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在地文化体验的文创型乡村微更新研究与实践

2021-05-26 08:26文卫民黄彬彬李永昌WenwenWenWeiminHuangBinbinLiYongchang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创营造乡土

■文 问,文卫民,黄彬彬,李永昌 Wen wen & Wen Weimin & Huang Binbin & Li Yongchang

(1.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 210018 2.长沙理工大学,湖南长沙 410114 3.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

近年来,在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诸多由政府主导的乡村建设项目在改善乡村风貌的同时,造成了“千村一面”的景观同质化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微更新从地方特色和个体诉求出发,与乡村在地文化特质相结合,打破了大拆大建的旧有思路,是一种更有情怀,同时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的乡村更新模式[1]。

1 概念界定

1.1 在地文化

“在地”一词来源于我国台湾地区,从词面意义上可等同于大陆语境下的“当地”或者“本地”。而“在地文化”指的就是民俗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建筑形态等人文历史资源,其核心在于特色性。在地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民族、历史,会形成不同的在地文化。

1.2 文创型乡村

文创型乡村指的是一种以乡村为背景的文化创意行为[2],旨在通过深刻挖掘乡村在地的文化要素,并构建一种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模式,从而带动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乡村振兴。通过对乡村自然环境,历史资源,风土人情等资源条件进行分析提炼,充分挖掘出具有在地文化内涵的要素,从独特性出发,引入现代创意设计思维创造性地改造与保留乡村在地文化,使乡村景观能够与文化创意相融合,同时也使乡村景观环境更好地展示乡村在地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游客对乡村在地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提高景观与游客的互动性。

1.3 乡村微更新

微更新有别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城市更新,它强调的是小尺度的空间更新,提倡自下而上的自发行为和各类社会团体的共同参与,注重的是场地历史文化的延续与空间肌理的传承,这种理念通常用于城市旧区改造和历史街区保护等方面。乡村微更新延续了城市微更新的理念,指的是一种以渐进式、小规模的更新实现乡村复兴的方式,通过回归人的尺度和视角,借以小项目来修复传统乡土肌理,实现乡土传统文化精神的回归[3]。以下,本文将基于“在地文化”“文化创意型乡村”和“微更新”等相关理念的理解,以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毕城村的建设为例,对基于在地文化的文创型乡村的微更新模式进行探析。

2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白马镇毕城村项目概况

2.1 项目背景

过去二十年是我国城市化大发展的阶段,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大量劳动力涌向城市,农村只有留守老人和儿童,乡村文化失传、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频发,地处四川大巴山深山腹地的毕城村也不例外,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传统文化缺失,乡村产业单一等问题,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毕城村白马花田间国际乡村创客营地联合宣汉文化创意发展促进会,发起了“首届白马花田艺绘计划”,本项目以“艺术从游·创意白马”为主题,通过志愿者招募,召集了78名全国各大美院的青年志愿者、艺术家参与乡村在地艺术创作与文创交流,用主题墙绘、公共艺术、景观营造等表现形式助力乡村振兴发展。项目志愿者根据四川省宣汉县的历史文脉,调研此地悠久的“巴国文化”、土家族民俗等文化资源,将在地民间记忆、故事传说、手工造物、民俗节事融入其中,通过青年志愿者及当地村民共同以公共艺术和微景观的形式进行在地营造,带动美丽乡村建设。

图1 花田IP形象“小白”与公共艺术装置“源”

■图2 毕城桥文创景观改造的形态生成

■图3 花田艺绘景观改造前与改造后的场景

2.2 在地文化资源

巴文化历史厚重,精神内涵丰富,主要表现为:忠勇爱国,坚守信义;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开放包容,向往统一等,其主要代表有“巴渝舞”等[4-5]。宣汉地处秦、楚、巴、蜀文化交界处,有最大的古代巴人中心文化遗址——罗家坝遗址,拥有文化与地理优势。宣汉白马镇浸泽于古老巴文化的千年滋养,地处巴文化分布的核心区位,具备与罗家坝遗址、巴山大峡谷共同打造巴文化传承示范区核心区的优势,其历史文化悠久而特征突出。

