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以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

2021-05-28 06:02刘纯青罗譞易桂秀
职教论坛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风景园林产教

□刘纯青 罗譞 易桂秀

当前,在新工业革命和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地方区域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迭代升级,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渴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迫切。为应对社会和经济变革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应用型院校积极响应、重新探索应用型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路径。

风景园林学是面向人居环境[1]的应用型学科,目的是发现和解决人居环境实践中的问题。学科的特点在于综合性强,涉及工程学、环境美学、生态学、地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融汇交叉,其所用的方法技术与理论思想都源于实践的研究总结[2]。以工程实践为准、强调历史经验总结的学习模式使其具备新工科教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升级优化的基础条件。在我国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空间治理时期,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却滞后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需求,如何培养符合职业需求的多元化、创新型卓越人才,成为了一项极富意义的学术和实践命题。

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与行业、企业发展相结合,只有密切合作才能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3]479。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就已成为发达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实践人才的共识。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教学内涵

产教融合是宏观上的一种教育模式,是行业、企业参与院校人才培养的一种联合培养模式,也是应用型本科与职教类专科的有效尝试。其往往被视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可选方案之一,被看作是校企合作的一种升级和延伸,在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得以贯彻。行业、企业参与院校间人员互动交流、联合定制人才培养计划、开展深度合作等都是丰富和完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内容的有效途径,以求达到培养符合市场和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最终目标[3]302。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本质包涵塑造教学氛围和创新教学方法,在课程、师资、实践方面引入外部资源,打通教学平台,实现学分互认,让学生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主动学习者。该教育模式在实践途径上需要寻求大量行业和社会资源的支撑,在校内与校际、国内与国外、高校与企业、高校与社会之间形成良好联动;需从课堂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提早布局,促进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层面的更新。除此之外更需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在此过程中不断吸纳新理念、新技术为教育赋能,实现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二)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政策、理论和实践支持

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不断优化,“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学模式(教学结构)的优化,即教学诸要素(教师、教学内容、学生)形成的某种相对的范式结构的改进。与传统教学体系相比,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具有深度产、学、研融合特点,在细化人才培养标准、有效促进分层教学实施和优化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诸多优势,多年的有效探索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从政策到理论、乃至实践层面的具体支撑。

政策层面,2015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文件要求各级部门和高校要高度重视基地建设,切实推动基地建设工作积极发展。由此开始,代表着“学术性、实践性、职业导向性”三合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4]。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安排。为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迭代升级、推广应用,开始由高职类院校向本科院校、甚者专业学位研究生等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倾斜。2019年6月28日发布的“安吉共识”,针对农林特色院校提出“探协同发展之路,创建产学研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旋转门’”“着力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一批多学科背景、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5]。

理论层面,改革开放40 余年间,我国围绕不同的教学改进问题,形成了新的富有特色和影响力较大的四大类教学模式集群,即质量效能取向的教学模式群、学生中心取向的教学模式群、探索建构取向的教学模式群和情意驱动取向的教学模式群。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的流程安排(教学环节)和师生互动组合(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中吸收了四大教学模式集群的智慧,融合了质量效能取向的集体讲练模式、单元目标教学模式,学生中心取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建构取向的项目学习教学模式和情意驱动取向的情境教育模式,积极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抓手,促进学生获得学业成功。

实践层面,产教融合、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优越性已被广泛认可。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一教育模式为师资团队整合提供了良好契机,使得课程资源不断丰富,教学活动不断拓展,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日益完善。随着实习实践项目的推进过程,不断调整优化育人目标,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学科整合互联的能力,是实现学校与企业单位需求无缝连接,面向实践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风景园林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问题

人居环境建设的高质量化发展引发了环境空间规划设计方法、思维的转变和宜居空间组织管理的认知升级,支持人居环境建设科学有序进行的关键在于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背景下,风景园林学科专业人才需兼具知识能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能力,如多学科交叉融合知识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素养能力等。而我国现行的培养模式存在“重技能轻思维”“重设计轻工程”“理论知识泛泛不深入”[6]“课程评估水平与实践能力不匹配”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集结在以下3 点:

(一)部分导师责任意识淡薄、实践能力不足

作为一门集艺术、科学、工程技术于一体的多元应用型专业,高校教师在教学方法、理论研究上有优势,但往往在综合实践训练能力上有欠缺,甚至出现有少数教师教学投入不足、责任意识淡薄的现象。因此,必须严格筑牢导学导研的责任意识。

(二)学生职业认知缺乏、综合素质不强

学生缺乏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教学训练,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学生鲜有机会参与工作室的日常管理、学习计划制定和实施、项目设计与管理,其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工作协调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方面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

