代的承袭,令其很难产生广泛影响。
2.2 缺少兼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齐鲁文化的师资队伍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许多思政课教师侧重于对自身专业学科的研究,而在齐鲁文化方面的知识积累表现不足。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甚至更多,教师对齐鲁文化的专业把握来源于对相关领域的深入学习和系统研究,思想政治理论研究者若不具备丰厚的齐鲁文化知识底蕴,便很难从齐鲁文化的视角来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无法找到齐鲁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契合点,不仅未能将齐鲁文化正确运用,反而会出现生搬硬套、谬误百出的现象,使得教学效果难以达到。
2.3 齐鲁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尚未实现有效衔接
塑造现代的中国人不可能割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传统,只有回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找寻现实社会中的人如何向现代性过渡、转化和契合,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文化价值诉求和确认自身合法性的前提。[3]齐鲁文化内涵丰富、开放包容,构成其主体的儒、道、墨、法等思想价值观念和文化形式极大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精神特质和人格心理,而齐鲁文化育人资源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融合过程中尚未形成完整体系,二者共通之处并未被深入解读和创造性转化。在教学方法上,思政课教师授课方式单一固化、缺乏创新,线上线下教学一体化程度不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缺乏相应制度、条件的支持与保障,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无法获得认同感,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3 齐鲁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路径
3.1 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出发点,坚持文化融入的原则
“文化融入”是理念创新的重要条件,高校应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全面理清齐鲁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入的目的、意义、过程、路径、效果并找准齐鲁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切入点。齐鲁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方向性、系统性、整体性的原则,通过教学主体在教学实践和思维活动中形成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最大的实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为指导。[4]同时,高校在创新思想政治教学理念的过程中应注重突出主体性、强化整体性、注重协同性、把握时代性,探索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合工具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实践路径。
3.2 以教学内容创新为着力点,丰富文化融入的内容
齐鲁文化是一种融合发展的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特质,公元三世纪开始儒家文化开始向国外传播,并逐渐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文明成果。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阐发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5]进一步为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转换提供了导向,为高校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提供指引。因此,高校应明确思政课教学目标,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融合、优化、拓展,将知识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形成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相适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征相适应的课程育人资源,同时高校应充分挖掘本校及驻地周边的齐鲁文化育人资源,如传统文化大师工作室、齐鲁文化名人纪念馆、中华历史文化教育基地等,根据其特点进行分类,通过科学评估、实际考察、充分利用、有效整合其中的实践教学资源,并根据课程内容编写符合学生专业特点的实践教程,以此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突出特点是意识形态性,因此,切勿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成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教师应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加强对齐鲁文化中道德思想、深邃智慧的研究与阐释,注重传统价值理念的丰富性、全面性、系统性,同时又凸显政治理论高度。我们应该看到齐鲁文化也包含着一些与时代发展不相符的封建、消极因素,因此,这里的融入应该是有选择的融入、批判的融入。
3.3 以教学方法创新为协同点,创新文化融入的方式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课堂授课失去了原有优势,教学效果受到冲击。与此同时,新媒体已然成为影响高校教育质量、实现现代化教育目标的重要辅助工具,并且逐步融入课堂内外,推动着高校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
齐鲁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打造智慧课堂。思政课教师应改造传统课堂,基于智慧教学工具设计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量化学习效果、增强教学互动、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要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教学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共联动”。例如: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自建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师在线上实时发布任务点,通过齐鲁文化经典诵读、线上视频教学、光影学堂等形式帮助学生提前预习或课后拓展知识面,夯实理论知识,并提高自学水平。再次,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融合推介功能。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宣传阐释齐鲁文化经典、传播齐鲁文化优秀思想,以新媒体作为信息的呈现形式,来讲好齐鲁文化故事。
3.4 以教學模式创新为落脚点,建立文化融入的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明确指出: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格局,以此打开了“大思政”建设的开端,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
首先,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课程”,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高校必须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而行,形成协同育人机制,把正确的价值观引领、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精神培育作为新时代大学课堂的鲜活底色,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
其次,落实高质量考评机制。考核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教学领域里的考核不仅要发挥考评机制检查、选拔、评价的以结果为导向的功能,更要发挥其诊断、反馈、激励、改进的以过程为导向的功能,为全程化育人提供明确的考核标准。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提升育人能力,建立内容、方法、渠道明确的评价体系,构建客观、公正、多维的反馈机制和奖惩制度,以形成高效可行、质量并重的考核评价机制。
再次,打造全方位育人环境。校园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校内实践是课堂教学的直接延伸,教师可借助校内功能丰富的社团及学生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通过校内访谈、“齐鲁文化读书日”、参观传统文化名师工作室等形式打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培育公民意识与责任意识、提高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可开展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社会调研,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以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统一,践行教育的一惯性。
4 总结
“植根历史、立足现实、引领未来”是新时期山东精神的显著特点,它立足于山东悠久厚重的文化传统,彰显了山东独特的人文品格和价值追求。在山东大地上诞生的齐鲁文化是宝贵的文化育人资源,高校应不断尝试开发、研究齐鲁文化的育人思想,将齐鲁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构建相互协作、相互补充的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格局,既强调历史之中国,文明之中国,也反映现代之中国、奋进之中国,以文化自信引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自信,自觉做齐鲁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务院,2017-01-25.
[2] 任者春,郭玉锋.齐鲁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作用[J].海岱学刊,2014(14):7-23.
[3] 王东莉.论中国文化精神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启示[J].教学与研究,2001(10):64-68.
[4] 李春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基本问题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0(9):19-24.
[5]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