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生态效率时空分异特征与驱动因素
——以山东省限制开发区为例

2021-05-26 07:25高思齐郭付友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1年5期
关键词:生态化开发区效应

高思齐,郭付友

(1.曲阜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 日照276826;2.日照市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山东 日照276826)

产业系统作为决定区域经济活动的核心行为主体,一方面产业结构类型与组织规模直接体现了经济要素投入利用与实际产出水平[1],另一方面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了劳动力、资本与技术等经济要素的改进[2]。因此,以产业转型为视角,探寻促进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互利共生发展的新路径具有现实需求。

产业生态化作为新型生态化导向产业结构发展模式,从源头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中间改善生产工艺技术,末端加强污染治理减排效应出发,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功能优化来降低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扰动的负外部性,是实现区域间生态经济良性溢出,保障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产业生态效率在作为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的同时,也是衡量产业生态融合发展绩效的关键指标[3],能够综合考虑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服务价值和资源能源投入、污染排放等生态环境负荷,科学反映区域产业生态转型进程的真实成本[4]。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产业生态效率研究主要集中于3 个方面:①概念解析。产业生态效率从投入产出视角度量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融合程度,核心思想在于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和环境代价创造尽可能多的社会经济价值[5]。微观层面分析,产业生态效率是指产业系统生态化转型中投入产出要素的生产函数关系;宏观层面分析,产业生态效率是刻画在产品和服务生产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通过变革生产方式增加资源利用的可持续能力[6,7]。②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国内外学者运用三阶段DEA模型[8]、Super - SBM 模型[9]、基于灰色熵权法的超效率DEA模型[10]、EBM 模型[11]、IOOE 模型[12]、PCA- DEA分析方法[3]、SFA 模型[13]等方法,综合构建了包含资本、劳动力、科技等资源要素投入、经济社会效益产出的评价体系,并将考虑生态环境污染压力的环境成本作为非期望产出加入其中,从不同区域 尺 度[14,16]产 业 生 态 效 率 测 算 进 而 演 进 至 农业[17]、工业[18]、旅 游 业[19]、能 源[20]等 具 体 部 门 的 产业生态效率进行了评价,通过Malmquist 指数[21]、全局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22]等相关指数分解模型对产业生态效率时间序列演变趋势进行了剖析,基于要素尺度视角揭示产业生态效率的增长源。③驱动因素与作用机理。对于产业生态效率驱动因素识别多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主要从经济 发 展 与 产 业 结 构[23]、科 学 技 术[24]、路 径 依赖[25]、财政 分 权 与 环 境 规 制[26]、交 通 结 构[27]、能 源强度[28]等方面展开综合论述。

纵观国内外关于产业生态效率研究进展,研究方法日趋多元化,研究内容更是从宏观区域尺度产业生态效率度量演化至微观具体行业领域的产业生态转型相关效率测评,研究成果丰富完善,但仍存在着3 个方面的不足:一是以往多从产业经济学、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等角度出发研究区域产业生态效率水平的差异性,忽视了基于地理学分析视角刻画产业生态效率时空演变动态过程格局及其背后蕴含的影响因素与产业生态效率空间结构变化之间的交互作用规律;二是以往研究大多基于地理变量之间彼此相互独立,没有充分考虑到空间依赖性与空间异质性对产业生态效率空间分异格局形成机制也会造成一定扰动;三是已有研究多局限于以传统行政区划作为实证案例,而基于主体功能区划视角对承载着“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重使命的限制开发区这一特殊类型区域内产业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尚显不足。基于此,首先基于产业生态效率核心内涵,从资本、能源、劳动力、科学技术、土地等资源环境消耗,包含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期望产出与考虑生态环境污染成本的非期望产出等角度出发,综合构建投入产出评价体系,依照地理学中“过程—格局—机理”的典型分析范式,运用SBM- Undesirable模型、Malmquist 指数分解、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山东省限制开发区的产业生态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并采用空间面板数据计量模型探索不同影响因素对产业生态效率空间作用机理,希冀为全面推动山东省产业生态化转型与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决策参考。

1 研究区概况、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山东省作为我国经济大省和工业强省,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29]。伴随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愈加突出、生态环境承载压力与日俱增等城市问题不断加剧,产业运行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成为制约山东省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短板。为充分发挥自然要素的正环境外部性和正生态外部性,实现不同地域单元资源要素空间配置适宜性[30],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4 类主体功能区。限制开发区按照“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发展原则对维护全国或地区农产品和生态安全稳定性发挥重要作用,但仅依借国家宏观人口、产业、财政、生态补偿等政策对限制开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内生原始动力的驱动效果并不显著[31],从调整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出发可以有效协调“自身经济突破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屏障”之间的矛盾[32],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由拮抗对立向良性共轭方向演进,因此限制开发区域产业生态化转型愈加迫切。

