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公寓社交空间的设计探究

2021-05-26 08:26ShenLuWanHui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1年4期
关键词:租客公寓人群

■沈 璐,万 辉 Shen Lu & Wan Hui

(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现代房屋租赁市场在消费者需求与政策环境的影响下,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人口导入型城市更为明显。在当下的认知中,公寓是由多个居住单元组合而成的,个人或机构将这些单元进行统一的整合与管理,并以租赁的形式提供给有居住需求的家庭或个人。公寓介于宿舍与单元住宅这两种住房形式之间,它是务工人员在城市中所选择的过渡性的居住场所。而青年公寓作为服务式公寓的一种,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年龄介于18~35岁之间的青年人群。这一阶段的人群对于社交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工作中[1],从而,青年公寓在保证住户基本住房需求的同时,也要满足住户对于社交的需求[2]。通过分析青年人群的社交现状,研究青年群体对于社交的需求,从而提出青年公寓社交空间设计的优化策略。

1 青年人群的社交现状分析

如今,青年人群普遍存在社交降级的情况[3]。在成长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下,他们的社交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1 青年人群的社交更为活跃

首先,青年的生理机能正处于最活跃的阶段,他们对于陌生的事物既能保持热情也能以最快的速度适应新事物的发展[4]。青年也正处于事业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对于外界环境的耐受程度高,相对于中老年人群来说,青年群体能接受不同的工作环境。其次,独自在外租房的青年也脱离了家庭成员的管控,活动更为自由,接触的社交人群也更为广泛。不同于以往以家庭为主的社交活动,青年人群在步入社会以后接触到的社交活动更为随机,在超市、电影院、商场等场所都会产生新的社交关系。因此,青年公寓社交空间的打造要考虑青年的活跃性,为新的社交关系的产生提供机遇。

1.2 网络社交的普遍性与虚拟性

青年人群在步入社会后,面对的是陌生的生活环境,这种环境缺少以往熟悉的朋友以及社交关系网络,而忙碌的工作使得青年人群没有过多的精力维系新的社交网络。与此同时,网络信息的发展简化了聊天交友的方式,也减少了线下社交带来的尴尬感,所以网络社交越来越被青年人群所接受。网络社交的距离感与虚拟感在带给青年人群交往界限的同时,也充斥着各种不稳定因素。通过网络工具进行的信息交换与传递,使人们在网络上可以有选择地展示自己的基本信息,甚至还可以伪造他人的身份背景进行交谈。虽然网络社交在日常生活中的占比越来越大,但其安全性依旧代替不了工作学习等社交方式。

1.3 青年人群的社交更需鼓励与引导

据《中国青年报》对国内独居者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国内20岁至39岁的人群中有接近2000万的独居者[5],其中,57.9%的独居者表示生活中缺乏情感寄托,48.1%的独居者觉得自己的社交圈过小,41.9%的独居者觉得缺少关心。刚进入社会的青年人群有着巨大的生活以及工作压力,对于那些独自在外打拼的青年来说,归属感的缺失使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工作社交,青年心理的群动性导致他们更易被拥有相同背景经历以及兴趣爱好的人吸引,从而获得自我价值的认同感。

2 青年人群的社交需求

2.1 个人隐私的保护

■图1 广州天河创想公社室内廊道

■图2 嵌套模式示意图

■图3 成都天府社区建筑剖面

■图4 成都天府青年公寓大厅平面图

■图5 共生模式示意图

■图6 互惠模式示意图

■图7 首尔Treehouse青年公寓首层平面图

■图8 深圳湾流国际共享社区

即使在社交空间中也要确保满足租客保护自我隐私的需求,让私密的居住空间与共享的开放空间有所区别。根据社交活动对空间需求程度的不同可以将空间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私密空间、半开放空间、开放空间。社交空间的层次也随着人们社交活动的深入而逐渐升级,社交关系越亲密需要的社交空间也就越私密。开放空间适合举办大型的公开活动,而半开放空间的选择更偏向于好友聚会。

2.2 多元化的社交方式

由于青年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行为习惯的不同,大家对于功能性空间的需求也不同。在有限的空间中尽可能满足租客的多元化需求是青年公寓共享空间的设计重点之一,比如在会客功能空间中满足租客对于交谈、影音的需求。效率性与实用性是现代社会活动追求的功能之一,社交空间功能的复合化发展不仅满足了租客的社交需求,也提高了空间的使用效率。

2.3 自我能力的提升

过度依赖网络社交淡化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使人们现实的社交能力降低,从而形成“群体性孤独”的社会现象[6]。避免“群体性孤独”的方法在于交谈,不光是与他人的交谈还有与自己的交谈,比如在共享的厨房或者健身房这类环境较为喧闹的空间中,人们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谈来获取生活经验,增加线下的社交时间。而阅读冥想一类的空间则带给人们自我思考的时间,更有利于人们摆脱线下社交带来的焦虑与恐惧,实现自我的提升。

