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荣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也更加关注学生素质的提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扎实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也要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从而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要积极地进行反思,不断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一、 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也逐渐地意识到,教学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掌握知识,而是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独立的思想,更好地把握自己学习的节奏。教师要积极地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初中语文并不是简单的字词学习,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也要求学生尝试着去理解课文的内涵,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更加关注学生成绩的高低,这就让语文教学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因此教师要转变自己错误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 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原因
(一)教师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育思想决定着教师之后采取的一系列教育行为,如果教师从思想上不能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到之后所有教育活动的开展,而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会继续沿用之前的学习方法,这就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不会关注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情况,而学生也因为缺乏引导而难以建立起正确的思维方式,从而陷入不良的循环中。
(二)培养方式不科学
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往往很难认识到自己有什么问题,因为教师总是要将眼光投放到整个班级中,很难认识到自己某个行为对个别学生的影响。教师想要切实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往往不能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而是要给予学生明确的、科学的引导。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会直接将自己的感悟展示给学生,这不仅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反叛心理,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同时压抑的教学氛围也非常不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很容易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
(一)促进学生分析能力的提升
在初中这个阶段,学生会接触到一些更难的文字,比如文言文等等。這些课文的教学不仅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认知,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这对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有着很大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周亚夫军细柳”的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汉文帝三次进军营被拦住,为什么最后他又夸奖主人公呢?这个时候,学生就要认真地阅读课文,并在语句间寻找相应的答案,这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促进学生概括能力的提升
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要促进学生概括能力的提升。在语文教材中,不仅包括童话、小说,还包括一些经典名著。根据相关的要求,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先去阅读相关的作品,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然后再让学生口述文章的具体内容,这就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
当学生在一个有趣的教学环境中,他们往往能够想到更多相关的事物,从而形成发散思维,更有效地进行语文知识学习。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这一部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学生根据主人公的不同分成观点相反的不同小组,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想到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从而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五、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从教学目标出发设置相应的方案
每一个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目标作为导向。在设定目标的时候,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成重要的部分,并且要从相应的目标出发,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
教师培养学生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将信息进行转换。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按照一定的计划,营造相应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还要把握好教学的节奏,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好总结,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春”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之前设置好的目标出发,安排相应的计划,比如在学生阅读完课文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作者描绘的景色,还要让学生思考一下作者的描写特点,并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文章中的一些短语还可以用什么字词来替代。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安排一些互动的环节,让学生之间去进行讨论,或者进行自我观点的表达,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进行相应的描写,写出自己印象中的春天,从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地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状态适当地调整思维训练的流程。
(二)优化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的认知
当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往往能够更理性地去考虑语文问题。首先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也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的重要途径。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也会主动地思考,积极地进行探索,建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发展。
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勇敢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果学生能够主动地提出自己的问题,那么就说明他们经过了认真的思考,并提出了让自己疑惑的部分。教师要认真地倾听学生的问题,并积极地鼓励学生,给予他们正面的引导。教师还要营造出学生喜欢的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最后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精心的安排几个不同的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主人公进行分析,说一说主人公身上带有的重要品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