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静
摘 要:复述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显性体现。文章以统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材为例,从时空转换、情景表演、巧借插图、填补空白四个方面探讨如何解锁复述教学的密码。
关键词:详细复述;统编版;解锁复述;复述评价
一、 何为“复述”
复述,在语文教学上指学生把读物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是教学方法之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即意味着复述不应是简单、机械地记忆课文的内容,而应是对课文内容、情感、语言的内化和重组,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
复述教学越来越受到了重视,最为直观的是统编版在复述教学上的编排上浓墨重彩,多次在课后习题以及语文园地上出现了复述要求,要求复述的课文有34篇,还特别在三年级下册出现了专门的“复述单元”,足以可见编者对复述教学的重视。
复述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详细复述,能把故事内容较为详细地复述出来,第二层次为简要复述,能抓住故事主要内容,有所取舍地对故事内容进行复述,第三层次为创造性复述,即学生在复述的时候,充分发挥想象,把故事情节补充完整。三年级的复述要求主要为详细复述,即学生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内容详细、具体地描述出来。下面,笔者就针对统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材,谈谈如何解锁复述密码。
二、 解码“复述”
(一)时空转换,串联剧中情
三年级的故事篇幅都较长,对于学生来说,一下子把文章的脉络理清并完整复述出来,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在让学生复述时,可利用“时空转换”的关系,引导学生抓住故事发生的时间及其地点的变化,串联其不同时间点或者不同地点发生的故事,就可以清晰地理清故事的脉络。
1. 时间转换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文,描写了一个急性子的顾客在冬天里想做一件棉衣,而慢性子的裁缝让他到明年冬天来取。急性子的顾客由于等不及,就急着要求把冬装改成秋装,又把秋装改成夏装,最后要求把夏装,改成春装。每一次要求,裁缝都欣然答应。可是,原来他什么都还没做,布料还在柜子里一动没动呢。这篇文章虽然有29个自然段,但是仔细观察全文,就不难发现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的。从第一天到第四天,短短四天时间,急性子就迫不及待地想要穿上新衣服,频繁地提出更改衣服的要求。在指导学生复述时,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抓住故事中时间变化的主线,圈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如“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又过了一天”,再引导学生圈出不同的时间点,急性子顾客提出的不同要求,如第一天,急性子顾客想要一件冬天的棉袄;第二天,急性子顾客不要棉袄,要改成秋天的夹袄;第三天,急性子顾客又想改成夏天的短袖衬衫;第四天则想要改成春装。这样,抓住文章时间变化的主线,整篇文章的脉络一下子就理出来了。学生在复述故事内容的时候,就有了清晰的条理,按照时间顺序来复述故事的内容。
2. 空间转换
除了让学生在复述时抓住“时间转换”的关系,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抓住“空间转换”的关系。如《在牛肚子里旅行》这篇文章,讲的是两只蟋蟀青头和红头在玩耍时,红头不幸被牛吞进肚子里,在牛肚子“旅行”了一次,最后在青头的帮助下,侥幸逃脱的故事。在课后习题中明确提出了复述的要求:红头的旅行真是惊险。画出它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再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如何把这篇文章完整地复述出来,其关键在于抓住空间的转换顺序,即红头在牛肚子旅行的路线。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圈画出红头在牛身上的不同位置,即“进牛嘴里”“牛肚子”“第一个胃”“第二个胃”“回到牛嘴里”,再抓住红头在牛身上不同位置时,青头是如何鼓励和帮助红头逃脱的,进而指导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二)情景表演,再现景中景
布鲁姆说过,成功的语言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情景引导学生复述,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三年级课本中要求复述的文章多为趣味性的,在复述指导时,要避免枯燥无味地进行复述训练,而要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去感受故事表达的内容和情感。特别是三年级的学生,表演愿望也较强,如若让学生能融入情景表演,体会人物的喜怒哀乐,那复述故事的时候,学生也会更加声情并茂,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带刺的朋友》一文讲的是一只活泼机灵的刺猬偷枣子吃的故事,在故事中描写了刺猬偷枣的一连串的动作,一气呵成,让人不得不佩服这只刺猬偷枣的功夫。在课后习题中,同样出现了复述的要求: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讲刺猬是怎样偷枣的。在引导学生复述这篇故事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抓住刺猬偷枣的一系列动作,如“爬”“停住了脚”“噗的一声掉了下来”“逐个归拢”“就地打了一个滚儿”“驮着”“跑去”,指导学生进行动作表演,再因而引导学生思考刺猬的心理是如何的,从“缓慢地爬”到“诡秘地爬”,再到“匆匆地爬来爬去”,最后“急火火地跑”,体会小刺猬做贼心虚,害怕被发现,匆忙而逃的心理。这时候,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在动作表演的基础上,加入神态、表情的变化,等表演完,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有了动作表演,学生就可以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的趣味性,复述的时候,也就更加生动有趣了。
(三)巧借插图,玩转画外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形象的课文插图,是学生展开想象,丰富复述的一大载体。教师可以从图像这个视角,引导学生进行丰富想象,在教学文本中不断强化图像,从而建立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图文的联系,活跃学生思维。如《漏》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下着雨的漆黑的夜晚,老虎和贼不约而同地去偷老婆婆和老公公家的小胖驴,因老婆婆的一个“漏”字,老虎和贼东窜西窜,几乎丧命,也使得小胖驴幸免于难。老师在指导学生复述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插图,帮助学生更好地复述。
《漏》这篇文章中出示了一幅贼和老虎逃跑的插图,图中老虎驮着贼,贼骑着老虎,老虎跑得筋疲力尽,嘴里大口地喘着气,身体几乎快贴近地面,可见其已经快累瘫了。而贼则是头埋进老虎的身子,手紧紧地抱住老虎的脖子,整个身体悬浮在半空中,可见其已经被老虎颠得不知东南西北,颠得骨头都快散架了。如若脱离了插图,学生单凭文本,可能还不能很好地体会老虎和贼落荒而逃的狼狽场面,有了插图,老虎和贼那狼狈不堪的情景就一下子显现出来了。因而在指导学生复述这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插图,借助插图,想象老虎和贼逃跑的模样,进而指导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