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
摘 要:自古以来城市都是基于集市贸易、政治权利、防御和区域管理等功能建立起来的,但在城市的历史和城市生活的变迁中可以看出,除了基本功能外,人们也更加注重生活的方式、品质、状态等等,在解决基本需求之后慢慢形成了一定的文化,追求更加自由、舒适的生活。这样一来也有助于资源优势的创造性发挥,并由此产生了城市文化。在众多的城市文化中最能够体现并且能够长期影响市民审美活动和体现城市精神的,要数城市中开发的公共空间、艺术作品以及雕塑景观等等,所以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生活决定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影响着市民的生活。
关键词:城市;生活;公共空间;公共艺术
“城市”这个词从字面意义来讲,是“城”和“市”两个单字组成的词。古往以来,“城”主要是为了防御,是由城墙围起来的,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地方特色,《管子·度地》说“内为之城,外为之廓”。“市”就现在意义上来讲能联想到市场等方面,在古代亦是如此,是交易商品的场所。这是早期意义上的城市,现在城市的意义就更加全面了。经济学视角下,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络系统,《辞源》一书解释城市为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前不久的“十四五”规划纲要更是阐释了未来五年我国的主要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不同时期我们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也向艺术主题和艺术美学价值回归,再去追求艺术带给人类的包容性、现代性、多元化视野。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由于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得到繁荣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城市生活[1]。
一、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影响着城市生活
从广义上、理论上和实践上各个层面来看,城市地铁空间、街道、车站、广场等都属于城市公共空间。这些区域的公共艺术的主要作用和功能在于两个方面:第一,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应用性价值,例如地标建筑具有场域引导等方面的作用;第二,具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導和推广作用,例如一些纪念性的公共空间雕塑、纪念碑等等,记录了城市的历史和城市发展的重大时刻[2]。
街道作为公共空间中范围最广的区域,它承载的文化意味就更加广泛了,城市的扩大、调整和发展都要围绕街道这一重要因素展开。艺术进入街道除了能够有助于提升街道整体形象和人气以外,更重要的是能提升街道的文化氛围和特色,也就是可辨识度,这样就可以满足居民和游客两大类重要群体的需求。目前,许多城市都在尝试着改变街道形象,深度挖掘街道历史和文化底蕴,形成历史久、文化深、特色多和景色美的旅游名街,以此来提升部分区域和城市整体形象。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影响街道整体形象的因素却远不止这些基于表层产生的价值,街道周边的建筑、景观和其他的物质条件仅仅是一种因素,更重要的是人们参与的状态,也就是城市的生活方式,简单来说包括街道中的人际关系等等。
二、城市建设发展促进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发展
我国公共艺术于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介入与实践同样也是伴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展开的。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力的增强,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一批新兴城市崛起。城市中大量公共设施抓紧建设,尤其是随着城市人口增多,地面交通难以解决交通压力,于是出现了城市地铁。城市地铁的出现使得城市地块的功能性和专业性划分更加明确,城市整体运行效率大幅度提升。这种适应于城市生产生活的硬件交通设施,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公共交通和民生福祉工程,成为现代大都市运行中民众生活和工作的“贴心助手”。
地下轨道交通的建设中出现了大量公共艺术设施,地铁的到来也促成了许多公共艺术发展的条件,更对提升地区生活质量和地区知名度有一定作用。在地下轨道交通中,地铁站是公共艺术的集中空间,这个空间的设计就要依据对每一站或者每一块区域的文化特色进行的分析整理进行,下面以北京地铁为例分析地铁公共艺术[3]。
北京地铁公共艺术最早出现在当时的2号环线,这条线路也是最早开通的几条线路之一,其中的公共艺术以大型壁画为主。但是笔者对于北京地铁公共艺术感触最深的还数北京地铁4号线。地铁4号线上集聚了北京很多个旅游景点和高等学府,其中公共艺术的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如壁雕、壁画、雕塑等公共艺术作品类型多样。其特点是更加注重地铁站所在位置的地理特色,更加具有区域性,更加强调其所在区域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的延伸。这样一来公共艺术就不单单是艺术本身,而是在诉说历史,传递文化。