(三)实践平台不足、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不到位

导师工作室与企业实践基地开展的实践教学衔接不畅,各谋其利,不能发挥互惠共赢的功能。基地实践教学参与主体利益矛盾突出:一是导师工作室具有科研、学术与创新优势的平台优势,但项目间断性缺点突出,不能为研究生论文研究提供大量的项目素材,缺乏校外实践基地具有的稳定性、产业化、市场化特点;二是校外实践基地存在设计研发能力不足、设计过程“流程化”等缺陷,不利于学生系统思维方式的训练[7];三是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不到位,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缺乏对知识网络的构建、缺乏“真实”的学习场景[8]和对未来职业的认知以及自我规划的理性思考。

应对以上问题与挑战,需根据专业育人目标不断调整教学要素的组织关系,探寻新的教学模式。通过优化教学目标、改革教学结构、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寻找育人环节中的关键节点,激发学生发生“真实学习”,是促进学科教学育人效果不断提升的有效路径。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多元师资、双平台、3S 联动”的教学模式构建

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是“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的重要保障。江西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与江西省人居环境研究院,以共同申报的全国示范性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项目为抓手,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培养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共建面向职业规划和职业需求的“多元师资、双平台、3S联动”风景园林专业硕士产教融合联合培养模式。

(一)教学模式改革理念

依托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精神,结合《全日制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6 版)》【景园指委〔2016〕1 号】、《关于〈全日制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若干问题的说明》指导意见,梳理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学位的学位特征——兼具科学和人文、技术和艺术,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进一步明确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学位更加注重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和职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向。

江西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依托农林院校特色,结合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教育特征与风景园林职业需求,紧紧抓住“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未来多元化、复合应用型高层次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总目标,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紧扣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三个主要教学环节,联合江西省人居环境研究院等优秀设计机构及科研院所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改革,通过对教学要素的重新构建(教学环节)和师生互动组合(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9]来筑牢导学导研的责任意、提升学生职业认知水平、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来落实育人任务。

(二)教学模式构建

“多元师资、双平台、3S 联动”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包含三大主体:校企联合培养的“多元师资”、导师工作室与企业实践基地“双平台”和“三S”联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该模式给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在遵照教育法规、学位条例及相关规定的基础上,从师资队伍组建、课程及学分互通、项目实习实践、综合素养提升等方面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

图1 “多元师资、双平台、3S 联动”产教融合教学模式(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

1.多元师资队伍建设。为规范基地与江西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联合组建的“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导师聘用与管理工作,保证基地导师的质量,双平台联合制定了《江西省人居环境研究院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导师遴选及管理办法》,明确培养基地导师遴选条件、导师遴选程序、导师职责和导师管理。根据文件精神,结合基地实际情况,成立由培养基地与高校双方专家组成30 人指导教师队伍,实行教师责任制和双主体过程考评制。图2中,横轴代表基地指导老师具备的实践能力,纵轴代表高校教师具备的理论知识,交叉点代表“双平台”的综合师资能力。即每1 位进站同学都配有1 名基地指导教师和1 名高校导师。基地指导教师在工程、施工、管理、咨询、造价等项目实操中经验丰富、资历深厚,全权负责学生进站工作的筹划、课题项目筛选、实践教学指导、评估考核等实践教学任务;高校教师在科技前沿、文学素养、植物设计、艺术修养和规划设计理论知识储备完善,负责学生科学系统的理论知识搭建。

图2 高校-基地多元师资

同时,日常学习和未来就业压力使得学生容易产生心理焦虑和学习障碍的现象不容忽视。学生跟导师有天然的“心理”亲近感,导师要依托公正仁爱教学伦理观,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精神饱满。积极发挥导师对学生学业成就和职业成就的支撑体系作用,帮助学生消除心理疑惑,坚定他们取得学业成功的信念,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

2.学分互通制度。基地实习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归属实践类课程,在研究生总学分中大约占比15—25%。江西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学制三年,二年级学生完成学校规定课程学习并取得优秀成绩者,可在第2 学期的中段(即每年度的4—5月期间)书面申请进基地学习,开展为期1年的项目实践。其中包括中期考核制度和基地离站制度,即在实习实践环节的中段(即每年度的1—2月期间)对研究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在此基础上根据所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培养计划;对完成一年实习实践的研究生进行学习成果的离站审核,取得相应的学分(实践课程考核通过的学生,可获得6学分,与在校必修或选修课程学分具有同等效力),学生达到总学分要求后可申请江西农业大学学位。

