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荣
摘 要 “对分课堂”把教学划分为讲授、内化和讨论三个过程,核心理念是全责对分,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教学过程应用中,通过合理控制对分时间、对分模式、对分原则、对分流程,选择恰当教材、制定基于对分模式的教学设计、强调过程性考核等措施,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关键词 对分课堂 思考 参与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1.01.005
Abstract "PAD class" divides teaching into three processes: teaching, internalization and discussion. The core idea is to divide the whole responsibility, take students as the center, and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process, the teaching effect can be optimized by reasonably controlling the time, mode, principle and process of bisection, selecting appropriate teaching materials, formulating teaching design based on bisection mode and emphasizing process assessment.
Keywords PAD class; thinking; participation; strategy
2013年10月,復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是一种基于心理学构建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把教学划分为讲授( Presentation)、内化( Assimilation) 和讨论( Discussion)3个过程,主要包括教师精讲、学生独立学习、独立完成作业、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5个环节。对分教学是一个技术革新,强调讲授与讨论、内化和吸收的整合,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及学生的自主权,注重“学以致用”及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关注个性发展。
1 创新时代的高校课堂困境
1.1 教学方法单一
现阶段,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教师是课堂“主导”,占主动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缺乏主动性与参与性;采用讨论式教学方式可以弥补讲授式教学模式的不足,但该方法对教师的学科素养、课堂的把握能力,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班级的规模等有较高的要求,实施难度较高。
1.2 学生课堂参与度低
过去的高校教育是精英教育,学生的基础、能力、素质都非常强、学习目的、动机也比较明确,如今是大众教育,学生的基础、能力、学习动机等都比较弱,课堂中学生玩手机、睡觉、不认真听课的现象相当普遍,教师一再降低学业要求,但常常连基本的教学要求都无法达到。
1.3 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的考核方式以结课大作业或设计作品为主,教师往往注重作品的整体艺术效果、作品的创新创意度、制作工艺的复杂度等,忽略了学生的创作过程、设计作品的熟练程度及解决问题的方式等,单一的考核方式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4 教师讲课能力不足
教师讲课能力不足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社会现状和大环境的反应,比如高校评估注重科研,忽视教学,教师在教学投入方面缺乏动力。
2 基于“对分课堂”高校课程教学策略
通过合理控制对分时间、对分流程、对分模式、对分原则,在“纪录片与影视广告创作”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提升了教与学的效率,收获颇丰。
2.1 制定大纲,做好学情分析,选择恰当教材
首先,制定完整的教学大纲。列出时间安排、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考核方式、参考资料及教材、课程评价办法、课程达成度要求等内容。
其次,教师要做好认真分析班级学生社会背景、年龄结构、男女比例、专业分布,是自然班还是选课形成的临时班级;了解学生此前的学习成绩等学情分析工作。同样,教师在第一节课时向学生介绍自己,让学生了解教师的专业特长、研究方向、联系方式,争取在学生中寻找自己的同盟军,喜欢自己研究方向的专业学生,如课代表等,借助课代表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再此,理想的教材,要内容丰富、难度适宜,适合学生阅读、自学,教材每章后面的思考题,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思考、讨论的引手。如果教材不理想,可以补充一些阅读材料作为教辅材料。如果能利用对分的模式来编写教材,使用“对分教材”最好。同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推荐教辅材料、网络资源、慕课、论文资料、网站等补充材料用于学生自主学习辅助资料。
