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层党员干部是党的群众路线的主要实践者,是贯彻和执行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责任主体,是干事创业成功的关键主体,能担当、敢作为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探究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面临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完善制度、健全机制、优化环境、强化激励等手段,激发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更好地促成基层干部干成事。
关键词: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内生动力
中图分类号:D2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1)02-0104-05
作者简介:彭斯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硕士研究生。
责任担当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目前,基层党员干部在责任担当、主动作为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有的出自干部自身,有的源于体制机制问题。新形势下,激发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内生动力以适应新常态和新机遇,是党的建设和基层社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紧迫课题。
一、基层干部干事创业内生动力不足的主要问题
1.不适应新常态新要求,思想上打“退堂鼓”
(1)不想为。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过程中遇到挫折与失误在所难免,但部分干部精神颓靡,意志力消沉,思想动力不足,干事缺后劲,“不想为”,严重影响了干事创业的实效性。
(2)不肯为。部分基层党员干部思想受到严重侵蚀,凡事以金钱和利益至上;部分基层党员干部本位主义思想较严重,对需多个单位协作完成的工作,不愿主动参与,对职责边界上的事推诿扯皮,奉行好人主义,遇到困难绕道走,碰到矛盾躲着行,消极工作,“不肯为”。
(3)不会为。部分基层党员干部缺乏过硬的工作本领,理论储备不足,工作经验缺乏。由于主客观条件受限导致其工作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如中西部地区的基层党员干部、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人员,面临陌生环境,难以适应现状,工作中“不会为”。
(4)不敢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应该予以严肃批评。”[1]在从严治党和反腐高压态势下,部分基层党员干部还没完全适应新常态新要求,混淆纪律规矩与干事创业的辩证关系,简单地将党的纪律和规矩与党员干事创业对立起来。在工作中怕出状况、怕担风险,“感觉压力大”“担心干事被问责”,把“干事”当作“出事”的原因而“不敢为”。
2.干部激励体系不完善,行动上“拉松套”
(1)晋升渠道较窄。近几年,基层需消化的党员干部越积越多,县乡干部天花板相对较为突出。乡镇事业干部因受编制、身份限制,晋升通道窄,难以流动,由此存在一种普遍心理,“干好干坏没区别”“宁愿无功但求无过”,这种心理导致基层党员干部懈政怠政的现象普遍存在。
(2)考核体系欠科学。当前工作考核体系欠科学,不能准确反映工作实绩。主要表现在考核名目繁多,甚至重复考核、多头考核;考核重年度、轻平时;考核内容个性和差异性较少,更多是静态、“关门式”考核;考核结果与激励、惩戒联系甚少,存在“能人不能上,庸人不能下”“当太平官永远太平”的怪圈。
(3)物质激励不足。干部的激励机制忽视了物质激励的重要性,没有足够重视人的物质需要,致使发生效率低下、懒政现象[2]。绝大多数县乡干部认为目前工作压力大,需要经常加班,但其工资报酬在中等及以下水平,缺乏获得感。
(4)关怀与容错机制滞后。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规定:“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3]但在实际工作中,容错机制存在诸多缺陷。一方面,界定不清,工作行为在实操过程中是否可被免责难以界定;另一方面,执行不当,由于执纪简单化、问责粗线条,乱问责、错问责、问错责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基层党员干部错误认为申请免责不一定能免责,甚至还可能影响自己的政治发展。
(5)新旧体制转换间存在断档。新旧体制转换衔接不够紧密,导致有些制度设置存在“真空”“断档”的现象。在制度设置上,给基层党员干部赋予了极有限的权力,却要让其承担无限的责任,使很多干部心生退意。在新媒体时代,基层党员干部要接受“全覆盖、零距离”的社会监督,但存在部分公众凭着片面的理解,对干部进行责难,更有甚者出现诬告陷害的情况,导致舆论一边倒,给干部在心理上带来极大压力。
3.选人管人制度不健全,作风上“不顶硬”
(1)选人用人制度落实有偏差。首先,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带病提拔”。提拔之前,故意无视其存在的问题;提拔过程中,审查走过场;提拔之后,不跟进倒查追责。其次,忽视“德才兼备”原则。干部选任时只看近期显绩,不看长远成绩;只看经济发展,不看全部工作;只看重领导关系,不注重与群众的关系。任人唯亲和暗箱操作等問题仍然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形式存在。最后,人岗不适应。能力与岗位不适应,专业与岗位不适应,年龄结构与岗位不适应的情况十分普遍。
(2)干部管理监督制度还需改进。其一,目前监督注重事后监督,轻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对干部“为”与“不为”的认定、有哪些定性和定量的标准、如何判断、怎样监督,缺乏系统的制度安排。这容易导致一些领导干部重视表面功夫,作风浮夸。其二,激励与监督失衡,主要依靠正向激励,忽略了监督的压力作用。其三,部分基层党组织过度依赖监督,将监督视为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万能钥匙”,导致干事缺乏主动性、效率低下。
4.学习培养不系统,能力上“吃老本”