依据《山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限制开发区范围覆盖全省77 个县(市、区)和40 个乡镇,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空间尺度范围的适宜性,最终确定77个县域单元为实证样本。为深入揭示限制开发区产业生态效率发展格局内部差异,借鉴相关参考文献处理方法[33],遵循山东省行政区划,将研究区域划分为鲁西北、鲁西南与东部沿海地区(图1)。2018 年,研究区总人口5388 万人、区域面积9.75 万km2,分别占全省的53.48%和61.54%。

图1 研究区域

1.2 研究方法

指标选取:本 文 借 鉴 前 人 的 研 究 成 果[3,14,17],综合构建山东省限制开发区产业生态效率指标体系(表1)。考虑到限制开发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在维持区域产业经济规模化发展的同时通过深化第一产业产业链、合理规划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等途径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提供各类生态服务功能。评价体系构建不仅要关注产业系统规模化生产效益,还要注重产业系统基础发展状态即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活力。投入方面主要考虑资本、能源、劳动力、科技、土地要素,分别选取固定资产投资额、农业机械总动力、年末单位从业人员数、科学技术支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林地面积等指标予以表征;产出方面主要考虑期望性产出与非期望性产出,因产业生态化发展最终目标是追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共生,期望产出分别选取二、三产业增加值与农林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绿化面积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加以衡量,同时选取PM2.5 对生态环境污染压力等非期望产出加以衡量。

表1 山东省限制开发区产业生态效率评价体系

SBM- Undesirable模型:基于松弛变量的SBMUndesirable模型能够有效修正变量的松弛性问题并将非期望产出考虑在内,可更好地评估生产过程中的生态性。本文采用投入视角下考虑非期望产出、规模效率可变的SBM- Undesirable 模型对山东省限制开发区产业生态效率进行测度,计算公式详见参考文献[5]。同时,参照相关研究[15]可划分为高效率地区(ρ* =1)、效率良好地区(ρ*∈[0.8,1))、效率中等地区(ρ*∈[0.6,0.8))、效率无效地区(ρ*∈[0,0.6))。

Malmquist 指数分解模型:SBM - Undesirable 模型仅能基于时间截面对不同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进行组内比较,而无法刻画时间序列下产业生态效率的动态演变过程及其不同时期综合效率变动的影响因素。本文首先运用SBM- Undesirable 模型对产业生态效率进行时间截面的静态分析,进而选取Malmquist指数分解模型探究2006—2018 年山东省限制开发区产业生态效率的变动趋势。具体计算步骤参考相关文献[21]。

空间计量模型:基于变量空间相互独立的传统OLS线性回归模型因无法处理地理单元之间的互动效应,导致回归结果估计存在偏误现象,而现实中大部分经济社会问题分析都需要考虑到变量空间溢出效应[35]。空间面板计量模型能够解决空间交互作用、空间结构变化和测量误差扰动等问题,因此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首先构建了基于地理距离的二进制邻接权重矩阵,进而通过空间相关性检验判断线性回归模型中残差项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的检验条件选取拟合效果最优模型对限制开发区产业生态效率时空分异过程格局的不同影响因素空间作用机制进行回归分析。

1.3 数据来源

研究时限选取2006—2018 年,社会经济指标数据源自2007—2019 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山东统计年鉴》和山东省17 地市的统计年鉴与统计公报。自然环境数据如绿化面积源自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resdc.cn),以Landsat TM/ETM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影像为基础数据源,通过监督分类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居民地和未利用土地等6 种类型,空间分辨率为1km×1km[34];PM2.5 数据源自大气成分分析组织(ACAG)发布的全球地面PM2.5 年均浓度(http://fizz.phys.dal.ca/ ~atmos/martin/?page-id = 140),利用遥感影像反演得出的栅格数据集进行数据提取与分区均值统计,空间分辨率为0.01° × 0.01°。运用熵值法综合计算各评价单元的经济效益指数。