3 文创型乡村景观营造中设计要素的应用策略

3.1 文创型乡村的景观设计要素

文创型乡村立足于在地文化,乡村景观是由各种乡村景观要素所构成的要素,具体可表现为乡村自然景观、乡村田园景观、乡村村落风貌等物质性的景观要素,以及民俗风情、宗教文化活动景观等非物质性的景观要素两大类型。

3.2 文创型乡村景观营造中的乡村自然要素

物质性景观要素可分为乡村物质文化要素和乡村自然要素。乡村自然要素指的是由各种自然因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景观要素,也是乡村景观构成的基本要素,从类型上来说,乡村自然要素具体可分为乡土植物,乡土材料和乡土地貌。

3.2.1 文创型乡村景观营造中的乡土材料运用

乡土材料是指用于乡村环境建设的物质性材料,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和传统文化烙印。乡土材料取材广泛、经济、节能、低碳;由于乡土材料的可再生性,可有效节约资源,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乡土材料的地域文化性特征,更能够唤起人们对场地生活的记忆。目前,我国常用的乡土材料有石材、木材、陶土、茅草、竹材等,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因地制宜地选择建筑材料,如选择老房子拆迁下来的旧砖瓦、木材及其构建物,以追求乡村景观构建物的材料本真性。本项目参与改造的花田间国际乡村创客营地,是在向氏祖宅基地上运用老房屋的砖材和房梁木进行组合重新设计,体现了川东传统民居的美感与现代时尚气息的融合。在创客营地入口的公共艺术装置设计中,以“源”为核心概念,就地取材于当地的竹木材料,设计营造了一个富有互动感的艺术装置,吸引大量游客在此打卡拍照(图1)。在毕城桥桥尾基于对场地需求调研而营造的儿童游憩空间设计中,材料皆取自毕城村附近老房子坍塌而废弃的梁木,并将它们重新组装,形成了一个以巴文化太阳符号为原形延伸设计的茶亭,双层的设置也很好地满足了观景需要,与周边布设的木桩共同营造出一种极具仪式感的空间,采用的废弃材料与当地文化相得益彰,体现了本土材料在景观构筑物上的应用。

3.2.2 文创型乡村景观营造中的乡土地貌元素运用

乡土地貌是自然环境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体现,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当地风土风情[6]。在这次文创乡村景观营造过程中,志愿者尊重原有场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合理划分功能分区并组织空间形式,以保护原有的自然山水格局与传统的村落肌理为前提,引用新元素介入,通过景观小品、景墙的设计或是建筑外立面改造与当地的乡村地貌相呼应。在村入口桥梁的景观设计中,采用钢和镭射板等材料对桥两边护栏进行改造设计,融入了山地意象,通过几何构型模仿山体走势,让远处的山林与近处的村舍相呼应,勾勒出乡村的地貌特征(图2)。

3.2.3 文创型乡村景观营造中的乡土植物元素运用

乡土植物是受地域性气候、土壤、光照、水文等因素的影响,在长期演变中形成的地域性植物,其生理、遗传、形态特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相适应,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由于乡土植物具有在地性,只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生长繁衍,能够有效地传达在地文化特征[7]。在文创型乡村的景观设计中,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当地的古树名木以及原生的乡土植物群落,同时也可结合场地需要引入特定植物以传达在地文化内涵。在花田艺绘项目中,志愿者基于对场地文化的挖掘与提炼,了解到村中曾有老者手植向日葵花田,成为老一辈村民的共同记忆,花田间国际乡村创客营地也因此得名,因而志愿者在花田美术馆前坪入口处大量种植向日葵,以突出在地文化特征(图3),同时在远处的墙面上创作有向日葵图案,与草地上的向日葵形成呼应。