基层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过程中面临能力不足的危险,在学习教育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学习的针对性不强;其次,学习内容不系统,特别是经济、城建、环保等专业知识缺乏,有的基层党员干部习惯于“吃老本”;最后,学习形式守旧,大数据时代,不少基层党员干部未紧跟时代,忽略互联网的重要作用。
二、增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内生动力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新形势下,提高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可以从思想建设、机制健全、氛围构建、能力锻炼几个方面着手,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
1.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夯实干事创业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4]新形势下,解决好理想信念的问题,尤为紧迫。用好思想教育法宝,是解决好党员干部思想认识层面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常态化的主题教育活动载体,强化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探索县区乡镇党政、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等党的政治建设考察新标准,把主动担当、干事创业细化为相应具体指标作为政治建设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
2.科学选人用人,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政治生态
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为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提供组织保证。新形势下,坚持好干部任用标准,落实新时代组织路线,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政治生态,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严把入口关。严格用好组织把关权、规范初始提名权,改进知人善任的方式方法,全面了解干部的工作圈、朋友圈、生活圈,打破“隐性”台阶障碍,把有担当能作为的基层党员干部安排到重要岗位上,对在其位不谋其政者决不提拔任用。
(2)完善考评体系。改进年度考核,狠抓平时考核,聚焦一线开展动态跟踪考核,精准研判干部的状态和业绩。按照干部层次、工作性质和职责范围,实行分类考核;运用“大数据”,建立健全干部业绩档案,落实“实绩晋升”原则;设立考核委员会,加强对考核的统筹整合,强化干部考察识别责任,建立“谁考察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办法。
(3)推进“能上能下”。要严格规定干部考核标准,把考核结果切实运用到干部的升迁去留、评先评优与绩效奖励之中,加大对慵懒闲散人员的甄别力度,探索“末位淘汰”办法。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任期制度、退休制度和问责办法,加快事业单位的聘用制改革,打通基层党员干部的“出口”,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4)加快干部流动。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要健全人才顺畅流动机制,破除人才流动障碍;促进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加快党员干部流动是健全选人用人的一个重要着力点。要大力破除岗位障碍。加大干部遴选和交流力度,对于本系统内部缺乏优秀适岗人才,可采取跨系统竞争上岗,使更多干部在不同的岗位接受锻炼、增长才干。
(5)尊重人才、才尽其用。首先,坚持人岗适应,基层一线环境艰苦,直接面对群众,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是基层党员干部的必然要求。其次,着重考察基层党员干部的专业素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为干部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应注重新产业、新业态领域的人才培育。最后,根据工作实际,着重解决制约基层党员干部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选拔、任用、流动、激励,让专业人才有存在感、成就感。
3.严格监督问责,健全干事创业刚性管理机制
事实证明,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度,是推动工作落实的有力保障。要把督查考核工作贯穿发展全过程,通过严格督查倒逼责任落实、补齐工作短板、提振精神状态,确保干事创业风清气正。
(1)坚持问题导向。严格落实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进行提醒、函询和诫勉操作细则以及有关办法。聚焦干部“担当作为”方面问题,多与干部恳谈,运用提醒、函询、诫勉措施及时抓早抓小。
(2)加强跟踪督查。结合巡察深入开展选人用人专项检查。把干部“担当作为”情况作为巡察重要内容,加大问责和组织调整力度。同时,坚持和完善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纪检监察、人大、司法、审计、信访等部门的联合,建立合理的群众监督奖惩机制,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3)强化问责力度。加大对举报反映“庸懒散”多、“一报告两评议”满意率低的干部的问责力度,保证问责制度与党纪政纪处分、法律责任追究制度有效衔接。
(4)改变督查方式。坚持以事实说话、凭实效评价,多到现场看、多见具体事、多听群众说,防止搞花拳绣腿、繁文缛节,避免做表面文章、玩文字游戏。消除过度留痕、过多检查给基层带来的不必要的压力,让基层党员干部把工作的着力点聚焦到实实在在的成效上。
4.实施容错纠错,构建干事创业厚爱工作氛围
根据《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正确把握和运用好“三个区分开来”,探索建立“能上能下、容错纠错、鼓励激励”三位一体干部管理制度体系,切实保护干部奋发进取的勇气、锐气和正气,引导干部争当改革发展的促进派、实干家。
