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职学校教学中贯彻立德树人的研究

2021-05-27 15:00王高艺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评价机制立德树人

王高艺

关键词:立德树人;三维教学目标;评价机制;教育载体

一、中职学校贯彻立德树人的必要性

学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立德树人既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衡量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1]。教育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除了培养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外,还要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随着信息传播载体的日益丰富,作为学校主体的学生,越来越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近年来,不断出现的校园暴力、校园欺凌、学生自杀、学生杀死教师等恶性事件,充分暴露了一些学生道德品质的恶化及学校德育的缺失。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当中大部分是初中的“后进生”和一些社会青年,或多或少沾染了社会不良习气,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校的管理难度。中职学校的一些学生,毕业以后会直接进入社会,缺少了在高等学校受教育的机会,所以,在中职学校的学习成了他们一生中集中接受教育的最后阶段。因此,职业学校教师在教学中贯彻立德树人教育非常重要。

在中职学校,我们一贯提倡“技能成就人生,知识改变命运”,拥有“一技之长”往往成为重点,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现在中职学生往往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上课睡觉、玩手机、打游戏成了大部分学生的生活常态。作为老師,在教会学生技能的同时,更要帮助他们逐步改掉这些不良的习惯,所以一定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因为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知识可以去积累,才能可以去学习。唯有道德,一旦失去,后果将不堪设想。目前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主要依靠德育老师、政治老师或班主任老师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德育活动来完成育人目标,方法比较陈旧单一,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学一线的每一位老师都是和学生接触最频繁的人,所以,在学科教学中,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作用更为直接,效果更为明显。

二、中职学校贯彻立德树人的措施

(一) 教师要不断加强思想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觉悟

“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作为教师只有理解了“立德树人”的真正含义,继而才能在日常教学中贯彻立德树人方针[2]。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延伸和目标;立德的目的是为了树人,树“德才并重,以德为主”的人。“立德”既是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对学生的要求。“立德”对学生的要求是立学德,对教师的要求是立师德,立德才能树人。教师是引路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具体、最生动、最深远的教育。作为一名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立场不同,人生价值观的取向就会不同;我们提倡“立德树人”,培养的是拥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教师正确的政治立场是立师德的前提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在潜移默化中把良好的师德传递给学生。立师德是立学德的前提和条件,教师拥有一个良好的师德,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通过耳濡目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并利用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深入开展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学生才会不断进步,健康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努力提高自身各项能力和业务水平,发自内心地热爱教育教学工作,不要认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底子差,中职教师就可以不思进取,不学习新的知识;恰恰相反,我们更需要多方面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让每一节课都生动有趣。我们要用新的思想、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学习。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而不是随便应付课堂教学。同时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任课教师要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懂得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学会用“心”与学生平等对话,努力发现并培养每一个学生潜在的优秀品质。

(二) 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场所,教师应该抓住这一重要的领地对学生进行德育[1]。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应仅仅是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及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的生成和提升;不同学科中蕴涵着具体丰富而又不尽相同的德育内容,是建立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和内容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领。

重视学科三维目标落实。在中职学校没有太多的升学压力,不管是文化课还是专业课,老师都有充足的时间来制定灵活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在备课的时候,要结合学科特色制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在重视专业知识讲解的同时,加强社会伦理道德的培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只有我们认真制定三维教学目标,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够在每一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分享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特别是中职学校的文化课,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抓住语文、历史、政治和德育这些人文学科独特的优势,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例如,语文老师在讲到李白的诗歌《将进酒》时,不能把这首诗一翻译,然后让学生背会,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是应该在课前做充分的教学准备,可以让学生聆听“经典永流传”中“凤凰传奇”演唱的《将进酒》,让学生感受现代音乐与古典诗歌结合在一起所体现出来的美,从而更进一步引导学生去理解李白在诗中表现出的悲伤、欢乐、激愤、狂放的情感变化,让学生读懂这首诗,读出作者宣泄的激愤情绪,读懂那种豪放不羁和潇洒豪迈人生的百味情怀,读懂“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雄心壮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他们有积极乐观的学习和生活态度,这就很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又如讲到《别了,不列颠尼亚》,第一个课时把课文讲完;第二个课时可以利用一体机让学生观看记录当年香港回归时的视频和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有关香港历史的视频,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第三个课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发生在香港的种种暴乱的视频,让学生珍惜当下,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专业技能课同样也应该制定合理的三维教学目标。现在某些幼儿园屡次出现的幼儿老师用恶劣的手段惩罚孩子的现象,说明了在幼教专业的各科教学中德育的缺失。所以,幼教专业的音乐、美术等专业课是文化的载体,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美、发现美,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一颗热爱孩子、热爱幼教事业的美好心灵。每个学科都用自己的符号来表达各自的知识体系,也都有自己的内涵价值和道德意义,每一位任课老师都要深入挖掘并利用学科特有的德育教育资源,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