3.2.4 文创型乡村景观营造中的物质文化要素运用

乡村物质文化要素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地域文化的一种,是人们长时间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精神文化创造性产物的体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物质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乡村硬质景观等。乡村硬质景观包括景观小品、景墙等,是景观场所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小品在乡村景观营造中能够起到丰富景观层次,提升景观地域文化氛围、增加景观趣味性的作用。在文创型乡村的硬质景观设计中,应当注重主题性体现。在宣汉毕城村的景观营造中,以彩绘作为特色,在村落主要建筑的墙壁上以巴文化传说绘制墙绘,对村落主要道路两旁的卷帘门进行特色彩绘,并在村落四处放置悬挂孩童们的彩绘手工制品,低成本地传达了在地文化特征。毕城桥的设计中,设计团队通过深入研究场地历史文化和周边环境,梳理出“巴文化”中盐水女神和白虎廪君的凄美爱情故事为线索,结合桥畔主题墙绘和其他景观空间营造,在保证毕城桥通行需求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提取盐水女神化蝶传说作为故事驱动元素,通过形态简化和110*110cm的模数化渐变(图4),以蓝紫幻彩色和白色为主色调,串联“巴国迷踪”“畅意山水”“文创展示”三大分区,营造“一朝步入画村,一日梦回巴国”的文化氛围。

■图4 毕城桥结构分析

■图5 毕城桥改造前与改造后实景展示

设计团队从提升在地文化体验品质的角度出发,以光影与色彩为媒介,对毕城桥进行整体美化设计。期望通过本次项目,能够以点带面,助推乡村活力重塑,促进白马毕城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图5)。

3.2.5 文创型乡村景观营造中的非物质文化要素运用

非物质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是文化发展史上的“活化石”,为人类发展提供了真实史料,也为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对于乡村物质文化要素来说,乡村非物质文化要素属于精神文化层面,一般指的是民间信仰、民俗活动,生活习俗,传统节日、传统手工艺、历史典故、历史文化传说等方面[8]。在文创型乡村景观设计中,对非物质文化要素的展示通常是基于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而呈现的,强调通过多彩的体验活动以及多样的体验形式,使游客得以体验到丰富的活动。目前白马镇已举办有“大巴山花田艺穗节”“泥土的生命:大巴山地方创生花田摄影展”“白马258花田喜市文创市集”“花田错沉浸演艺”“白马山森林音乐节演出”“白马花田丰年祭飨宴”“白马论坛国际乡村创客大会”等活动。其中,“白马258花田喜市文创市集”转化自当地传统集日,集中展示了花田文创工作者的创意成果,并实现了由创意方案向文化产业的转化。展销商品以巴文化为主题,内容包括巴文化的符号文创、大巴山的自然文创、土家族的民俗文创、白马乡土的地方文创和向记老字号文创,包括符号巴国、巴山大峡谷、竹艺草编等要素,文创摊位也结合了在地文化特征进行设计,凸显“巴山花田间”的自然生态的意象之美[9-10]。而当地作为中国首个乡村艺穗节的“大巴山花田艺穗节”也已经连续举办两年,成为当地最重要的文化节庆活动,以“共生、连接、赋能”为核心理念,展开各项艺术介入与创意营造的活动,以文化创意的当代观念激活在地资源,实现文化遗产、文学艺术、文化传媒与文化创意的可持续开发,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而有效整合地方的乡土文物、民俗活动、地方物产、文化庆典、民间工艺、特色农品等相关产业的活化创生[11-12]。

4 结语

文创型乡村作为一种新兴的乡村振兴建设模式,在未来必将取得更大的发展。乡村在地文化作为一座村落历史文化传承下来的珍贵资源,承载着人们对乡村生活的美好回忆,能够唤醒人们的乡愁情怀[13-14]。基于在地文化的文创型乡村景观微更新,强调以乡村自然环境、人文历史为基础,通过对在地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创造性提炼,融入文化创意要素,通过微更新的手段创造性地改造乡村景观,使乡村景观能够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相契合,有助于增强乡土文化与游客的情感连接,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起到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的作用;而在景观的改造过程中,景观微更新强调引导居民共同行动,在共同参与景观建设的过程中推动村民形成对当地历史文化传统和自然人文景观的高度认同,以达到活化乡村,赋能乡村产业的目的。因此,将在地文化与文创型乡村建设相结合,对文创型乡村景观营造具有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文创营造乡土
陶溪川文创街区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乡土中国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