2 结果及分析

2.1 时序演变特征

本文依托MaxDEA7.0 软件平台,测得基于SBM-undesirable模型的2006—2018 年山东省限制开发区产业生态效率值(表2)。结果表明,限制开发区产业生态效率呈小幅度范围内波动起伏。总体上,2006—2009 年为波动下降时期,2009—2011 年为上升发展时期,2011—2013 年为不断下降时期,2013—2018年为波动上升时期。研究期限内产业生态化质量总体保持在效率良好水平,仅有个别年份出现效率中等,说明限制开发区产业生态融合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效率值变化波动起伏表明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尚未实现绝对脱钩状态,资源环境承载压力仍对社会经济活动强度、规模和产业生态良性融合造成一定的障碍制约因素。从区域尺度分析,整体上产业生态效率呈现鲁西南地区>鲁西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由此可见,限制开发区产业生态效率区域差异性特征显著,东部沿海地区资源要素投入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对产业生态化质量提升的作用效果不断递减。伴随《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贯彻实施,鲁西南地区通过充分聚吸周边地区优质生产要素,利用后发优势改进资源能源投入的配置效率,实现区域外延粗放型生产方式转变和产业生态化科学发展。

从产业生态化各项效率指标值分析,总体上2006—2018 年山东省限制开发区产业生态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指数分别为0.8345、0.9009、0.9263,说明产业生态效率增长主要来自规模效益的贡献,科学技术要素对产业生态化发展尚未发挥明显示范带动作用。在限制开发区突破“资源诅咒”实现区域科学转型背景下,资源能源投入驱动型规模效率递增进而推动产业生态效率提升并非产业生态良性融合的持久催化剂,产业技术革新才是减少资源环境消耗和综合污染物排放,增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必由之路。对不同分区而言,东部沿海地区纯技术效率变化幅度最大,鲁西北和鲁西南地区规模效率呈明显变动,说明推进产业生态效率提升核心路径具有显著地域差异性,未来东部沿海地区要发挥涉海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优势,鲁西北和鲁西南地区应注重投入要素最优规模化集聚以更好地发挥其规模效益。

表2 2006—2018年山东省限制开发区产业生态效率指数及其分解

从区域产业生态化TFP指数及其分解分析可见(表3),2006—2018 年产业生态化TFP 指数大于1,表明限制开发区产业生态化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从各分区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生态效率提升幅度最大,经过近20 年“海上山东”建设,胶东半岛已形成了具备完整产业链和产业配套能力的高端海洋产业隆起带,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生产前沿变革创新,对产业生态效率提升起到明显带动作用;鲁西北地区产业生态效率提升较大,表现为技术进步驱动型产业生态效率增长模式;鲁西南地区产业生态效率提升空间低于全省平均,原因在于相对技术效率下降减弱产业生态效率的增长水平,具体表现为评价单元实际产出水平相对生产前沿面距离扩大。总体上,山东省限制开发区及各分区技术进步指数高于技术效率指数,在边际规模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以增加资源要素投入驱动经济社会效益产出最大化的贡献程度不断降低,继续推动资源环境的优化组合和有效配置,提升生产技术创新水平才是产业生态效率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关键所在。

表3 山东省限制开发区产业生态化TFP指数及其分解指数

2.2 空间分异特征

产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分布格局:将2006 年、2012年和2018 年山东省限制开发区77 个评价单元产业生态效率得分导入ArcGIS10.4 软件平台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图2)。从不同效率类型数量演化分析,高效率地区数量由2006 年的43 个演变为2012年的36 个进而演化为2018 年的40 个,效率良好地区由2006 年的8 个演变为2012 年的6 个进而演化为2018 年的12 个,效率中等地区由2006 年的15 个演变为2012 年的22 个进而演化为2018 年的19个,效率无效地区由2006 年的11 个演变为2012年的13 个进而演化为2018 年的6 个。2006—2018 年效率优良地区占比维持在60%左右反映出限制开发区产业结构生态化转型取得一定成效,但效率中等区域不断增加,说明部分区县产业生态化发展质量较低,未来需重视突破资源能源等生产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增长模式路径依赖锁定效应,探寻培育带动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由拮抗对立向良性共轭方向演进的新型经济增长点。从不同效率类型区域空间分布分析,限制开发区产业生态效率区域差异性显著,高效率区域集中分布在鲁西南大部与莱州湾沿岸地区,而效率中等与无效地区呈散团镶嵌状分布在高值区周围。从不同效率空间分布演化态势分析,产业生态效率由2006 年散团分布演化为2012年效率得分相近地区集聚分布特征,最后演化为2018 年效率优良地区连片集聚范围不断扩大,侧面反映出限制开发区基于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集约化内涵式产业发展道路初显成效,为促进产业生态化质量空间良性溢出建立核心增长极保障。