(三) 创新学生评价机制

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多元化地评价学生是学科教学中贯彻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手段[2]。把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显然是不科学的,在评价学习结果的同时,老师也要注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其他方面做出全面性的合理评价,如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字写得是否漂亮,作业是否认真等等。教师不能仅看知识和技能是否有了提高,不能把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防止重智轻德、抓好放差的现象出现。每一位学生都有各自的优缺点,虽然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他们在思想品德、学习态度等方面却有很好的表现;在日常教学中,只要学生身上有闪光点,教师都要在对其评价中给予充分肯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不断上进,逐步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评价,应以学生互评或小组集体评价为核心,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在各类活动中自由发挥和大胆评价。学生在此过程中取长补短,有助于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不管是什么样的评价,都应该是长期的、连续的,俗话说“一百次一分的赞美,远比一次一百分的赞扬”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只有在多次连续的刺激下,才能在学习品德行为等方面受到很好的教育,才会有很大的提高,才会有一个自我的肯定与认同。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细心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真心热爱每一位学生,用一个关爱的眼神、一个灿烂的微笑等肢体语言,表达对学生的肯定与赞赏,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重新认识自我。大部分中职生,因为学习差的原因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重视,如果在中职学校,同样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和关爱,那么,这些学生在心理上就会自暴自弃,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信心,从而形成性格缺陷,那么将来走入社会,可能不适应社会,甚至走向犯罪。

总之不管采取哪种评价方式,都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着眼学生的未来,要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与关怀,通过合理评价,达到对学生立德树人的培养要求。

(四) 拓展和创新立德树人的教育载体

在落实立德树人的过程中,选择合理有效的载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想、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也包含了讲仁爱、守诚信、求大同等基本内容,是优秀人才成长的沃土。每一位任课老师都可以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载体教育学生,促进学生智力和品德全面发展。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大型文化音乐类节目,旨在宣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这些精彩而有意义的视频,在提高学生自身文化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这个社会的优秀人才。社会是最好的课堂,但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很少接触社会,这就要求任课老师及时关注社会动态,可以利用课堂的一部分时间,也可以单独利用一节的时间,给学生讲一些重大的、典型的社会政治事件,或者借助网络资源中实际生活的案例教育学生。例如,今年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就是很好的德育资源。在这场疫情防控战中,每一个人都是战斗的主角,眼前每天发生的一切,就是一本生动而深刻的教科书,翻开这本书,我们看到正直、坚强、无畏、忠诚和爱,我们也看到了恐惧、忧愁、沮丧、孤独和焦虑;我们看到了人心惊慌,也看到了同心协力。疫情当前,有人隐瞒病情,不戴口罩,到处闲逛,甚至恶意传染别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表现?因为我们每个人的道德素质不一样,因为无知,无知者无畏,无畏者无惧;因为无德,才会没有底线地伤害别人。这次疫情本身就是一本最生动的教材,任何学科的老师都可以利用这些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信念教育、道德教育,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感悟到什么是真善美,领悟到什么是爱国敬业奉献、什么是不惧风险不畏生死,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教会学生做一个有大爱有大义有专业有贡献的人。社会即课堂,生活即教育,希望每一位中职学校的老师要善于把握教育契机,从抗击疫情的故事中选取素材,有针对性地开展爱与感恩的教育,适时告诉学生,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作为教师,更要告诉学生有伟大的祖国这个强大的后盾,有全国人民的齐心协力,我们一定可以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引导学生增强直面困難的勇气,担责担难的志气,敢为人先的锐气。利用这一个德育资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国家的兴衰要靠教育,靠科学技术,要让学生养成崇尚医生、科学家、教师和军人的观念,教育学生要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和“人民英雄”获得者张伯礼、张定宇和陈薇这样的人为榜样,勤奋学习,学有所成,报答祖国和人民。让这场灾难成为一次难忘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综上所述,为社会培养专业性及技能型人才,使学生具有一技之长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但在高科技日益增长的今天,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更为重要。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教育是教人做人,先生不该专教书,应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只顾读书,应学为人之道”。我们要牢记习主席的嘱托,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创新德育方法,不断丰富德育资源,切实提高德育实效。

猜你喜欢
评价机制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实用的职业危害风险评估方法(S-H评估法)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职业素质培养下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模式构建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微
注重实绩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