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林
提起林则徐,大多数人想到的是虎门销烟,殊不知他还是一位清廉自律,慎守儒风的廉吏典范。
对这位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有着“民族英雄”之誉。
许是孤陋寡闻,才薄智浅,不擅史学的缘故,先前我便一直是这样认为的。如此执念,挥之不去,抑或是内心深处与林公甚是相似,有着同样的民族情结,抑或是打小就对英雄人物异常崇拜。这样想来,似乎也并非空穴来风,是选择性记忆的习惯在作祟。
穿过繁华的街道,几经周转,到达林则徐纪念馆已是午时,因跟团出行,在馆内停留的时间并不长,但参观之后,我还是对这位大英雄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漫步在这座古典式园林建筑中,若不是身边熙熙攘攘的人群,时不时地擦肩而过,平添了几分嘈杂,扰了心境,定会觉得时光逆转,仿佛置身在了那个“烟雾笼罩”的年代。
来不及对历史事件的“重温”,更少了清心顿悟,沉淀思索,便只是随着人流进进出出,穿梭于展室内外,进行着走马观花式的游学,似懂非懂,且行且思,却无意间唤醒了我对这位爱国英雄的崇拜之情。
从导游的讲解中,或多或少,只言片语,获取了林公些许的廉政故事。1839年,林则徐奉命到广东禁烟。他一路风尘仆仆,刚到广州就给夫人写了一封信,提到“当官不易,做大官更难”,自己是毕恭毕敬,奉命唯谨;嘱咐夫人务必告诉两个儿子,千万务须谨慎,不可仰仗为父的势力,到官府走动,或者干预地方上的事情。
其实,林则徐在历次升任出差途中,他都会发出《传牌》告诫大家:不准下属远迎,不准摆酒席,不准索贿受贿。做到如此守正自律,得益于他的父亲林宾日。在林则徐幼年时,父亲时常教导林则徐,做事前先学做人,要“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这样的家风定会潜移默化影响着林则徐,并奉行终生。
听同行的人说,林则徐曾想晚年定居北京,却因无力购置房产而作罢,最终回到福州,住在了父亲购置的老屋子里。未曾想到,这位做过皇帝特派员、封疆大吏的一品大臣,生活过得如此清贫,着实令人敬仰,钦佩之情便油然而升,愈加强烈。
参观林则徐纪念馆已是早些年的事了,至今想起,馆内的陈设早已模糊,唯独林公的一身正气,清廉为官之德,深入我的骨髓。
突然,脑海中就跃出了展厅悬挂的那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也许是林则徐唯一能留给子孙们的一笔“财富”!
许是见贤思齐,我想起了前几日收看的《利剑高悬警钟长鸣》警示教育专题片来,冯振东案、祁玉江案等反面典型案例与林则徐“清白做人、干净干事”的可贵品质,形成了强烈反差,再次应验了“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的古训!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出处《旧唐书·魏微传》李世民之手的警世箴言,放在今日仍受用颇深,启人心智,慧人心灵。
泱泱中华五千年,中国人历来是讲究修身的,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孔子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摆在第一位的,是“修齐治平”之始,是立德之基,是正身立业之本,更是行事成事之要。
记得《之江新语》中有一篇《做人与做官》的言论,是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时的思考。文中引用了王安石《洪范传》里的一句话:“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为我们阐明了修身对于为官的重要性,告诫党员干部做官先做人,做人必修身,要时刻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谦诚心态,“修身”立志,“守正”做人。
“磨炼灵魂,提升人性的品质。”曾创造日本“经济奇迹”时代的企业家稻盛和夫在《人为什么活着?》一书中同样回答了“修身”这样的问题。“修身”的道理异常浅显:物质上的富有并不是真正的富有,只有精神上的富有,才是最大的人生财富。
古往今来,无论是林则徐“不妄取一钱”,于谦“两袖清风”,还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包拯“不持一砚归”……悉数历代清官廉吏,正身律己,坚守本心,放在哪个朝代,任何时期,都是做人做事为官之道,也是做大事,成大事者终身要修炼的“心学”。
正如大珠慧海禅师所言,“心逐物为邪,物从心为正”。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生而为人,你且修身,你且善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人世间,惟有“修身”方能“守正”,惟有“守正”才能“清廉”。
人生多歧路。修身,修的是人心向好向善,修的是人生 “干净清白”,修的是人格魅力高尚,修的是人性品位高贵。
修身,点亮人生的灯塔,生命必将绚烂缤纷,更加无比的精彩。