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021-05-28 22:38余敏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问题解决教学问题小学数学

[摘 要] 问题教学法的提出,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依旧存在着由师生双方共同造成的问题,阻碍着教学活动的推进,影响着学习质量的提升。文章从探析问题着手,对教师、学生两方面展开分析,并结合具体教育要求提出了激发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方法、创建学习情境、精心设置题组、培养反思意识等实践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问题

[作者简介] 余敏(1978—    ),男,江西鄱阳人,鄱阳县饶丰镇中心学校,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内容涵盖的知识面极其广泛,对技巧与思维能力有一定要求,最终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验证问题,获得多元分析的能力,夯实数学知识基础。这也就意味着,教师不能单一地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本身,而是要将更多的目光聚焦在过程中,一旦过程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体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

数学是一门逻辑十分严谨的学科,而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比较浅薄,逻辑思维尚未形成,在理解问题方面存在一定困难,也无法在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有稳定的发挥。甚至,有学生受不良学习体验的影响,表现出对解决问题乃至整个数学学习活动的抗拒,不愿在数学学习方面投入时间与精力。

(二)教师方面

1.忽略了构建思维结构。教师过于关注题目数量的问题十分严峻。我们常说,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時,就会发生质变。但是,盲目地追求量,不对题目进行合理的编排,碎片化地引导练习,会导致学生无法构建起系统的认知结构,对整体能力素养的提高毫无帮助。

2.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既要注重方法的输入,也要注重方法的输出。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过于关注方法的输入,忽略了方法的输出,机械性地灌输知识并要求学生记忆类型题的解题规律,使得学生无法通过有效思考准确把握方式方法,无法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无法在实践中及时调动思维,将方法提取出来应用到解决问题上。

3.忽略了反思意识的培养。教师过于看重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乃至其他生活问题的结果,忽略了对过程的关注,学生长时间处于紧绷状态,不断地向前追赶任务,没有时间回顾学习结果。如此,学生体会不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快乐,也无法形成反思意识,思维发展极易受到制约。

二、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积极性不足的情况,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学习与实践中。教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展开深入交流,了解他们遇到的困难和兴趣指向,根据具体情况和学生的真实表达,确定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例如,对题目含义理解存在困难的学生,教师应重点训练他们分析语言的能力,从简单的文字分析入手,逐步使其掌握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同时,教师在设计题目时,可以适当地融入趣味性元素,让题目看上去更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迅速、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优化教学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不断被应用到基础教育工作中,为教学活动带来了新的选择。教师可以适当借助多媒体工具,呈现抽象性知识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入动画、音乐等元素,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以更多样的形式呈现题目,减少学习的枯燥、乏味之感。

以经典的行程问题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的动画功能,呈现线段图,动态展示相向而行、同向而行的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追上”和“相遇”之间的差异,帮助他们更清晰地理解题目,迅速掌握解题要领。

(三)创建学习情境

无论是低年级的学生,还是已经具备一定独立思考能力和积累知识能力的高年级学生,他们均会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题目,邀请学生解答。一方面,利用生活化的情境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更迅速地进入状态;另一方面,以邀请表达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使学生有更加积极的表现。

以部编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为例,教师可以创建“超市购物”的生活化情境。以“一瓶水2.5元,一袋牛奶2.2元”为前提条件,设计“买一瓶水和一袋牛奶需要多少钱?一瓶水比一袋牛奶贵多少钱?”等题目,组织学生逐一解决,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更灵活地掌握小数加减法的应用方法。

(四)精心设置题组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目的在于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精心设置题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同类型题组,构建思维结构。教师可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同类型的题组,让学生在解决同一类型题目时,清晰、深刻地理解知识本质。

以部编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几个题目:①买6支玫瑰花用了24元,买4支同样的花需要多少钱?②买5本故事书花了15元,27元可以买几本故事书?③发送2张照片需要8秒,按这个速度,发送7张照片需要多长时间?在学生解答完毕之后,询问他们是否发现了一些规律。当学生回答“都需要先把一件商品的单价求出来”,教师告诉他们:“你们所说的‘一,在数学中叫作‘一份数,这类题目就叫‘归一问题,需要大家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一份的数量关系再进行其他计算。”让学生在体验和启发中,建立“归一”的思维结构。

2.递进型题组,深化思维结构。教师可以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设计递进型的题组,逐步提高题目难度,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化。

以部编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为例,教师在讲解“分数的乘除法”教学后,可以先给出“在数学竞赛中,高年级获奖人数占全校的比例及中年级获奖人数占全校的比例”这一前提条件,设计综合性题目:①全校获奖人数为350人,中年级有多少人获奖?②如果高年级获奖140人,那么中年级获奖有多少人?在题目①中,学生只需要做简单的乘法运算就能得出答案,但是,在题目②中,学生需要先用除法找出“单位1”,再围绕“单位1”进行乘法运算。随着题目难度逐渐加深,解答过程也越来越烦琐,学生的思维水平能够得到提高,也能形成认真分析题目、辨别迷惑性信息的能力。

(五)培养反思意識

教师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在每一次教学结束后,引导他们回忆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做题方法,让学生在回顾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尤其是对解题中出现错误的学生,更要带领他们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使其理解“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避免在下一次出现同样的错误。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为后续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教师需要在关注问题的基础上,关心学生。根据他们的兴趣指向、能力差异,设计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选择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注意思维的启发、行为的引导和意识习惯的培养。利用丰富、类型多样的题目,逐步将学生带到真实的解决问题的情境中,使其在适宜的条件下,不断参与深层次的训练,优化自身能力素质。同时,教师带领学生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积极地表扬表现良好的学生,增强他们的学习与实践自信,可以让教学活动在良性循环中焕发新活力。

参考文献

[1]谭晓航,任旭.小学数学基于深度学习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初探[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35(12):75-80.

[2]李占海.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C]. 2019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019:265-266.

[3]万珍平.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J].甘肃教育,2019(23):91.

[4]苟红霞.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J].甘肃教育,2019(22):80.

[5]梁英瑞.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策略研究[J].求知导刊,2019(42):70-71.

猜你喜欢
问题解决教学问题小学数学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硬笔书法教学问题及解决对策
高中化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析给排水工程课程教学设计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