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沙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中企业金融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

2021-05-26 01:17汤川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1年4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汤川

【摘 要】长沙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已建设成为中国首个世界“媒体艺术之都”。作为辐射全省的省会中心城市,在文化旅游和媒体艺术的大发展之下,建设配套的区域金融中心势在必行。如何培养出符合文化旅游与媒体艺术产业相关的金融技能型人才,是广大中小企业的迫切所需,也迫切需要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重新调整培养机制,针对企业的特殊要求,剖析当前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与企业脱节的问题,积极从校企合作、师资力量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等多方面提出新的思路,为后续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储备人才。

【关键词】区域金融中心建设;金融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1)04-0166-03

作为文化旅游名城和世界媒体艺术之都,长沙的金融产业需要实施重大转型,在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如何保障人才尤其是服务于中小型企业的金融技能型人才需求,是关系到长沙金融产业发展乃至特色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对此,各企业应该重点与服务地方经济的职业院校合作,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当前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潜移默化地推进本区域金融管理中心建设,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1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对金融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需求

1.1 切合长沙市主体产业及中小企业实情

长沙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入选世界媒体艺术之都,文化旅游和媒体艺术是长沙的经济引擎和主流产业发展;而文化艺术产业主要以高度分散的中小微型企业为主,融资借贷、商业交易的资金往来等较为频繁且以操作层面的技能型人才需求为主。因此,长沙特色经济发展及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人才队伍建设重任就落在高职院校肩上。

1.2 良好的金融管理职业操守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有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离不开综合素质强、专业能力过硬的人才加入 [1]。首先,金融业务的特殊性,需要高职金融管理院校培育出的人才具有较好的金融管理职业操守。其次,长沙文化旅游和媒体艺术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该类企业缺乏对人才的自主培养和大型企业的强大管控能力,此时,诚实守信、廉洁从业、终身学习等金融职业操守就显得尤为重要。

1.3 复合型技能要求

长沙市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是服务于长沙文化旅游和媒体艺术主体产业,该产业对营销的需求特别强,在当前全民营销时代,高职金融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中很大比例就职于金融机构的营销岗位及其他基层岗位。因此,对接长沙市金融中心建设、主体产业和营销的实情,对金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除扎实的金融管理实践能力外,还需要掌握文化旅游、媒体艺术及营销等理论知识和技能,成为复合型人才。

2 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产教融合力度不够

长沙主体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该类企业金融岗位对金融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但高职金融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注重理论讲授、实训实践不足的问题,已开展的校企合作大多流于形式。学生在校期间与未来职业岗位接触机会相对较少,未对职业规划有清晰的认识,进一步导致目前学校实训开展的针对性不强,不利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此外,高度分散的中小型企业缺乏主动与学校接触和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总体来看,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与对口金融产业的融合度太低,一方面专业未能服從产业实际,利用企业资源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企业未能参与人才培养,利用院校资源建设人才队伍。

2.2 校企合作程度不够

职业教育一直以来重视教学改革,但教学中“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教学以课堂为主、教师为主导、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考核以作业和卷面成绩为主,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调查显示,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停留在参观见习、实训基地建设等表面工作。在推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和主体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将学生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及实践操作能力等一并纳入综合素质考量中 [2],同时在开展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应紧密结合教学目标,针对目前教学对象实际水平,采取多种方式安排教学活动,并且灵活采取相应组织教学形式,真正让高职金融管理专业的学生学到知识与学会应用知识。

3 基于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下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优化分析

3.1 培养模式上采取校企合作:开展金融企业顶岗实习项目,培养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

首先,企业要积极主动地与高职院校合作。当前的校企合作主要是学校利用企业资源培养人才,企业没有主动参与其中,更没有提出自身对人才的要求 [3]。因此,应进一步贯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推动企业与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实习实践岗位、现场教学便利、企业师资团队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提前参与企业文化学习过程中,这有利于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并能让他们了解业务操作需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逐步提升职业认同感,对培养企业真正所需的人才、对留住毕业生本地就业有所帮助。

其次,高职院校应当采取多元培训模式,通过多种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并积极建设诸如金融综合实训室、会计金融综合实训室、投资理财实训室等相应的实训基地,让高职金融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实训,同时应积极邀请校外管理人员进校讲授一线工作经验,这有助于学生解决当前学习过程中的困惑。