图2 2006—2018 年山东省限制开发区产业生态效率空间分布

产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关联性分析:为分析山东省限制开发区产业生态效率空间关联特征,本文将2006—2018 年研究区内77 个评价单元产业生态效率得分导入GeoDa平台,利用欧式空间距离(Euclidean Distance)作为评价权重,计算得到历年的Global Moran′s I指数(表4)。由表4 可知,除2006 年、2017年和2018 年外,2007—2016 年标准差Z得分均大于1.6500,P值小于0.1000,通过10%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全局莫兰指数均大于0,说明研究区产业生态效率整体存在空间正相关性,即效率得分相近地区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现象。但莫兰指数均较低说明限制开发区产业生态效率集聚水平仍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另外,研究时限内莫兰指数变化波动起伏并且自2013 年后数值出现下降趋势,说明限制开发区产业生态效率空间集聚程度具有不稳定性,随着时间推移效率水平接近的地区空间集聚效应减弱。

表4 2006—2018 年山东省限制开发区产业生态效率Global Moran′s I指数

由Global Moran′s I 指数分析发现,研究区内产业生态效率整体存在一定的空间集聚现象,但无法对不同空间位置的局部区域产业生态效率集聚类型与集聚水平进行探索。因此,本文采用ArcGIS10.4软件中的局部空间关联功能计算2006 年、2012 年和2018年山东省限制开发区77 个评价单元的产业生态效率Getis- Ord Gi*指数并依据自然断裂点法划分为热点区、次热点区、次冷点区与冷点区,并进一步识别研究区域产业生态效率局部空间集聚分布特征(图3)。总体上,限制开发区产业生态效率冷热点空间分异现象显著。从热点区的空间演化进程来看,2006 年产业生态效率较高的县域集中在鲁中如平邑县、蒙阴县、泗水县等,此时热点区集聚范围较小;2012 年热点区开始由鲁中向鲁西南方向进行移动,空间上呈现出条带状分布格局;2018 年热点区进一步向鲁西南方向演进,集聚范围不断扩大且呈现出团块状空间分布格局。从冷点区的空间演化进程来看,2006 年产业生态效率较低的县域主要分布在鲁西北如临清市、冠县、莘县、夏津县等,空间上呈现南北向条带状延伸;2012 年冷点区集聚范围由鲁西北扩大至东部沿海部分县区,空间上呈现出冷点与次冷点结合型集聚发展特征,2018 年冷点区进一步向东部沿海方向移动,形成产业生态效率高值集聚与低值集聚东西分布的地域差异性格局,由此反映出山东省限制开发区产业生态效率空间集聚格局具有稳定固化的贫富俱乐部收敛特征,热点区与次热点区空间范围并无明显变动说明产业生态效率发展优良地区对周边区域空间辐射—涓滴效应的发挥尚未显现,区域产业生态化发展仍然具有较强的马太效应。

图3 山东省限制开发区产业生态效率冷热点区空间格局演化

3 产业生态效率驱动因素分析

参考相 关 的 研 究 成 果[18,23,24,26],并 结 合 区 域 发展的现状,本文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集聚、外商投资、科学技术、财政分权、环境规制等角度出发,运用综合考虑因变量与自变量空间相关性的SDM 模型定量分析产业生态效率空间分异格局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①经济发展水平。选取人均GDP 取对数(lnGDP)、人均GDP 对数的平方((lnGDP)2)验证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是否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②产业集聚。产业集聚在充分调动本地区经济要素发展活力的同时对周围地区产业生态化发展可能存在负向“虹吸效应”或正向“技术扩散效应”,选取本地二、三产业增加值占限制开发区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与本地GDP 占限制开发区GDP 比重的比值(IA)。③外商投资。关于外商投资目前存在“污染光环”假说和“污染避难所”假说,即FDI 对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可能具有技术外溢正外部性或环境污染转移负外部性,选取人均实际利用外资(FDI)。④科学技术。源头资源配置利用、中间清洁生产工艺与末端污染治理水平技术创新均对产业生态效率提升起到正向驱动作用,选取(科技+教育支出)/GDP(Tech)。⑤政府调控。在财政分权背景下,政府对促进区域经济活动协调有序发展和维护资源环境稳定性具有政策红利引导作用,选取公共预算财政支出/GDP(Gov)。⑥环境规制。“波特假说”认为适当的环境规制能够发挥污染治理“门槛效应”从而倒逼重型化高耗低效型企业改善生产经营水平和技术变革创新,通过提升经济绩效与环境绩效同时促进产业生态化转型进程,选取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ER)。

