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主任德育策略

2021-05-28 13:35甘巧生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道德品质德育班主任

[摘 要] 在初中生的成长过程中,班主任的过多参与不一定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有的时候,班主任管理得越多、越勤,学生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初中班主任需要把握好教育的尺度,真正促进初中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在具体的策略方面,班主任要化解师生的信任危机、避免德育的矫枉过正及成为学生的言行榜样。

[关键词] 班主任;德育;道德品质

[作者简介] 甘巧生(1973—    ),男,江苏溧水人,南京市溧水区洪蓝初级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一、化解师生的信任危机

著名教育家巴尔特指出:爱和信任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教师载有爱和信任的眼光,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的一瞥,幼小的心灵也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像。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学会信任学生、爱学生,在师生之间架构起良性沟通的桥梁,从而实现预期的德育效果。

很多初中班主任习惯用质问的方式与初中生沟通,如:“你的作业是自己完成的吗?”“你这两天上课是怎么回事?总是心不在焉!”“你为什么总喜欢在课间打扰别人?”这一系列的问题看似关心学生,却折射出他们对自己的学生缺乏基本的信任,容易导致师生之间信任危机的产生。应该说,这些班主任都是负责、勤奋的,他们时刻关注着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但遗憾的是,很多学生对教师这样的“勤奋”并不领情。试问,如果学生反过来质问班主任:“您上课前都做好准备了吗?”“您的教学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吗?”“您布置的作业都经过深思熟虑了吗?”那么班主任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呢?他们会不会因为学生对自己缺乏基本的信任而有所不悦呢?

孔子说:“亲其师,信其道。”初中阶段学生的内心是敏感甚至脆弱的,他们非常在意他人的评价。如果班主任始终用怀疑的心态看待学生,并在无形中给学生贴上相应的标签,这会导致很多学生对班主任失望,进而产生逆反心理。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只有学会表达爱、给予信任,建构起师生交流的平台,推动彼此之间和谐关系的产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才能真正提升教育质量。因此,在对初中生开展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对事件进行认真的调查和研究,不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或感受、自己对学生的“认知”做出简单的判断,避免对学生造成伤害。班主任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理念,真正地尊重学生,给予学生信任和爱,化解师生之间的信任危机,进而实现有效的德育。

二、避免德育的矫枉过正

初中生正处于生命的成长阶段,他们对于很多事情还缺乏警惕意识,产生一些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但很多班主任会下意识地对某些现象敏感起来,习惯性地主观臆断,不断夸大事情的严重程度,甚至产生过度的反应。比如,有些班主任只要看到男女同学关系比较好,就会误以为他们早恋了,并想方设法地“棒打鸳鸯”;看到初中生稍微打扮了一下,就直接将“不把学习放在心上”的大帽子扣在他们头上;只要学生在课堂上打了瞌睡,就以为学生在家打游戏。

其实,这些班主任并未真正地走近学生、彻底地了解学生,仅仅根据看到的表象就给学生“扣帽子、贴标签”,甚至将初中生本就常见的现象视为道德层面的问题,更有甚者兴师动众地对他们进行所谓的批评和教育,使得初中生尴尬、难堪,进而造成师生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在遇到这些正常的现象时,班主任不必过度紧张,可以适当地冷却处理,尊重初中生的发展特点,从而避免德育的矫枉过正。

比如,曾有一对男生和女生,他们智力发展相对滞缓,行为意识和语言水平都稍微比其他人弱一些。平时,他们不与其他人交流,也没有违反纪律,更不会对其他人的学习造成影响。有位任课教师发现他们经常来往,很多时候相谈甚欢,觉得他们关系不一般,肯定早恋了,并向他们的班主任反映了这个情况。面对这样的反映,如果是过于勤奋的班主任,他估计会暗中跟踪,在抓住“现行”之后,立刻对他们开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将他们作为反面典型对其他学生进行教育,甚至与双方家长进行联系,及时终止这段“感情”。但这位班主任却非常淡定,凭借自己对两位学生的了解,判定任课教师过度紧张了,对两位学生的“问题”进行了冷却处理,并在之后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与他们进行交流,在师生平等的前提下交换了彼此的意见。在良性沟通之后,两位学生接受了班主任的意见,有意识地调整交流、互动的方式,保持彼此的距离。更为关键的是,两位学生在被班主任“约谈”之后,并未对班主任产生厌烦的心理,一直都与班主任保持良好的关系。甚至可以說,在感受到班主任的信任和爱之后,他们与班主任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和谐。如果班主任不了解学生,对学生缺乏信任,将此次“问题”作为早恋现象来处理,那么他很可能会对学生施加不必要的精神压力,自然也就无法实现有效的德育。

三、成为学生的言行榜样

著名教育心理学研究专家曾奇峰曾提出“正确的废话”这一理念,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做的事情、所说的语言,肯定都是对的,而且都是苦口婆心,但其效果却是非常不敢恭维的,说的人越来越高兴、越来越兴奋,但听的人却越来越难受、越来越反感,最终所形成的效果也是越来越差。美国艾斯奎斯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指出:孩子一直都在看着教师、盯着教师,他们要求孩子在学习、生活中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班主任的言传身教比枯燥乏味的口头教育要重要得多、有效得多。作为一个教育界老生常谈的话题,教师言行榜样的树立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所能起到的作用是其他的行为所无可比拟的。

在德育过程中,不管是针对全体学生所提出的要求,还是具体到某一个学生所提出的要求,并非依靠班主任反复的强调或不断的督促就能达到的。实际上,许多班主任都意识到,在很多时候自己所说的话是没有多少效果的,却始终没有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比如,在初中生冬季长跑练习时,有的班级队伍整齐、士气高涨,没有一个学生掉队;有的班级队伍散乱,完全没有队形。面对后一种情况,班主任如果仅对学生进行批评或责怪,实际上是没有多少效果的。更重要的是,班主任的过多责备在无形之中会让学生形成一种认知错觉:我们班级就是这样,我们能力不行。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扭转班级的不良现象,班主任不能仅仅依靠反复的提醒、责备,而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言行,为初中生做出表率,成为初中生的言行榜样。比如,在发现班级长跑队伍凌乱时,班主任自己跑起来,跟着初中生一起跑步,甚至跑在学生队伍的最面前,与孩子一起喊口号,增加学生跑步的动力,调整班级的队伍,扶正班级的风气。

许多班主任在对班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表现出接受班级状态的消极态度,认为班级中的情况是一直以来的现象所造成的。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发出这样的抱怨:我们班学生一开始就这样,不知道跟他们强调多少遍了,但总是不听话;找这些学生谈了好多次了,但他们就是不知悔改,有时还表现出一副不服气的样子。但这些抱怨都是毫无作用的,还容易引发师生之间的信任危机,使得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行越远,不利于班主任德育的施行。因此,初中班主任要改变自己的状态,尝试用自身具体的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错误的言行,进而实现德育的效果。

在初中生的德育中,班主任过于勤奋未必是好事。在纠正学生的不当言行时,班主任要有所侧重,遵循初中生身心发展和内在认知的基本规律,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入手,寻找适当的教育方法,实现最佳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梁思华.网络环境下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对策探究[J].教师,2019(25).

猜你喜欢
道德品质德育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幼儿道德品质教育策略探究
夸夸我的班主任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班主任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