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季生
摘 要: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做题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遇见问题时能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熟练地把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数学修养,为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和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逐渐适应未来越来越难的数学学习,要学生学会把所学的知识串连成一个知识体系,最终提高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核心素养;策略研究
现在有部分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单向给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被动接受,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可能会使得学生思维的固化;还有一部分教师只注重考試成绩,不注重为学生讲解做题的思路,为学生机械地讲述一些做题的套用公式,慢慢地会使学生丧失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尤其在初中这个关键性时期要为高中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直观想象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只有在课堂中学好了,才能促进整个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的实现。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用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活跃数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课堂中,能够在课堂中充分释放自己的天性,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观察、去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不要固化学生的思维,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一节课时,由于学生之前学过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教师就可以直接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四边形的图案,比如,铺地的地砖、在天空中飞翔的风筝、学校门口的电动门……用这种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这些图片中思考其中的共同点,让学生先自行思考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之后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让教师能够知道学生所了解的情况,进而进行针对性地讲解,让学生知道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作平行四边形。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平行四边形定义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对于平行四边形定义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裁剪两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进而引导学生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让学生通过度量、平移、旋转等探究平行四边形边与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自身动手操作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样能够让学生在行动中积极进行思考,同时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高效学习,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巧借课堂例题导学,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学到适应于未来社会发展的思维品格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现如今新课标一个重要要求,让学生不再拘泥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自身的价值信念,能够在学习中有自身的感悟,从而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核心素养,才能够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够符合当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不能让学生把思路局限于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教师在给学生讲述一些重要题型时,要注重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让学生在做题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能够熟练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把原本零散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发现知识自身的内在联系性。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如果一元二次方程x2+4x+a=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a可能取哪些值?”这道题时,可以先给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知道求a可能取哪些值,实际上就是求a的取值范围,而且在面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题时,要注意想到一元二次方程求实数根的公式,根据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来判断b2-4ac>0,进而求出a的取值范围。学生讲解完之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再进行一番思考,再让学生充分理解这道题的基础上,改变一下这道题,把这道题改成:如果一元二次方程x2+4x+a=0有一个实数根,则a可能取哪些值?把题目进行以下变换,让学生进行思考,依照教师刚刚所讲的做题方法,学生可以想出由于一元二次方程有一个实数根,所以b2-4ac=0,进而可以求出a的值。还可以把这道题改成如果一元二次方程x2+4x+a=0没有实数根,则a可能取哪些值?学生在同类的数学题型中掌握做题方法,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知识,可以在这种问题中由简到难地向学生讲解,设置一些有针对性的题型,让学生能够在独立思考中感受到做题的规律,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做题中发现学习数学的魅力。
三、 创设课堂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
初中生的思维能力相对还不成熟,喜欢一些比较有趣的东西,往往对于数学这种枯燥的教学课程比较厌烦,上课不是很注重听讲,所以教师要用一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模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兴趣,从而在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境,可以是有关于学生实际生活的,也可以是有关学生比较喜欢的动漫、电视剧等方面的东西,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把一些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
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述“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程时,教师可以用PPT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更直观了解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查阅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动画图片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先被动画吸引过去,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视频内容主要是太阳在海边逐渐升起的过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这个视频,结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来发表自身的观点。让学生自己观察太阳刚开始上升的时候,它沿着海平面不断升起,刚开始在海平面上漏出“脑袋”,之后会露出“大半个身子”,最后太阳全部越过海平面上升到天空中去。让学生根据太阳在逐步移动中与海平面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用这些画面来引申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用视频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有效活跃课堂的氛围,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运用太阳升起的视频来活跃学生的思维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有效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相似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初步讲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其中的判定方法,让学生具备一定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能力,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去生活中观察一些相似物品,进而通过尺子把它们长度、宽度都测量出来,并且记录在一个表格中,让学生在实际过程中去感受“相似”的性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似三角形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