3 青年公寓社交空间的优化设计

3.1 复合空间功能

在有限的社交空间中,受青年人群社交随机性的影响,不同的功能单元在满足原生空间功能的基础下进行相互的渗透组合,从而形成嵌套、互惠、共生的模式[7]。在空间功能的复合设计上,公寓中的各功能空间之间的分割不必太过于明显,通过置物架、植物、玻璃等布置手法达到区域灵活划分的效果。

广州天河创想社区用楼梯连接了健身区与屋顶的开放空间(图1),并在地面设有相应的色彩符号,在原有的垂直交通功能的基础上共生了社交健身的功能,使原本单纯的攀爬楼梯具有了持续运动的效果(图2)。空间功能的复合化在节约空间面积的基础上也提高了空间的使用效率,提升了租客的用户体验。

成都天府青年社区(图3)将原本的场地建筑分成公寓居住区、公寓大厅、共享办公、美食综合和文创书店五个部分,从原本单一的宿舍式居住公寓转变为配套功能完善的居住社区[8]。

为了更好地结合空间中的各项功能以及展示社群文化,在天府青年公寓的大厅设计中(图4),运用了基本的功能嵌套模式,如公共交流区的长桌可以与自助吧台结合成为公共餐厨空间,路演区在没有活动时可以用作洽谈区,日常活动与公共交流区形成从属关系。在各功能单元发展共生(图5)的基础上,随着空间功能的不断完善,各功能单元之间会产生互补互惠(图6)的关系,如公共交流区、路演区、吧台区、阅读区、办公区互补互惠,并与室外休闲区形成并列的关系,共同满足社交活动所需要的洽谈、办公、路演等功能。

3.2 丰富空间层次

由于青年人群对于社交空间有着不同的开放需求,所以社交空间需具有私密——半开放——开放的层次区别。设计可以通过丰富社交空间的层次来满足青年人群多样化的社交需求。

在韩国首尔的Treehouse青年共享公寓设计中,整个公共空间都被植被包围。尤其是一层中庭的公共空间在家具与植被的遮挡下,围合一个出半开放的场所(图7)。公共厨房空间与中庭休息区采用玻璃围栏进行分隔,使整个厨房空间呈现出开放的效果。公寓中的小型休息室以及卫生间则采用单独封闭使用的形式,保护使用者的个人隐私。

3.3 空间分时段运用

受使用人群工作状态的影响,青年公寓部分公共空间的使用时间都较为集中在租客下班以后,空间在其余时间段都处于闲置的状态,这样社交空间的使用率就比较低[9]。例如公寓中的办公空间在白天的使用人数较少,到了晚上租客下班以后使用人数才会增多。社交空间的面积有限,如果空间的使用率降低,会更不利于节约公寓的成本支出。通过对各社交功能使用时间的管理与组合,实现空间功能的分时利用。

■图9 深圳水围柠盟人才公寓

■图10 苏州有熊文旅公寓

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哈里森Urby公寓,它的入户交通空间是一个向公众开放的咖啡厅,白天成为以咖啡为卖点来吸引人气的休闲空间,晚上则是租客畅谈的场所。这样的巧妙设计不仅提高了公寓空间的使用率,也保证了咖啡店的经营人气。

3.4 空间装饰巧妙

青年公寓的服务人群主要针对年轻人,而青年群体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度高,思维也比较活跃。因此针对青年人群的这一特点,可以在空间的装饰上加以细节,通过对空间氛围的营造来吸引租客参加活动[10]。深圳湾流国际共享社区华天社区的建筑外立面运用了大幅墙绘(图8),以夸张的色彩和几何图案来展示设计的主题[11]。深圳水围柠盟人才公寓拥有900名青年住户,为了避免住户在公寓的街巷中迷失方向,建筑的立体交通系统设计运用了7种不同的色彩(图9),起到简明的视觉引导作用。

同时,不同的地区也可以在社交空间中加入地方文化元素[12]。如位于苏州老城区的有熊文旅公寓(图10),将苏州古宅的庭院作为设计的重点。室内外的空间相互联通,城市与园林的转换,租客在庭院中的活动使公寓拥有家的感觉[13-14]。

4 结语

青年公寓作为未来房屋租赁行业的发展主力,社交平台的打造是实现公寓良好运营的关键。而青年作为公寓的主要客群,他们的社交具有随机性、虚拟性和不确定性。如今,青年公寓的设计依旧以经济性原则为主,缺少对青年需求的深入了解。综上所述,青年公寓社交空间的设计要以青年人群的需求为参考,①可以通过丰富空间层次满足租客对于活动私密性的要求,②在空间以及时间上进行功能复合来实现多元化社交,③营造空间氛围提升租客对于社交活动的参与度。最后,通过这些优化措施,青年公寓的社交空间能够方便人们进行不同类型的活动,在为青年群体提供社交契机的同时,也有利于公寓形成良好的社区氛围。

猜你喜欢
租客公寓人群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前滩禧悦公寓
共享公寓
末日公寓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
数字公寓
背影有点像你
秘书缘何成为『高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