3.“3S”教学模式。(1)课程研讨教学(Seminar):课程研讨教学取消了以班级集体教学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围绕为学生服务、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改方向,借鉴学生中心取向教学理念和质量效能取向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课程研讨组织形式,构建“研讨主题——学生自学——教师启蒙——翻转讨论——总结”5 个基本环节组成的新教学流程。依托“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翻转课堂”等教学理念,实现了师生课堂互动关系的转变,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作用,促进学生获得学业成功。(2)实习实践教学(Studio):产教融合实践教学的实施有较高的环境要求,一是需要较好的软、硬件实训教学保障;二是需要高素质复合型的师资团队;三是需要双平台间互通有无、密切合作。以探索建构取向的项目驱动教学理念为指引,强调以基地实际项目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活动,每一个项目的教学最终都要指向让学生个体获得规划设计或调查研究一个具有实际价值产品的能力。这时的实践教学活动是基于工作任务的、有结构流程和目标可分解的项目。如在具体的风景区规划设计总体规划案例中,基本的工作任务分为资料收集与评价、现状分析、风景资源评价、风景名胜区范围划定、规划结构与布局、专项规划、规划实施对策及措施等多项子任务,教学内容需在任务与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按照工作体系的结构来设计课程结构。基于实际项目任务的实践教学课程模式,解构了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该模式由双平台导师团队共同参与课程设计,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以联系论、结构论和结果论来阐释课程知识选择、组织结构和任务负载,解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3)论文科学研究(Scientific Research):论文不仅是学生获取学位的重点,更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环节。在教学开展中充分发挥双导师制度互通有无、密切研讨的优势,对研究生选题过程中暴露的理论知识基础、实践水平、主观态度、理论联系实际与创新素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反思,探索改进这些问题的具体途径。将课程理论研讨、实习实践、论文科学研究与撰写进行统筹安排,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创新和拓展理论知识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站在锤炼职业素养、面向职业规划的角度反思每一个项目环节,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论证理论的教学效果,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多元化、创新型、应用型卓越工程人才。

(三)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创新点

1.构建“多元师资、双平台、3S 联动”产教融合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了实践育人的新路径。“以德育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严格遴选校内外导师队伍。高学历、高职称、强科研的高校教师与多层次、多类型、丰富经验的校外导师通过产教融合双平台联合培养模式,将高校课堂搬进基地专业部门或导师工作室,联动课程研讨教学环节(Seminar)、实习实践教学环节(Studio)、论文科学研究(Scientific Research),多方面拓展学生职业规划方向的认知,使学生深入了解行业、企业特点、岗位现状与实践能力的标准,明确自身职业规划目标,为未来职业规划做好充分的实践准备。这一教学模式的改革完善了实践性、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未来多元化、复合应用型高层次风景园林人才总目标,是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系统性、创新性地探索与实践。

2.形成了交融合作的双平台互促模式,强化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按照“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指导思想,打通理论教学、实践实训与论文研究三大教育模块。通过校内外不同专长导师联合引领、配合教学,依托“双平台”优化课程体系的建设和课程内容的设置,将教研成果和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优质的育人资源,凝聚育人合力,实现校内外“产、教、研”等多方人才培养资源高效融合应用。同时,通过定期例会和教学督导的方式,强化校内外导师的自我学习和学术交流,多渠道提升导师的综合素质,使导师时刻牢记立德树人的职责使命。

3.拓展了产教融合联合培养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形成利益相关共同体。产教融合、工学交替是一种共生共荣、互惠互利的实践教学模式。一是促使地方高校获得企业及科研院所的实践经验或资金支持,弥补了自身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缺口,收获宝贵实践教学经验;二是3S 教学模式结束了企业单位主导的实践教学与校园分科目主导的理论教学的分离,校企师资多元互补、交融合作拓展了实践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学生有效提升了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形成未来职业发展的优势;三是委培高校更偏向输出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联合培养,为企业和科研院所提供了高素质的人才储备,实现反哺。

4.开拓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新路径,加强辐射示范作用。联合培养基地立足江西本土特色,展开产学研的深度合作,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效果显著的教学新路径。校企互动联合培养基地是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有效平台,项目学习内容着力地域特色,基地培养的人才具备自身特色和地域核心竞争力,匹配地域多元化高层次工科人才的需求口径,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示范引领作用显著。

协调企业人才需求与劳动力就业意愿,做好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对接是行业、企业和院校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然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虽在我国已践行三十余年,但仍停留在浅层次合作阶段。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总结了实践教学改革的十余年经验与做法,以期为我国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风景园林产教
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规划研究
“六有五化”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乡土植物在工业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地域文化元素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