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屈原》中婵娟的原型解读

2021-05-27 04:12陈君宇
美与时代·下 2021年3期
关键词:婵娟历史剧郭沫若

陈君宇

摘  要:历史剧《屈原》是郭沫若先生的抗战剧作。作者联系历史与现实,运用“失事求似”创作原则,将屈原一生的政治悲剧浓缩为短短的五幕剧,在屈原与南后的斗争过程中塑造出诸多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其中,婵娟形象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艺术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时代意义。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多维度解读婵娟形象的原型,有助于丰富婵娟形象在解释学中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婵娟;原型

抗战爆发后,中国话剧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演剧运动,众多艺术家以戏剧为投枪,投入抗战洪流。在此期间,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提出“先欲制今而后借鉴于古”的理论,从历史长河中截取与现实斗争有共同之处的典型事件,来表现反对分裂、倒退的战斗性主题,他为民族解放运动贡献了重要力量。《屈原》是郭老历史剧中出类拔萃的作品,自发表之后便在文学界引发强烈反响,广受关注。在《屈原》中,郭沫若充分展示了浪漫主义创作风格,讲述了主张对内革新的屈原遭受南后陷害,背负“淫乱宫廷”的罪名含冤入狱的故事。婵娟作为屈原的追随者,拥有不俗的人格,奈何势单力薄的她无力反抗黑暗的现实,被命运推向死亡的深渊。

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总和,其本质是某一民族集体无意识的表现。人们一旦察觉此种无意识,原型便会在现有的文化体系中反复出现,并对社会成员产生精神层面的影响。郭沫若“失事求似”地虚构出的婵娟这一形象,表现出鲜明的原型特点。笔者拟运用原型批评法,剖析历史剧《屈原》中的婵娟形象内蕴的原型意象,解读婵娟形象反映的心理模式,挖掘婵娟形象包含的悲剧意蕴。

一、婵娟形象内蕴的原型意象

文学典型是写实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之一。从文化视域审视可以发现,婵娟这一“活化的典型”无不体现着郭老的文化积累和文学经验,是其历史观和浪漫主义思想的有机统一。

首先,“婵娟”一词出自《离骚》中“女须之婵媛”一句,婵娟这个形象可谓是郭老在解读经典的基础上再创作的典型。自古“婵娟”这一意象便被用来形容皎月和美人,郭沫若笔下的婵娟更是容貌姣好、心性纯良、品行端正。跛脚的子兰贪慕婵娟的美貌,戏谑她“媚态”并企图轻薄她,婵娟虽愤懑,但在子兰摔倒后还是动了恻隐之心。当误以为卫士为了救她而“杀死”更夫时,婵娟自身难保却仍心系他人,得知并未曾伤人性命之后,她才摆脱愧疚。从《我怎样写五幕历史剧〈屈原〉》和《〈屈原〉与〈雅王〉》中也可看出婵娟源于郭沫若对于屈原辞赋的解读。起初作者认为“女须之婵媛”中的“女须”是屈原之姊,“婵媛”是她的陪嫁姑娘。创作剧本时,作者觉得“女须”算不上人名,索性舍弃这一角色,只把“婵媛”当作屈原的侍女,化名婵娟。并且,作者受《湘君》中“女婵媛兮为余太息”的启发,借婵娟从侧面反映屈原的政治悲剧。同时,婵娟形象带有《女神》原型。《女神》诗集脱胎于夸父、盘古、女娲等英雄神话,也受西方《神曲》《浮士德》等艺术作品的影响,表现出奇崛浪漫的艺术风格,囊括了战斗、毁灭、再生的豪情。在创作《屈原》时,郭沫若延续了“女神时期”风格特点,基于现实诠释浪漫主义诗情,将“女神”原型转移到婵娟身上,赋予婵娟摧毁黑暗、渴盼新生的爱国激情和革命力量。婵娟虽柔弱,却也表现出《雷电颂》中那甘为利刃、抹煞污浊的战斗豪情。

其次,婵娟带有太阴原型的痕迹。中国文化自古便流传着月亮崇拜的阴性倾向,作为一个融传统文化与新知于一体的作家,郭沫若笔下的婵娟带有太阴原型的痕迹。其一,太阴性质偏阴柔,其最基本的母题是女性。婵娟形象便是重现“月亮—女人”模式。婵娟性情温良恭顺,作为屈原的侍女和弟子,她能够细致周到地为屈原料理生活琐事,也能够贴近屈原的精神世界。她体现了女性生命的柔美。在十四主星内,太阴与天府、天相一样具有内敛和潜藏的特质,身处权力金字塔底端的婵娟饱受男权的桎梏、精神的束缚和社会的压迫,“精神奴役创伤”导致她失去追求个体幸福的能力。然而婵娟不仅愿意替屈原赴死,并且至死都在维护着导致她悲剧宿命的根源——黑暗社会。

并且,婵娟的命格与太阴月相之间也有着相似性。过着平淡日子的婵娟被卷入充满争端和攻讦的明争暗斗之中,最终香消玉殒,诠释了月有阴晴圆缺的生命哲学。虽然光明磊落的婵娟没能躲过邪恶势力的中伤,但她义无反顾的斗争显示出了爱国主义革命者的革命精神,是重新点亮民族魂的一剂济世良方。正对应星宿学说对太阴的诠释:太阴星作为夜的光明面,在天为月之精。此外,婵娟蕴含屈原的道德品质,正如月亮反射太阳光一样。不过婵娟在文本中的呈现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屈原的隐失,颇具“太阴蔽日”的意味。

再者,郭老笔下的婵娟与屈原共命运,可以说,她既是屈原悲剧遭遇的承载者又是屈原抗争精神的传承者。在回顾屈原的生命历程时,郭沫若受屈原精神的指引虚构出了婵娟形象。屈原情操高尚,婵娟同样纯粹而圣洁。楚怀王听信谗言,任南后囚禁屈原,婵娟也因此锒铛入狱。屈原因壮志难酬而心存愤懑,婵娟也未能為屈原平反,抱憾而亡。作者甚至还为婵娟安排了误饮毒酒情节,让婵娟替屈原死去,历史上投身汨罗江的屈原在剧中得以保存性命,前去汉北伺机东山再起。可以说,作者是将婵娟当成屈原的化身来写的。郭沫若也坦言:“没有屈原精神的暗示,我却写不出这样的婵娟。”[1]所以婵娟被赋予了革命者原型。当然,这与郭沫若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1942年1月,日本为了逼使和诱降蒋介石政权,在华北、华中和华南都展开了新一轮大规模进攻。同月,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皖南事变”。在审视现实时,郭沫若发现我们的民族有众多英雄,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战却惨遭迫害。在抗日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新四军被反动派围剿,无数革命战士被关入监狱。婵娟和这些爱国青年有着相似之处,他们都勇于抗争,敢于一针见血地指出投机分子的险恶用心,在危急关头为挽救祖国挺身而出;他们都心怀大义、甘于奉献,愿为维护国家利益而英勇抗争,奉献自己的血肉之躯;他们都命途多舛,在为真理而战的过程中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婵娟形象融汇英雄原型,凝聚了英雄的战斗精神和崇高品质,并成为连接两个时代的桥梁。

猜你喜欢
婵娟历史剧郭沫若
天生丽质
天上的街市
相思无限
屈原(第五幕节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山茶花
是非功过任评说
历史剧中现实中的指涉与受众需求探析
历史题材影视剧中传播价值与历史观的冲突及调和
郭沫若向老师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