北京地铁4号线上的主要站点里,如西直门、动物园、圆明园、国家图书馆、西单、北京南站等,创作了一系列的公共艺术作品,这样每一个地铁站都有了一定的差异性。这些地铁站也均由附近著名的景点和建筑命名。
圆明园这一站的公共艺术就是在讲述圆明园的历史。圆明园素有“万园之园”之称,站内整体艺术形式以深浮雕为主(图1),讲述了近代那段受压迫的屈辱历史,将残垣断壁的形象再现出来,给予后人以惊醒,铭记吾辈当自强的历史教训。这种历史题材的作品一般来讲一是讲述历史,二是告诫后人自强不息。
菜市口站的金属丝网印壁画可谓是民间艺术文化的集大成者。(图2)此壁画绘于地铁站人流必经通道墙面上,集中展现了北京的戏曲文化、坛庙文化、建筑文化等等。就其创作手法而言,可谓是地铁站公共艺术的经典之作,雅俗共赏,让艺术走进百姓生活。
在北京地铁4号线上,最特别的公共艺术作品莫过于在北京大学东门站、菜市口站、人民大学站等站点设立的“微型美术馆”,这在北京的地铁建设中也是史无前例的。这些“微型美术馆”集中展示了站点附近的老照片,并轮流展示一些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乘客在换乘等车的空闲时间以一种快速体验的方式了解附近文化和历史,其形式与美术馆中的架上作品大不相同,这里的作品更加接地气。还有一些青年艺术家将自己平时的作品,或山水画或水彩画等展示出来,让节奏飞快、人流量极大的地铁更多了一丝温馨[4]。
三、从城市生活反思城市公共空间艺术
如今,城市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社区为单位生活的人们也更加追求生活的品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以社区为单位的防控是守护的最后一道防线。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所以社区环境中的文化形态尤为重要。
在北京电视台制作的节目《向前一步》中,解决社区公共问题是大家最普遍的诉求。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也是最多的问题就是,项目的基本盘未能准确判断未来的规模和体量,导致后期运行过程中难以保证基本盘的正常运行。而只有全公众参与、项目负责、政府协调才能尽可能解决这些公共问题。社区公共空间的艺术创作,很显然已经超出了一般的视觉审美范围,体现的更多是一种人文关怀。
在城市建设中,很多问题随着城市发展或者城市的某个地块的特殊作用让城市生活有了发展过程中不一样的矛盾,这是正常的。当然,在现在的城市规划中,相关部门会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走访调查、专家讨论等最终确定规划,尽最大可能减少后期运行中矛盾的发生。
杭州位于浙江省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每一座城市都有着不一样的历史和文化,这些都是塑造城市的基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作为南方城市的代表,其建筑特色与北方有着很大差异。随着城镇化的建设,大面积的农村建成住宅小区,从空间规划上来讲确实人口容量增大不少,空间利用率大大提高,但是每天面对着高楼大厦,居民的生活方式被打乱,公共空间大幅度减小。面对这样的问题,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做法与众不同。在国内,很多高校都禁止参观,导致高校成为了一个神秘的地方,这也导致大面积的公共空间被浪费,公共设施的服务作用没有得到最大发挥。而象山校区将校区对民众和旅游者开放,促进了资源共享,不仅提供了休闲和游览空间,象山校区的美景更是成为婚庆活动和婚纱摄影的热门场地。这也是象山校区对于城市发展的贡献,充分展现出半边山水半边城的设计理念。这样一来不仅加强了中国美术学院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更让高校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增加了公众参与度。
城市建设推动着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国内大城市和大部分城镇的街道、广场、河流沿岸、各类文化场所等公共空间的艺术气息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更加注重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绿化的保护,城市公共空间艺术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使艺术慢慢走进人们生活,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建设过程中,应该更有前瞻性,让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真正成为为百姓造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更好地体现城市文脉和精神文明,使艺术真正走向大众化、生活化和多樣化。
参考文献:
[1]翁剑青.景观中的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39.
[2]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12.
[3]马飞,王苗苗,张育南,等.北京地铁公共艺术应用与国外案例比较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20(3):18-26.
[4]赵思媛,兰超.浅谈北京地铁公共艺术[J].艺术教育,2017(17):264-265.
作者单位:
北京化工大学
通讯作者:
庄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