(1)合理界定容错情形與条件。一是对容错纠错政策界限、容错情形和条件有更加精准合理的界定,正确把握和运用好“三个区分开来”。二是制定清晰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建立改革创新重大风险评估程序,完善容错纠错操作流程,规范容错免责程序。在启动问责程序的同时,问责机构一并开展容错免责调查核实工作,严格决策和审批程序,既不放过失职失责者,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问责,激励干部在遵纪守法前提下敢于作为。三是对所授权限必须有严格的职务管理,探索建立“权责相当”的追溯机制,避免出现“一放就乱”“乱作为”的情况。
(2)完善澄清保护机制。健全信访核查机制,完善澄清保护机制,真正让基层党员干部放开手脚干事业、轻装上阵做工作。一是及时反馈。对信访举报中经查不属实、查无实据或经认定予以容错免责的,及时反馈结果,给出明确结论。二是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对捏造歪曲事实,诬告陷害、向社会公众散布谣言和不实消息等损害干部形象的行为,相关执纪执法机关要依法依规及时给予劝阻、批评和教育,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为干部澄清和正名。
(3)重视人文关怀。在竞争压力、舆论压力、问责压力增加的情况下,多重压力需要一个出口释放。坚持宽严相济、严管厚爱,既在政治上多引导、工作上多支持、又在生活上多帮助、身心上多照顾,把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支持基层党员干部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关注基层党员干部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鼓励、支持、保护那些积极干事和干成事的基层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干部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4)完善基层党员干部激励制度。正视基层党员干部的合理利益诉求、政治发展需求和心理平衡愿望,分析不同基层党员干部个体诉求的差异,结合干部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激励,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按照《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的基本原则,结合实际,稳步落实职级与职务并行的政策,适当照顾在艰苦岗位上工作的干部,适当倾斜担负“急、难、险、重”工作任务的干部。
(5)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积极构建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环境。让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鼓励,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者加以惩治,加强党内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加大对不正之风的整治力度,加强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和教育,规范干部用权行为,把从严要求和关心爱护结合起来,形成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5.注重培养锻炼,打造干事创业坚强干部队伍
聚焦解决能力不足“不会为”的问题,注重干部培养锻炼,素质提升,涵养干部担当作为的底气。
(1)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抓好“关键少数”,以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为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统筹各类学习平台与资源,把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作为培训主课;加强业务能力培训,有针对性地强化金融、城建、环保等专业知识培训,着力提升专业能力和素质;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管理,完善干部培训情况登记制度和跟踪督导制度,统筹安排培训计划,做到学习工作两促进。
(2)经常性开展实践锻炼。年轻干部初入机关单位,不论是政策领悟力、实践结合力,还是协调沟通力和工作创新力都需要加强。提升干部能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开展实践锻炼。坚持重政治、重基层、重民意三个导向,引导基层各单位加大年轻干部培养力度,把有潜力的干部放在一线岗位蹲苗锻炼,完善上级党政机关从基层一线遴选干部制度,加大从全国“双一流”高校和其他重点院校选拔选调生工作力度。
6.修炼内在本领,提升干部干事创业能力素质
(1)提升能力。基层党员干部能力高低是能否有效促进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内生动力的关键所在。基层党员干部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内在本领和能力。一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二是要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身能力。三是要加强调研,按规律办事,必须在科学规律的指导下干事创业。
(2)勇于履职。尽责干事是基层党员干部应有的本分,也是基层党员干部能力的体现。基层干部务必要坚持“干”字当头,“实”字为先。一是要紧盯目标“苦干”。要紧紧围绕各项工作目标,咬定目标不放松,聚心凝力抓落实,对每项任务、各项责任都要细化到个人和工作岗位。二是要深入一线“实干”。基层党员干部关键是干实事、抓落实,切实当好抓落实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3.
[2]严俊.影响干部干事创业动力的因素有哪些[J].国家治理,2015(28).
[3]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N].人民日报,2016-11-03(5).
[4]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05-05(2).
責任编辑:陈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