本文借助MATLAB R2018a 软件,通过Moran′s I检验发现普通OLS 回归中误差项存在空间自相关,并通过LM检验模型验证了存在被解释变量空间自回归(LM test no spatial lag为72.68,P <0.01)和空间残差项自相关(LM test no spatial error 为97. 69,P <0.01),均通过了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选取SDM模型做进一步估计。由于空间面板数据回归模型中无法忽视个体特定效应的影响,并通过对比R2、Log- likelihood 发现,SDM 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拟合效果更好(R2= 0.7595,Log - likelihood = 756.10),因此本文基于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的SDM双固定效应模型对限制开发区产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进行了回归分析,探讨了不同要素空间交互机制作用下的产业生态效率异质性格局。因变量空间自回归系数为0.2279,并通过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山东省限制开发区内不同县域之间产业生态效率具有正向对外溢出效应。由于SDM模型中的自变量空间回归系数无法深入揭示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空间差异性,本文采用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对不同因素的空间效应进行分析,具体结果见表5。

表5 SDM双固定效应模型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

从空间效应结构分析,总效应代表影响因子对限制开发区整体产业生态效率的影响,直接效应表征影响因子对本地产业生态效率的作用效果,间接效应反映影响因子对周围其他地区产业生态化发展进程中产生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环境规制的总效应为负向抑制作用,政府调控是促进区域产业生态效率提升的重要驱动力。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环境规制的直接效应为负,是抑制本地产业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政府调控的本地产业生态效率促进效应表现显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集聚、科学技术的间接效应为负,即对周围地区产业生态化发展存在负向的对外溢出作用。

从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分析,经济发展水平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均表现为负,而2 次项系数显著为正,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生态效率之间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目前限制开发区整体位于曲线拐点的左侧,即经济发展水平对产业生态效率提升具有负向抑制作用。山东省资源密集型产业较为发育,重型化特征突出,追求经济要素规模化扩张与总量增长的掠夺式开采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在助推山东省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促进生产要素投入规模控制和效率提升[36],注重产业发展由高耗低效向低耗高效模式转变,倒逼区域资源环境条件改善成为产业生态化转型升级的关键。

产业集聚的间接效应表现为负,不利于周边地区产业生态化水平提升。现阶段山东省产业集聚仍具有较强的“回波效应”,集聚产生的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使其在同行业竞争中具有绝对优势,吸引周边区域资金、技术、高素质劳动力等先进生产要素流入,从而对相邻产业生态化低效率地区发展空间造成一定挤压。因此,打破传统产业集聚发展的路径依赖锁定效应,按照区域自然本底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基础确定产业协同集聚发展空间与发展规模,积极推进相邻区域间的产业合作、减排协作和政策协商[37],可有效规避集聚经济带来的负向外部效应。

外商投资的各项效应值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一方面,由于外资流入会对本地企业就业、消费市场产生取代效应,同时引入外资项目多为落后产能污染密集型产业,“污染天堂”现象不利于产业生态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产业污染要素转移的同时也会相应地推动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组织形式转移,通过“污染光环”示范效应与溢出效应促进产业系统高级化转型,二者正负效用相抵导致外商投资对于限制开发区产业生态化发展作用效果并不显著,也证实了FDI区域经济社会影响存在多面性。因此,山东省在加快提升经济发展外向度的同时要加强对外资的引鉴,从投资地区位因子和资源禀赋角度出发,合理引导外资流向区域优势特色产业。

科学技术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表现为负。作为促进各地区产业系统集约化发展的有效路径,在企业部门方面,科学技术不仅可以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产业,还能培育催生新型节能产业;在生产工艺流程方面,科技创新从源头提升资源利用率,中间清洁生产,末端加强污染企业减排效应出发,减少资源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现象。由前文分析可知,现阶段限制开发区产业生态效率增长主要来自生产要素规模化集聚水平的贡献,科学技术对产业生态化发展尚未发挥明显带动作用,未来应加强科学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能力,注重科技创新战略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结构高级化科技化水平。

政府调控的直接效应和总效应为正,是促进产业生态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伴随经济发展逐渐进入纵深阶段和城镇化水平逐渐接近成熟阶段[38],政府已由单纯追求规模总量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良性互动。在规模报酬递增和循环累积机制作用下,资源要素投入和投资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使得稳定固化的重型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较难自动发生,政府宏观调控从外部调节干预角度出发弥补市场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失灵,为产业生态系统结构重组与功能优化布局指引方向。

