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河南沿黄地区乡村振兴的问题与对策

2021-05-27 12:33喻晓雯
中国农村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河南黄河农村

文/喻晓雯

河南温县:黄河滩区怀菊美不胜收,“采菊人”开启采摘季。(资料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了重要部署,河南沿黄区域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农村发展基础薄弱、部门协调机制尚不完善、内生动力不足、发展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

河南沿黄区域基本情况

河南沿黄区域有水源保护区、滩区、灌区和泛区等不同的地理地貌类型。地理地貌类型复杂多样,自然、经济和社会三大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密切,生态、经济和文化多重功能突出。

河南沿黄区域生态保护带、农业产业带和文化富集带三带叠加,主要涉及郑州、开封、洛阳、新乡、焦作、濮阳、三门峡、济源8个省辖市和巩义市、兰考县、长垣市3个省直管县(市),整个区域共有27个县(市、区),共有乡(镇、街道办事处)361 个,占全省总数的14.73%,村庄(社区)数量8778个,占全省总数的17.00%。区域面积2.5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5.05%(表1)。截止2018年底,河南沿黄区域内27个县(市、区)总人口为1758.29万人,占全省人口的16.12%。

2018年,河南沿黄27个县(市、区)GDP总量为10958.65亿元,占全省的22.8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58.72亿元,占全省的14.84%。2018年区域内粮食总产量为775.57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11.66%,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为5.8∶47.4∶46.8,与全省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相比,第一产业占比少了3.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高出全省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高出全省1.6个百分点。

沿黄区域8地市27县(市、区)的面积及行政单位情况

河南沿黄区域推进乡村振兴中存在问题

(一)农村地区发展基础薄弱

河南沿黄区域受制于地理地貌的影响,产业发展面临自然条件、生态保护、政策导向等的多重制约,农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2018年,沿黄27个县(市、区)中,尚有9个县的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没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台前县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70%。以新乡市为例,2019年该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仅为城镇居民的48.6%、55.6%;农村地区水、电、气、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投入不足与重复建设问题并存,受政策影响,很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项目不向黄河滩区投放,导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滞后。

(二)部门协调推进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乡村振兴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建立,投入渠道有待拓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红利上没有完全释放,农村资源变资产的渠道尚未打通,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必要的配套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审批难度较大。激励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保障政策尚不完善,特别是熟悉农村、了解农业的乡村规划人才缺乏;乡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之间的协调性不够;一些地方制定的乡村振兴政策文件过于笼统,财政、发改、住建、环保、农林等部门推动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仍有待进一步协调整合。

(三)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不足

一些地方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仍存在要项目、等资金、靠上级的思想,过度依赖财政专项资金,“政府干、农民看”等现象依然存在。农民自主创业、自我发展能力弱,成为制约农民发挥主战作用的重要因素。目前,越来越多的村完成了股份合作制改革任务,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但总体而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经营体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仍是沿黄区域普遍的现象。同时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发展缺乏有能力、有热情的带头人,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够紧密,辐射带动农户能力有待提升。

(四)乡村产业发展质量仍需提升

农业有产品无品牌、有品牌无规模、有规模无产业问题依然存在,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结构不优,农产品供给多以大路货为主,优质绿色农产品占比较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不快,农业科技资源优势丰厚和基层科技推广体系薄弱不匹配的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同时,沿黄区域的生产能力较为分散,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产业化程度较低,龙头企业整体规模偏小,农产品精加工产品少,特色产业及产品综合利用率低,高附加值未得到充分体现。

新时代推动河南沿黄乡村振兴的对策

新时代河南推动沿黄乡村振兴需要在中央及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总体布局基础上,主动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及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依托沿黄地区的特有属性,强化协同发展、绿色发展和以黄河文化为元素的特色发展,通过内部改革创新和外部带动同时发力,探索新时期沿黄地区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

(一)以党建创新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以党建带群建、带社建,推进村民自治组织规范有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健全完善、群团组织基层阵地更加稳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发展壮大,以组织振兴高质量推动沿黄乡村振兴高质量。加大村党组织书记培训力度,实现村党组织书记省市两级培训全覆盖,带动县乡加强培训,保证每个村储备村级后备力量。推广“党建引领”“党领群治”的经验做法,开展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每个行政村制定视频监控摄像机安装的标准,提高农村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覆盖率、联网率。

河南焦作孟州市黄河滩区绿色生态长廊旅游开发项目(资料图)

(二)以生态优先为导向坚持绿色发展

黄河的安澜不仅关乎着流域百姓的安危与福祉,也关乎着中华民族的安危,黄河及沿岸的生态保护和治理是沿黄地区不容推卸的历史使命。从发展的角度看,纵观河南沿黄县区,发展优势并不突出,过去的发展历程中,由于黄河这道“天然屏障”,沿黄县区大多远离交通轴带和中心城区,即便位于中心城市郑州的惠济区,相较于郑州其他区仍处于发展的边缘。新时期,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消费结构升级下人们的需求发生了改变,尤其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沿黄地区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趋势,唯有擦亮绿色这个底色,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折不扣以生态优先为导向,打造自身基础优势。这是高新时期沿黄地区谋求更大发展机遇前提和基础。

(三)以黄河文化为依托推进特色发展

黄河文化底蕴深厚,特色明显,但长期以来沿黄地区的发展却特色不足。沿黄乡村振兴要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的讲话精神,要把黄河符号深度融入到发展的方方面面,嵌入到农业的全产业链,塑造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依托于黄河文化实现特色发展。一是在农产品生产上,利用在沿黄一带已经形成的小麦、水稻等生产优势,沿黄中下游平原地带的优质大果花生、优质草畜及优质水产品,及三门峡、洛阳地区优质林果及优质花木的特色农产品生产优势,整合并打造系列地域品牌,如“黄河大米”及“沿黄小麦”等,并进一步延长产业链。二是在农业的多功能开发及美丽乡村建设上,充分利用沿黄地区毗邻黄河,遍布湿地、河滩,自然风光较为独特,黄河文化印记明显的显著优势,深入挖掘河南沿黄地区治黄文化、太极文化、农耕文化等黄河文化内涵,大力发展具有黄河特色的乡村游和集休闲、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创建一批独具黄河特色的示范村镇和古村落精品线路。

(四)推动沿黄数字乡村建设工程

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积极开展信息进村入户整片推进示范,实现乡村数字化转型基本完成。引导移动、联通、电信和广电等电信运营企业加大农村网络建设投资,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光纤宽带接入能力。完善4G、5G网络向行政村和有条件的自然村覆盖,在部分地区推进“百兆乡村”、“光网乡村”建设及配套支撑工程。依托“互联网+”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建设信息进村入户平台,完善农村消费信息服务、市场信息服务、“三农”政策服务、农村生活服务等系统和手机APP,推进服务手段向移动终端延伸,服务方式向精准投放转变。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率先在沿黄地区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加强智能装备的推广应用,以猪牛羊禽规模化养殖企业为重点,建设一批智能化养殖基地。建立完善覆盖沿黄全域的益农信息社服务体系,支持精准作业、精准管理、精准决策等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一批数字农业示范样板。

猜你喜欢
河南黄河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