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云
摘 要: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一线教育工作者总结出了问题导学法。与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相比,问题导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在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地解决问题,建构对所学的理解,同时发展学习能力。立足问题导学法的特点,笔者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根据教学需要,借助多样策略对其进行应用。文章以导学法的内涵及流程为切入点,详细阐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导学法;应用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互动的活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当是一个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事与愿违,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严重地违背了数学教学特点。不少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时候,在机械地向学生灌输基础的数学知识。灌输知识的过程,其实就是教与被教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毫无学习的主动权,往往是被动接受这些知识,不但很难体验到数学学习的趣味,还难以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立足小学数学教学不足,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要求,一线教育工作者总结出了问题导学法,在课堂上,以问题为载体,驱动学生思考、操作、探究,使学生通过结合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理解知识,锻炼能力。下面,笔者将以自身的教学经验为基础,详细阐述问题导学法,及其教学流程。
一、 问题导学法的分析
对于什么是问题的导学法,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地进行探究,获取了不同的研究成果。比如,有的教育工作者认为,问题导学法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指在实施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出对应问题,将问题展现给学生,指导学生思考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解决,理解知识,发挥潜能。从这一观点可以看出,问题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转变传统教学,扭转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地位,还可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体验到数学学习乐趣,同时获取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效果。有的教育工作者认为,问题导学法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具体地,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从这一观点可以看出,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用问题导学法,便于学生转变被动式学习的学习方式,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升学习能力。
基于教育工作者对问题的导学法的研究,结合自身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笔者认为,问题导学法是指一种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以情境为依托展现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体验情境,思考、解决不同的问题,顺其自然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技能的教学模式。
二、 问题导学法的应用
从上文对问题导学法的内涵界定可以看出,情境、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是问题导学法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想有效地应用问题导学法,需要以这四个要素为关键,践行系列流程。
(一)创设数学情境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部分教师开门见山地讲解新内容,或者整堂课上平铺直叙基础知识,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数學知识本身是枯燥、无趣的,加之教师如此教学,数学教学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将枯燥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场景,吸引学生注意力,还可以使学生在具体场景的辅助下,迁移知识和经验,展开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获得有价值的数学知识。立足创设教学情境的价值,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用问题导学法的时候,笔者会根据教学内容,应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例,在现实生活体验过程中,学生早已与各种各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物品进行互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建立了直接感知。对此,在组织数学课堂导入活动的时候,笔者先创设了生活情境。具体地,在一上课的时候,笔者就将课前搜集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物品一一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在看到熟悉的生活事物的时候,学生自主地将视线集中在它们的身上。在展示物品的过程中,笔者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物品都是什么形状的吗?在生活经验的辅助下,学生轻松地给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答案。接着,笔者继续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长方形、正方形物品呢?受到问题的驱动,学生自主地发动大脑,调动已有的生活储备,给出各种各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物品。在学生的参与下,课堂氛围变得轻松起来。而且,通过思考一个个问题,学生逐步地走进新知中,为接下来,深入地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打下坚实基础。
(二)探究数学问题
问题导向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目的之一是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既能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发展数学探究能力。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部分教师以学生数学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能力不强等为借口,剥夺学生探究数学的权利,甚至觉得学生自主探究数学,是在浪费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如此认知,使得他们在展现数学问题之后,直接点名学生回答问题,或直接给出答案,根本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探究时间,导致问题的提出和探究流于形式。尽管小学生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学生是一无是处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是学生迁移知识和经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小学生在长期的数学活动参与过程中,早已储备了数学知识。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也积累了数学经验。这些都是他们自主探究数学问题的基础。所以,在提出数学问题之后,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展情况,给予他们探究数学问题的机会。
以“可能性”为例,在实施新知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围绕这节课的内容,创设了摸球活动。具体地,笔者将一个红色小球和一个黄色小球放到不透明的口袋里,随机地选择几名学生,摸十次球,每一次摸球之后,要将球放进口袋里继续摸,和其他学生一起将每次摸球的情况记录下来。在学生操作和记录之后,笔者提出不同问题:问题一:在摸球的过程中,每次地任意摸一个球,会是什么颜色呢?问题二:如果老师也参与到此次摸球活动中,你们觉得老师第一次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呢?问题三:在袋子里任意地摸一个球,结果会是什么呢?因为学生之前有了切身的体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他们是较为容易的。所以,在提出问题之后,笔者鼓励他们结合摸球经历,思考、解决这些问题,并根据具体摸球经历和思考的问题,总结什么是可能性。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下,大部分学生不仅正确地解决了数学问题,还借助数学现象总结出了数学结论,可以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