回归结果显示,环境规制直接效应和总效应为负,说明当前环境规制政策无法有效纠正企业生态环境负外部性行为,对于本地和限制开发区整体产业生态效率提升起到负向抑制作用。“波特假说”认为,只有合理的环境规制强度才能通过技术补偿效应影响企业采取多种渠道降低污染排放合规成本,进而促进区域产业生态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规制强度过高抑或过低均会对企业经济绩效和生态环境效益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寻找政府环境规制的最优区间,依据行业自身技术创新难易程度制定差异化的环境规制手段[39],提升污染密集型企业投资的环境准入门槛,强化基于市场机制的技术创新激励作用并适当结合命令控制型规制工具,将有助于促进限制开发区产业生态效率的优化提升。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产业生态效率测算视角,运用SBM -undesirable 模型、Malmquist 指数分解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山东省限制开发区域的产业生态融合发展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具体识别了产业生态效率空间异质性的驱动因素,结论如下:①从静态时间截面,2006—2018 年山东省限制开发区产业生态效率总体保持在效率良好水平,仅有个别年份出现效率中等。可以看出,限制开发区整体产业生态融合发展进程取得一定成效,但研究期限内效率值呈现小幅度范围波动起伏,表明区域经济发展仍然面临较为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效应,产业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尚未实现完全脱钩状态。对产业生态效率进行分解,发现规模效益对产业生态效率增长的贡献度较大,科学技术尚未发挥重要驱动作用。②从动态时间序列,2006—2018 年产业生态化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大于1,表明限制开发区产业生态化质量随着时间推移得到有效提升。不同分区之间的效率变化具有显著差异性,鲁西北和东部沿海地区均表现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双驱动型增长模式,使得产业生态效率提升幅度较大,鲁西南地区由于相对技术效率下降导致产业生态效率提升幅度较小。在边际规模效益递减规律作用下,生产技术创新对于限制开发区整体及各分区产业生态效率提升方面均表现积极作用,为促进各地区产业结构生态化转型提供了有效路径。③从空间分布格局,通过空间可视化分析发现限制开发区产业生态效率空间分异性显著,高效率区域集中分布在鲁西南大部与莱州湾沿岸地区,效率中等与无效地区呈散团镶嵌状分布在高值区周围。另外,研究期限内限制开发区产业生态效率整体具有空间依存特征,效率得分相近地区存在一定的空间集聚现象,随着时间推移高值集聚与低值集聚的贫富俱乐部收敛特征愈加突出。④空间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生态效率空间相关性比较明显,表明区域产业生态效率不但受制于本地区不同因素综合影响,而且周围地区地理变量对产业生态效率提升也存在显著影响,其中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环境规制的直接效应为负,是抑制本地产业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政府调控对促进本地产业生态效率提升表现显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集聚、科学技术等因素负向溢出效应比较突出。

根据以上分析,为进一步提升限制开发区产业生态联动效率,全面助推山东省生态经济空间协同发展,提出以下建议:①首先继续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在区域产业生态融合发展中的正向促进作用,结合本地资源禀赋条件和经济发展现状,引导资源要素在产业之间的合理流动与有效配置,纠正不惜以资源消耗、污染排放以获取经济产出的传统工作导向,积极向服务型政府转变。②由于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和环境规制要素对产业生态效率提升具有负向效应,且目前限制开发区产业生态效率增长主要来自生产要素规模效益的贡献,科学技术对产业生态化发展尚未发挥明显带动作用,因此需要不断促进由物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绿色发展模式转变,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为产业生态转型提供优质资本积累。东部沿海要充分发挥高端产业集聚区战略引领作用,通过胶东经济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不断扩大技术创新空间外溢作用;中西部地区在积极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要加强对技术开发利用的生产实践研究,县域间则应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监管力度,以激励增效型为主、命令控制型为辅的环境规制政策渐进性地优化能源消费结构。③产业集聚增加不利于周边地区产业生态效率的提升,未来限制开发区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关联效应合理引导资源要素整合和产业集聚规模,强化集聚中心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破除地区间的行政壁垒,以促进经济增长核心要素在限制开发区中自由流动,加强区际间经验技术交流与合作分工。此外,在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要多方面考量引进外资生态环境风险,将外商投资污染转移转变为经验技术转移效应,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相结合,统筹区域生态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生态化开发区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挤压还是带动:开发区FDI外溢对无开发区城市经济的影响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以南昌高新开发区为例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