3.2 合作方式上建设共享平台:通过产教融合共享资源,培养高技能金融应用型人才

为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能力,高职金融专业应积极建设资源共享平台,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并在实践练习过程当中逐步发现知识掌握短板,通过理论与知识的结合,使教育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机联系起来,为学生后续踏上工作岗位及掌握相应专业核心知识提供条件。通过“互联网+”模式的加入,能够为当前产教融合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创新形式 [4],通过以企业、学生及社会公众各项需求为出发点进一步优化当前平台建设,也能够真正促进金融管理专业教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之上,相关人员应当不断丰富平台的内容资源,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下载与后续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更为关键的是,可让学生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后续工作岗位的关系,帮助学习者节约学习成本,提升教学资源利用率。教育人员应采取多种形式提高这一共享平台的利用率,可借助邮件、微信等媒介对已建教学资源或在建教学资源实时发布,以及时向金融企业、金融行业、同类院校教师与学生等传递各类信息,为金融企业员工培训、在岗职工职业提升技能提供科学优质的信息资源。

3.3 人才培养设计中优化课程设置:融入金融思维,提升金融管理课程实用性

要基于区域金融中心优化当前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上立足长沙文化旅游、媒体艺术特色产业对金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企业金融岗位所需的技能、理论、职业素养等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优化课程设置,进一步创新金融管理专业课程的开展形式与内容,并提升高职金融管理课程知识的实用性,真正结合实践,使学生在操作过程当中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为后续从事区域金融中心的金融企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具体而言,在高职金融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首先应当加入“文化旅游金融”“媒体艺术金融”“互联网金融”等相应理论及實践知识的讲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通过对长沙本地特色金融知识的掌握,进一步提升其专业能力。企业要积极参与“三教改革”,将企业金融技能型人才所需所求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将来从事金融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等。例如,由企业和教师团队开发文化艺术金融实务课程,将长沙特色产业中金融技能型岗位工作要求逐一梳理,整理成教材,并采用当地企业素材或现场教学、跟岗实践等方式,让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理论和技能。通过这种形式也能够不断提升高职金融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满足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人才需求。

3.4 教学执行中丰富教学形式:通过互动式案例教学创新金融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在当前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人才教育过程当中,应当积极丰富当前教学形式,通过互动式教学及多种形式使当前教学方案灵活起来,让更多金融管理专业的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这对后期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及开展相应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帮助。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当破除以往传统学徒制、订单制的束缚,在此基础之上也应当积极引入现代学徒制、集合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并与校企结合共建具有学院特色的混合所有制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助力提升当前金融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也能够为区域中心建设贡献自身力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育者应积极创新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转换学习思路,采用互动式案例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收集与分析互联网典型案例,使他们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典型事例进行系统分析,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明白处理问题的方式。此外,除了采用互动式案例教学方法,教师也应当构建动态化的课程体系,可积极引入分学期、多学段柔性化教学组织管理模式,让学困生、学优生都能在教学目标及互动式教学方式的引领之下突破当前学习瓶颈。

同时,除了注重线下纯知识和实践的讲授之外,也可以在线上共享教学资源,学生能随时随地学习。通过线上、线下互补的形式,使学生在后续专业知识学习过程当中,能够灵活掌握相关知识。这种形式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此外,在动态化课程体系设置中要做到“应势而动”,要适应新经济大金融对当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进一步夯实金融管理类专业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在分学期、多学段、柔性化教学组织当中采取工学交替、产教融合、分段培养的教学组织形式提升学习能力。实施多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与教师在良好的互动当中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逐步培养学生主动为金融企业服务的意识,这有利于实现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长沙特色产业快速发展、金融与科技快速融汇发展的背景下,建设长沙区域金融中心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企业应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积极参与高职金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教学,与高职院校共同从课程内容设计、校企结合等多角度促进金融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贡献力量,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金融应用型人才。

参 考 文 献

[1]姚冰清.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与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0(15):136-138.

[2]黄玉娟.高职金融管理专业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以济南职业学院金融管理专业为例[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9(2):45-47.

[3]肖婧莹.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分析[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5(3):39-42.

[4]石曦.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与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3,26(2):75-79.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