2.2 制定基于对分课堂的教学设计、讲稿、课件
根据 “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重新制定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文字讲稿、PPT课件、微视频、慕课、网络教学资源等教学资料至关重要。
基于“对分课堂”的课程设计与传统课堂教学设计有很大区别,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时间安排、学生参与、学习方式等方面。传统教学主要以讲授为主,而“对分课堂”应该灵活掌握变通教学方式和时间安排,一般情况讲授和讨论时间应该是1:1的关系,所以必须按照这个特点认真设计、合理分配教学各环节。
基于“对分课堂”的文字讲稿、视频资料、网络资源等准备应该更详实丰富。因为讨论环节学生会涉及很多意想不到的知识点需要教师解决,准备更多的资料才能很好的解决和回答问题。
基于“对分课堂”PPT课件内容主要包括引导性、框架式的知识点,包括学习目标、章节内容的逻辑结构、目标达成方式;学什么、为何学、如何学;课程学习重点、难点;教材、参考资料及网络学习资源等,对于具体的内容应省略,甚至可以不要PPT课件。
2.3 严格把握“对分教学”的流程
对分课堂将讲授与讨论教学有效融合,严格把握各教学环节是促进学习有序推进,提高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的关键。
一是课堂讲授。在对分课堂讲授中,教师要克服事无巨细、全面覆盖,重点把握对分讲授的原则“精讲留白”。精讲学习目标、章节内容及逻辑关系;学什么、为何学、如何学;学习重点与难点。留白是学生想象的余地、探索的空间,学生带着问题去钻研,达到“无声胜有声”。
二是课后学习。课后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读书、复习、独立思考、完成作业。其中作业是连接课堂讲授与分组讨论的重要环节,是实施对分教学的核心抓手,应以“微作业”为主。对分作业还包括 “亮考帮”的环节,比如要求学生必须提交几个“亮考帮”,“亮”感受最深、受益最大的内容;“考”没有弄懂的、困惑的问题或挑战别人;“帮”有问题的学生、解决他们的问题。
三是课堂讨论。讨论包括小组讨论、教师抽查、自由提问、教师总结等4个环节,其次序很重要,不能变动。一是小组讨论。以4-6人为一组最适宜,学生围繞提前准备的“亮考帮”内容,互相交流收获、疑难、困惑,提出共同解决问题的办法及策略,促进共同掌握知识点和核心内容。比如,4个小组中每个小组的1号同学形成一个新的小组,2号也形成个新的小组,16个人形成4个新的小组,每个人代表自己的小组与其他小组的代表进行沟通和交流。二是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抽取几名学生分享各小组讨论的精华,存在的问题。随后全班学生自由发言,把还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教师答疑解惑。三是教师做最后总结,把学生遗漏、需升华、需重点强调的知识点再此强调、复述、点评,直至最终理解与解决。
2.4 灵活掌握“对分课堂”的形式
灵活把握“隔堂对分”与“当堂对分”两种形式,可独立采用, 也可联合使用,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隔堂对分,讲授和讨论分离。前一节课讲授,下节课进行讨论,内化和吸收在课后,本堂课讨论上堂课的内容,这是对分教学最核心的特点。当堂对分,就是在一堂课完整地实施5个环节。在当堂对分中,在独立学习阶段,要鼓励学生做“微作业”,就是在书本做简单的笔记,把学习、思考中的收获和问题简单记录下来,在随后的讨论过程中可以用作参考。当堂对分简单明了,可以单独运用。这两种对分范式流程简明清晰,操作简单。
2.5 合理分组,调动学生参与度
合理的分组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分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分组时以4-6人为一个小组比较合适,人数太少,观点多样性不足,思想碰撞不够;人数太多,每个人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二是分组时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法,每个小组男女生搭配、高低搭配,按能力水平采用1:2:1的比例,即好学生1名,中等学生2名,差学生1名,各小组之间水平相近,有利于在比较接近的水平上进行全班交流。三是分组不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组员,避免将同一宿舍的分为一组,最好按座位就近分组,组长以章节来轮换。
2.6 强调过程考核,弱化集中考试
对分课堂弱化了结课理论考试、结课作品创作,强调平时学习和过程性考核,而过程性考核要落实到多次小作业、小创作、常规性的小组讨论、答质疑和考勤上,教师根据课程特点,提高过程性考核的占比。
新时代高校课堂运用“对分课堂”新的教学模式,对每一名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课堂管理能力、互动应变能力等综合素养,掌握建构主义、认知主义等学习理论,结构主义、范例教学等现代教学理论,吸收各个理论的精华并在课堂教学中广泛运用实践,努力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科学出版社,2016.12.
[2] 包本刚.“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和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